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先烈,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永遠的精神豐碑。沒有革命先烈的犧牲,就沒有我們現在幸福的生活。我們要牢記歷史,牢記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
孫伯龍(1903――1942),原名孫景雲,字伯龍 ,棗莊市薛城區陶官鄉李莊人。1940年11月,孫伯龍任魯南軍區副司令。1941年2月率嶧山、運河支隊、嶧縣縣大隊和教導二旅五團三營,重新開闢黃邱山套抗日根據地,建立了黃邱、旺莊、新河等游擊區,並控制了微山島。1942年1月1日晚,嶧山支隊與駐村村民舉行歡度新年晚會,日軍乘機集結千餘主力星夜奔襲,2日拂曉包圍了毛樓子村,孫伯龍突圍中不幸犧牲。羅榮桓曾高度評價了孫伯龍的一生是堅持團結抗戰的一生。
孫毅民(1914-1942),原名孫景彥,又名孫國英、孫一民,出生於河北省新河縣大田莊村。八路軍冀南軍區第四分割槽政治部主任。1942 年4 月29 日,日軍華北方面軍為消滅冀南地區的抗日力量,分多路對冀南區黨政軍機關進行"鐵壁合圍"。孫毅民率領全體官兵英勇突圍,在香城固對敵作戰中壯烈犧牲。時年28 歲。
朱世勤(1904.6.3~1942.5.4),字儉堂,山東單縣朱菜園村人。1937年12月10日在濱縣與日本侵略軍的交戰中,斃傷日軍百餘人。1938年10月升任國民黨第五戰區第七路軍第一旅旅長,在曹縣、城武等地抗擊日軍。1938年支援臺兒莊會戰,配合第三集團軍會攻濟寧。是年12月在曹縣的郭堂、古營集與日軍激戰,重創日軍。1942年5月4日,朱世勤將軍被日軍刺傷頭部和左肋,身負重傷,壯烈殉國。
許亨植(1909-1942.8.3),東北抗日聯軍高階指揮員,又名李熙山。朝鮮族。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到賓縣、湯原、珠河(今尚志)等地發動群眾,組織抗日遊擊隊,領導進行反日鬥爭。1942年8月3日,時任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總參謀長兼第3軍軍長的許亨植在慶城(現黑龍江省慶安)青峰嶺與日軍作戰中英勇犧牲,時年33歲。
何雲(1905-1942),原名朱士翹,出生於浙江上虞縣。1938年12月,《新華日報》華北分館成立,何雲任分館管理委員會主任(社長)兼總編輯。1942年5月,日軍集結重兵,對太行山遼縣麻田一帶進行“鐵壁合圍”式的大掃蕩,企圖摧毀八路軍總部和《新華日報》華北分館。何雲率領全館同志堅持工作和戰鬥。5月28日,他在率部突圍與日軍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7歲。
我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希望大家不要忘記那段悲壯的歷史,和那些為我們付出鮮血和生命的先輩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