根據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獎於1901年開始頒授。這個最著名的國際獎項包括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和平等5個領域,1968年又增設了經濟學獎。
截至2020年,美國是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國家,一共有396人,其次是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典。全球第七位是日本,一共有29人獲得過諾貝爾獎,位列亞洲第一。
亞洲第二位是印度,一共有9人獲得過諾貝爾獎,包括2位英屬印度的公民,3位印度獨立後的公民,以及4位出生於印度,但獲獎時已是他國公民的得主。
人文領域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印度人是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他於1913年被評為文學獎。8歲開始寫詩,12歲寫劇本,15歲發表了第一首長詩《野花》,泰戈爾在世界詩壇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飛鳥集》
當年的頒獎詞寫道:“因為他以高超技巧創作出敏銳、清新且優美至極的詩,他還親自用英語表述,把充滿詩意的思緒化為西方文學成分。”
泰戈爾(中)
另一位知名的印度諾貝爾獎得主是特雷莎修女,她於1979年獲得了和平獎,“以感謝她對苦難人類的幫助”。
我們知道,特雷莎修女原本是阿爾巴尼亞人,12歲時立下志願,要以傳教的方式,從事救助窮人的工作。
1929年,19歲的特雷莎修女來到印度,並在這個南亞國家度過了大半個輩子。當時的印度,貧富差距非常之大,滿大街都是無助的痳瘋患者、乞丐、流浪孩童。
在印度,特雷莎修女建起了收容之家(垂死之家),幫助窮人能夠體面地離開世界。有的窮人在經過修女們精心照顧後,恢復了健康,還從這裡學到了謀生的技能。
特蕾莎修女的畫像
另一位印度籍的和平獎得主是凱拉西·薩塔亞提,他於2014年獲此殊榮,旨在表彰他的“拯救童年運動”。
從上世紀90年代起,薩塔亞提及其領導的組織,一直從事保護兒童權益的工作,一共解救了超過9萬名印度兒童,讓他們免受各種形式的奴役,並且幫助整合康復和教育。
在薩塔亞提得到諾貝爾獎後,印度展開了是否立法禁止童工的討論。有人認為,大多數國家都禁止童工的存在,印度也應該如此。但也有人認為,如果禁止童工,可能會讓這種僱傭關係轉到地下,進一步惡化童工的工作條件。
薩塔亞提(左二)
自然科學領域
在自然科學領域,錢德拉塞卡拉·拉曼是印度的首位諾貝爾獎得主,於1930年獲得了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在光散射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
印度還有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名為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是拉曼的侄兒。錢德拉塞卡的主攻方向是天體物理學,對恆星結構和演化有著深入的研究,於1983年獲獎。
值得注意的是,錢德拉塞卡是兩位華人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在生理學或醫學,印度也有一位諾貝爾獎得主,名為哈爾·葛賓·科拉納,他破解了遺傳密碼及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此外,印度還有一位化學諾貝爾獎,名為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主要研究工作集中於核糖體中mRNA蛋白質的高保真性及其與蛋白質合成速度之間的平衡性,於2009年獲獎。
文卡特拉曼·拉馬克裡希南
在經濟學領域,印度有2位諾貝爾獎得主,分別是阿馬蒂亞·庫馬爾·森和阿巴希·巴納吉。前者於1998年獲獎,以表彰他對福利經濟學的貢獻;後者於2019年獲獎,“感謝他為緩解全球貧困問題採取的實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