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南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河北省邢臺市南宮市南大街103號。冀南根據地是華北敵後抗日戰爭的主戰場之一,共有51個縣市,所轄包括衡水、邢臺、邯鄲地區,以及山東聊城、德州兩地和河南北部的部分縣市。1938年8月,鄧小平在南宮籌建了第一個民選省級抗日政府——冀南行政公署;1939年初,陳賡在這裡指揮了香城固戰鬥,被劉伯承譽為“模範的誘伏戰”;在冀南平原上,劉伯承、鄧小平和徐向前開創性地建設了“人山”,使根據地不斷鞏固壯大,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陵園佔地22萬餘平方米,始建於1946年3月,是為紀念在冀南大地上犧牲的5萬餘名革命先烈而建設的。園內建有烈士紀念塔、紀念碑、紀念亭、烈士墓區和冀南革命鬥爭紀念館。陵園正門是一座坐西朝東的高大牌坊,進入陵園往西,是聳立於陵園中心的主體建築——冀南烈士紀念塔,紀念塔南面鐫刻毛澤東主席的題詞“為國犧牲,永垂不朽”,北面鐫刻鄧小平的題詞“冀南烈士紀念塔”;紀念塔西面是1986年落成的烈士紀念亭,紀念亭內刻有原冀南區近千名縣團級以上的烈士英名;陵園南部為烈士墓區,安葬著633名無名烈士遺骨,以及模範縣長郭企之、游擊隊長劉文信等100位有名烈士遺骨;紀念塔北側是冀南革命鬥爭紀念館,紀念館佔地面積700餘平方米,採用實物和照片展示了冀南建黨初期至全國解放各個時期的革命鬥爭歷程。
冀南烈士陵園於1989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公佈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敦化市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敦化市翰章鄉翰章村。這裡安葬著著名抗日將領陳翰章烈士。陳翰章,1913年出生于吉林敦化,原為小學教員,後投筆從戎加入了吉林國民救國軍,任總司令部秘書長,1933年冬天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東北抗日聯軍第2軍第2師參謀長、代師長,東北抗日聯軍第1路軍第3方面軍指揮。1940年後,東北抗日聯軍進入最艱苦的時期,陳翰章仍然堅持在敦化、寧安一線抗戰。同年12月,陳翰章率部襲敵未果,在掩護戰友撤退時遭敵殺害割首,年僅27歲。
陵園始建於1946年,1975年遷至市區北山北坡現址,1993年在南坡修建通往革命烈士紀念塔的395級花崗岩踏步臺階,後經多次整修改造。陵園佔地面積17萬多平方米,分翰章園區和北山園區,有烈士紀念碑、紀念塔、紀念雕塑、展覽室和烈士墓區等紀念設施。翰章園區正門門楣由中共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題寫,陳翰章將軍紀念雕塑鐫刻中央軍委原副主席遲浩田題寫的題詞,雕像高2.7米,象徵陳翰章生命的27年。烈士紀念碑由國家政協原副主席趙南起題寫,碑身高19.13米,象徵陳翰章將軍1913年生,四面各設立27級臺階,象徵陳翰章將軍27歲犧牲,將軍的誕生日期外觀為八面形,象徵陳翰章將軍為滿族八旗子弟。北山園區設有烈士碑區、烈士墓區、英烈榜區和雕像區,已收集烈士遺物、史料1100餘件,烈士墓區安葬烈士280位,英烈榜記錄了敦化籍和在敦化犧牲的1703名烈士姓名,紀念雕像描述了土地革命戰爭以來各歷史時期,革命前輩英勇奮鬥的戰鬥歷程。
敦化市烈士陵園於2003年被公佈為吉林省級國防教育基地,2006年被公佈為吉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6年被公佈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尚志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尚志市北環街92號。尚志市原名珠河縣,為抗日民族英雄趙尚志的犧牲地,1946年為紀念趙尚志烈士改名為尚志縣。趙尚志,1908年10月出生於熱河省朝陽縣(現遼寧省朝陽市)喇嘛店,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學習。1930年秋,被分派到中共滿洲省委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被任命為中共滿洲省委常委、軍委書記,參與建立珠河抗日根據地。後歷任東北反日遊擊隊哈東支隊司令、東北人民革命軍第3軍軍長、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軍長、北滿抗聯總司令、東北抗日聯軍第2路軍副總指揮等職,率部與日軍浴血奮戰。1942年2月,趙尚志被日軍特務誘殺,英勇犧牲,時年34歲。
為紀念趙尚志、趙一曼烈士,1986年建成尚志烈士陵園,陵園內建有趙尚志、趙一曼烈士紀念館,珠河抗日遊擊隊紀念碑等。紀念館建築面積1250平方米,於2005年重新布展,展覽以突出反映兩位烈士事蹟為主,同時介紹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史實。紀念館現有文物200餘件,國家級文物49件。珠河抗日遊擊隊紀念碑坐落在陵園內北側,碑文簡要介紹了1933年趙尚志、金策等同志建立珠河反日遊擊隊,部隊後擴建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三軍,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事蹟。陵園內有烈士紀念碑、黨和國家領導人及烈士後代題詞紀念碑100多座。
尚志烈士陵園於1988年被列為黑龍江省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公佈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5年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被公佈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大別山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嶽西縣天堂鎮老街路1號。1937年7月,鄂豫皖邊區國共談判在嶽西上青小學舉行,紅28軍改編為新四軍第4支隊,首開南方八省和談成功的先河;抗日戰爭時期,嶽西組建多支抗日武裝,是新四軍第4支隊重要兵源和物資補給地;1943年,國民革命軍第48軍移防嶽西,以此為依託,在太湖、高河、陳家埠和彌陀抗擊日軍,擊落日第12軍司令官中將冢田攻專機。
陵園始建於1958年,原名嶽西烈士陵園,2007年更名為大別山烈士陵園。陵園佔地面積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園內有大別山烈士紀念館、烈士紀念碑、紅軍亭、英雄群雕、百步臺階、烈士墓群等紀念設施和建築物。烈士紀念碑高13.5米,意在紀念大別山區十三萬五千英烈,正面鐫刻朱德元帥題寫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的四周豎立著38根大理石立柱,喻示著嶽西為國捐軀的3萬8千英雄兒女。紀念館為雙層重簷結構,進入展廳,左側為李先念主席和徐向前元帥為紀念館的親筆題詞,右側為“浴血大別山”巨型油畫,正中為“熱血春秋”大型群雕,刻畫了大別山區黨組織的創立、四大農民武裝暴動和三大主力紅軍組建的光輝歷史;群雕背面著錄了2000多位嶽西籍部分烈士的英名。紀念館內珍藏和陳列革命文物、圖片566件(幅),介紹王步文、王效亭、高敬亭等111位英烈事蹟。陵園安葬各個時期犧牲的2865位烈士,其中有劉中一、儲蓄謀、王宜春等191位抗日英烈。
大別山烈士陵園於2009年被公佈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
湖西革命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山東省菏澤市單縣南城街道健康路1號。湖西抗日根據地因建於南陽、昭陽、微山、獨山四湖之西而得名,包括單縣、沛縣、豐縣等20餘縣區。1938年初,中國共產黨在這一地區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武裝,成立了蘇魯人民抗日義勇隊第2總隊。1938年12月,八路軍第115師一部進駐湖西地區,與山東縱隊挺進支隊合編為八路軍蘇魯豫支隊。至1939年4月,蘇魯豫支隊發展到8000餘人,建立了湖西抗日遊擊根據地。1940年蘇魯豫支隊連續粉碎日、偽軍多次進攻,逐漸穩定了局面。據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湖西區抗日武裝力量發展到2萬多人,民兵5.5萬多人,先後作戰3000餘次,消滅日、偽軍1.5萬餘人。
陵園始建於1945年,原名湖西區抗戰烈士陵園,1952年更用現名,1984年重修烈士紀念塔,1992年擴建。陵園佔地面積260餘畝,主要建有湖西革命烈士紀念塔、烈士紀念堂(英雄閣)、烈士紀念亭、烈士英名碑和烈士墓等紀念設施,安葬烈士2641名,其中有湖西抗日根據地的開拓者、湖西行署專員李貞乾、中國人民解放軍旅長吳大名等烈士。紀念塔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塔高26.74米,呈方錐形,上面鐫刻中共中央原總書記胡耀邦題詞“湖西革命烈士紀念塔”。
湖西革命烈士陵園於2001年被公佈為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2006年被公佈為山東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自忠烈士陵園
烈士陵園位於重慶市北碚區雙柏路516號。1933年,日軍進逼長城,張自忠擔任第29軍前線總指揮,率部殲敵兩個聯隊,斃傷日軍4000餘人,取得了震驚中外的喜峰口戰役的勝利。全面抗戰爆發後,張自忠率部一戰淝水,二戰臨沂,三戰徐州,四戰隨棗,戰功顯赫,升任國民革命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兼第5戰區右翼兵團總指揮。1940年5月,侵華日軍集中10餘萬兵力再攻棗陽。6日晚,張自忠率部渡襄河並在十里長山與敵鏖戰九晝夜,16日下午在南瓜店身負七傷,壯烈犧牲,年僅49歲,是中國抗日戰爭中以集團軍上將總司令身份為國捐軀的唯一一人。11月16日,國民政府在重慶舉行隆重的張自忠將軍下葬儀式。新中國成立後,張自忠將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先後多次對張自忠將軍墓園進行大規模維修、擴建,修建了“張自忠烈士事蹟陳列館”和“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在廣場中央塑立張自忠烈士戎裝銅像,,並將張自忠烈士墓擴建為張自忠烈士陵園,“張自忠烈士事蹟陳列館”“張自忠將軍紀念館”陳列著大量的實物和圖片,全面系統地介紹張自忠將軍的英雄業跡。
張自忠烈士陵園,坐南朝北,地勢南高北低,沿斜坡呈長方形狀。陵園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1942年所建張自忠將軍墓園擴充套件而成。現陵園佔地25畝,分佈有墓塋區、瞻仰區、紀念廣場、張自忠銅像、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張自忠烈士事蹟陳列館、抗戰文化群雕等。前面為廣場,中間為花壇,最高處為張自忠墓。墓高2.6米,周長21米,佔地面積3267米,馮玉祥將軍親題隸書“張上將自忠之墓”的墓碑立於墓前。
張自忠烈士陵園於1986年10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公佈為重慶市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2000年9月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佈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烈士遺骸搜尋鑑定中心)
網編:高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