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一共有三個知名版本:宋代張擇端、明代仇英、清院本版(清宮畫院五位畫家合成)。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大家都知道,這是一副享譽世界的藝術珍品,描繪了北宋汴京(今開封)清明前後的風俗民情。
《清明上河圖》全卷長5.287米、寬0.248米,共繪有人物824位,牲畜60餘匹,木船20多艘,各種房屋瓦舍、道路交通,面面俱到,處處精細。
我們今天就一起來看看明朝著名畫家仇英繪製的《清明上河圖》,裡面人物更加生動,場景更為豐富,色彩更為豔麗。雖然是在宋朝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的基礎上進行臨摹創作的,但卻不失為一副大氣磅礴的傳世之作。
圖更長、人更多、色彩更豐富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長9.87米、高0.3米,畫中人多更是多達2000餘人,場景豐富多彩,人物姿態生動傳神。整幅畫卷採取的青綠色,畫面也更加輕快。
這幅典型的江南水鄉風俗畫,有天平山、運河、古城牆,都是當時蘇州代表性的建築。市井繁華熱鬧,來往行商絡繹不絕,庭院閣樓,房屋瓦舍鱗次櫛比。
從畫卷來看,我們可以清晰地辨別出當時蘇州作為國家重要的賦稅中心,是多麼的繁華熱鬧。
商業繁華,行業分明
將畫卷放大,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車馬行(租車公司)、糕點鋪、古玩店、花卉店、金銀器具店、酒坊、雨具店、女紅銅針店、麵館、鞋店、書店、肉鋪、茶榭,甚至還有打折促銷的廣告牌(簡直就是500年前的“二元店”),各行各業應有盡有。
市井氣息十足的畫作,從招牌到店內的陳設,不難發現當時的商業還是相對發達的。各家店鋪不僅有好聽的店名,更有類似於“廣告語”的招牌,而內部陳設也能看出對後世店鋪經營的影響。
人物栩栩如生,生活姿態細膩
就像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一樣,仇英筆下的市井人物形象一樣的生動傳神。
幹活偷懶的工人,扛著木樁依偎的“銷魂”神態;姿態妖嬈的船伕躺在船頭休息,無聊地看著岸上的活動;公開哺乳的婦人,也許那個時代並不像大家認為的那麼的保守;生意慘淡的店家,枯坐在前臺癔症;高門大院裡的姑娘們將鞦韆蕩起;青樓與書院的一牆之隔……
市井百態,形形色色的人物,士農工商,男女老少。在等級森嚴的時代,不同的身份地位,代表了不同的人生命運。牆裡的姑娘想出去看看外面的熙攘街道,花樓的女子想做那深閨的姑娘。
城市特色鮮明,行業細分化明顯
蘇州城的織造業不管是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首屈一指的,所以以織造為中心邊緣行業不斷出現。像“女工銅針”、“染坊”這種極具特色的店鋪畫面躍然紙上。
青樓、花船這樣在當時的合法產業也是層出不窮,伴隨著文人騷客的吟詞弄曲,真真一副祥和之象。
除了這些城市軟文化,“衣食住行”這樣的硬標準也讓人眼前一新。
在醫療行業“兒科診室”“男科婦科”已經出現細分化,專業的醫者治療專業的疾病,再也不像是電視劇裡的,一個大藥鋪,一個坐堂大夫。
社會娛樂活動豐富多彩,500年前的套圈
第一次發現圖上竟然有“套圈”這種現在依然活躍在我們生活中的遊戲,還是感慨了一下。明明大家都知道,一般人都套不中,但是還是一直有人去嘗試,在這裡我們找到了答案,這畢竟是500年前(也許更久)就已經備受喜愛的娛樂活動了。
而像街頭雜耍、摔跤、蹴鞠、皮影戲、露天戲這種市井活動往往都能吸引行人駐足。上層人士喜歡的品茶、下棋、跑馬只能是一種可以遠觀,卻永遠接觸不到的世俗幻想。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不僅人物眾多、活動場景眾多,對後世的歷史研究更是價值滿滿。不同階層的衣著打扮、行為習慣、飲食習慣、出行方式,林林總總我們都能從圖上發現端倪。
坐著人力車出行的鄉紳,這車估計是租車店的。
街頭打架的小民形象,光膀子抓頭髮,竟是祖傳的手藝。
高門大戶的仕女與街頭的農家百姓形成了鮮明對比。
生活在漁船上的漁民,以船為家。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裡面還有很多的鮮活有趣的故事,文末我會再新增幾幅。一張長達9米的畫卷,2000多個人物,將明中期蘇州城裡的高門宅院、郊外的鄉紳小院、酒肆茶榭、商販店鋪、市井遊戲、貴族奢華林林總總,各階層、各行業、多個生活場景進行了細緻全面的描繪。
它是繪畫界的精品,更是歷史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