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甘肅張掖甘州區龍渠鄉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戰鬥遺址上聽紅軍戰鬥故事。
王 將攝(人民圖片)
甘肅省文旅廳供圖
“仲夏時日長,隴上風光好。”7月的甘肅,正是好顏色。
甘肅是一片紅色的熱土,是紅軍長征經過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紅軍長征走向勝利的地方。中共中央在這裡作出重要決策,選擇陝甘革命根據地作為落腳點,開創出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會寧作為紅軍三大主力長征勝利會師地永載史冊。
在建黨百年紅色旅遊百條精品線路中,有三條與甘肅相關,分別為“紅軍會師·征途在前”、“壯懷激烈·初心不改”和“治沙典範·生態甘肅”。它們銘刻了甘肅的紅色歷史,凝聚了波瀾壯闊的革命記憶和“為有犧牲多壯志”的革命精神,奏響了奮發進取的改革篇章。
追尋紅色記憶
“紅軍會師·征途在前”以長征時紅軍在甘肅省內行進路線為主,並以時間為軸,較為真實地展現了紅軍長征勝利的艱辛歷程。
這條線路,串聯起了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俄界會議舊址和茨日那毛主席舊居、臘子口戰役遺址、白銀市會寧縣紅軍長征會師舊址、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慶陽市華池縣紅色南梁大景區等著名紅色地標。
從蘭州出發,開車前往甘南,來到臘子口戰役遺址。這裡地處甘肅甘南州迭部縣東北,目之所及,皆處於群山合圍當中,山谷間河流淙淙,一片安靜祥和。
臘子口系藏語之轉音,意為“險絕的山道峽口”。在紅軍長征的年代,臘子口是川西藏區進入甘肅內地的唯一通道,地勢十分險峻。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紅軍攻下了天險臘子口,打開了北上的通道,朝著哈達鋪進發。
如今,臘子口交通便利,一批批遊客爭相來到這裡,緬懷先烈故事。迭部縣豐富的紅色資源,加之得天獨厚的草場資源和地形地貌,帶火了當地旅遊業。
驅車前往隴南,來到位於宕昌縣的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在哈達鋪郵政代辦所閱讀“《大公報》”、吃一碗紅軍涼粉,成為許多遊客的打卡內容。如今,紅色旅遊已成為哈達鋪鎮的支柱產業之一,年接待遊客逾60萬人次。
從隴南繼續前往白銀,來到紅軍會寧會師舊址。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在會寧地區實現了勝利會師。群山蒼茫、樹木蒼翠,會師舊址靜謐莊嚴,會師紀念塔巍然聳立。今年,這裡的紅色旅遊分外火熱,一批批黨員來到會師舊址,重溫入黨誓詞。
激盪革命精神
甘肅形如一柄玉如意,狹長的地形,讓這裡東西南北風光迥異。“壯懷激烈·初心不改”這條線路串聯起甘肅河西地區的紅色景點和革命遺址,包括古浪縣紅軍西路軍古浪戰役遺址、永昌縣紅西路軍永昌戰役紀念館、高臺縣高臺烈士陵園、臨澤縣梨園口戰役紀念館等。
跟隨西路軍西進線路前行,能深刻了解紅軍西路軍在長征中的艱苦歷程。
來到位於甘肅省武威市古浪縣城西南角的古浪戰役紀念館,寬闊的緬懷廣場上,紅軍西路軍紀念碑高高聳立,在翠綠松柏的掩映中更顯莊嚴肅穆。紀念館內,講解員正聲情並茂地介紹紅軍西路軍的歷史。紀念館以“西風烈·戰旗紅”為主題,由序廳雕塑、8個展陳單元和尾廳影片組成。截至2018年,紀念館展陳各類紅軍西路軍文物(遺物)300餘件。
沿著高速繼續西行,便來到張掖市高臺縣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紀念館的前身是高臺縣高臺烈士陵園,其中安葬有紅五軍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等近3000名革命先烈。儘管是清晨,來紀念館參觀、瞻仰的團隊仍絡繹不絕。
“從今年3月下旬直到‘七一’,紀念館接待的遊客數量居高不下,省外來的遊客大大增加。”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紀念館館長朱德忠說。
“那段歷史令人心情激憤,當我瞭解到董振堂軍長犧牲的經過,更是難過,我們不能忘記這些付出一切的革命先烈們。”前來參觀的蘭州市民胡彩虹感慨道。
奮發進取 不負時代
“治沙典範·生態甘肅”線路包含古浪縣八步沙林場、臨夏州布塄溝村、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武威市涼州區長城鎮紅水村、張掖市大漠紫光三萬畝黑色食品產業園、武威市紅崖山水庫等。牢記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隴原兒女堅守綠色發展,凝聚起振奮人心的發展力量,譜寫了鄉村振興的新時代凱歌。
八步沙林場地處河西走廊東端、騰格裡沙漠南緣的古浪縣,上世紀80年代,這裡曾是當地最大的風沙口。如今,黃沙之上一片綠意盎然。檸條、梭梭、花棒等植物恣意生長,根粗葉壯,顯示出不畏困難的氣概。
八步沙林場因“六老漢”三代人40年來頂風治沙的故事而廣為人知。古浪縣北部,有132公里長的風沙線。上世紀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年過半百的農民,以聯戶承包方式組建起八步沙集體林場,開啟了“六老漢”與風沙抗爭的歷程。他們憑藉自己的雙手,不畏困難,將寸草不生的黃沙荒漠變成一片綠野。
目前,八步沙林場管護區內林草植被覆蓋率從治理前的不足3%提高到現在的70%以上。40年來,林場共完成治沙造林25.2萬畝,管護封沙育林草43萬畝,埋壓草方格沙障4萬多畝,修建壓沙造林道路34公里。
自2018年以來,累計接待參觀學習者超30萬人次。今年4月,甘肅省首個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在八步沙建成。
在離八步沙林場約2小時車程的紅崖山水庫,魚兒暢遊,野鴨戲水,水天一色。近幾年,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這裡成了鳥的天堂。
離開武威,來到位於甘肅定西市渭源縣的元古堆村,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過去的元古堆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群眾吃水難,行路難,沒有像樣的產業,那時候群眾的日子,真難。
今天的元古堆村,把脫貧致富靠向產業,透過大力發展百合種植、馬鈴薯種植、羊肚菌產業和鄉村旅遊,曾經貧困面達57.3%的元古堆村已實現整村脫貧,村民人均收入過萬元。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