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一過就真的到了豐收的秋天,而金色的秋天也是國內各支考古隊收穫的季節,前一陣#三星堆再曝新發現#引發舉國關注。可以看出三星堆所表現的應該是一個區域內比較成熟的文明國家,而成都平原地區進入文明國家的門檻顯然不是起於三星堆文化時期,而是在三星堆之前相當於中原龍山文化時期,與石峁、陶寺和良渚並稱為史前四大古城的寶墩古城。
發掘領隊 唐淼
根據目前考古學研究,先秦時期成都平原考古學文化的年代序列為:桂圓橋文化(距今5100~4600年),寶墩文化(距今4600~4000年)三星堆文化(距今4000~3100年),十二橋文化(距今3100~2600年),巴蜀文化(距今2600~2400年),公元前329年年,秦滅巴蜀,成都平原被納入秦漢王朝的版圖中。
成都平原史前八大古城
寶墩遺址位於成都市新津區寶墩鎮寶墩村。寶墩古城是成都平原龍山時代八座古城面積最大的一個,俗稱“龍馬古城”。傳說曾經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得“孟獲城”,古城中心的鼓墩子是當年諸葛亮操練兵馬的點將臺,內城西南的鐵溪河則是因為諸葛亮進軍雲南,在河邊打造大量兵器,丟棄大量鐵屑而得名。
古城位置圖
對於寶墩遺址的發掘可以追溯至上世紀50年代,徐鵬章等先生曾在該遺址進行調查,並採集一些文化,當時認為是戰國至秦漢時期的城址。1995年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再次對這個遺址進行調查和發掘,從出土的陶器和石器判斷其年代相當於三星堆遺址第一期,所以推測該城址為早於三星堆文化的古城址,距今約4500年至4000年左右。
建築基址分佈圖
1996年的發掘發現了寶墩遺址的內城,整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長方形,長1000米,寬600米,面積約60萬平方米,使用年代為寶墩一期和二期。2009年的發掘發現城外多處高地可以連在一起,形成一個不規則的圓角長方形,長約2000米,寬約1500米,周長近6200米,整體構成一面積達276萬平方米的大城址,使用年代為寶墩二期。如此寶墩古城與石峁古城(約425萬平方米),良渚古城(約290萬平方米),陶寺古城(約280萬平方米)一起成為我國史前四大古城。
寶墩古城平面圖
經過多年的發掘,寶墩古城除了發現由城牆構成的內外城外,在城牆外還發現了與城牆共同構成防禦體系的壕溝。在城內發現了兩條儲存較好的道路,一條位於內城東城牆螞蟥墩段內側,一條位於內城北城牆真武觀段內側。如此外圈的城牆和城內的道路便構成了城址的主體結構,相當於人體的骨架。
寶墩古城牆
如果說道路相當於人體的骨架的話,那麼大型夯土建築基址便是城址的內臟。寶墩古城目前發現了八組大型建築基址,均位於內城。這些建築基址規模大,柱坑規整,柱網清晰,規格較高,單體面積均在200平方米以上,應該是寶墩文化時期貴族人群的大型公共禮儀性建築。此外,在外城西南的沈林盤還發現一面積超過2000平方米的大型夯土臺基,以中間凸起的部分為中心,四周為低平的廣場,我覺得類似明清時期位紫禁城外的天壇,應該也是一處重要的儀式性用地。
大型建築基址
既然說考古,怎麼能少得了墓葬呢?可惜截止目前為止,寶墩古城所發現的墓葬甚少,僅有一百餘座,而有隨葬品的則僅有3座,這些墓葬一般都在房址附近,很類似於商周時期的居藏合一,之後的三星堆遺址也同樣,雖然祭祀坑內容豐富,但是墓葬隨葬品卻很少。也許當地沒有厚葬的風俗,也有可能這些都是平民的,高等級貴族的墓葬可能在其他風水寶地呢!
寶墩古城工作站
由於墓葬沒有豐富的隨葬品被發現,所以寶墩古城出土的器物主要為石器和陶器。目前根據器型判斷,寶墩文化的來源可能是川西北早些時候的馬家窯文化,而它的發展顯然是後邊的三星堆文化。雖然沒有三星堆文化最後一起祭祀坑中那些神奇的器物,但是從日用的陶器和石器判斷,寶墩和三星堆顯然是一脈相承的。
寶墩古城所表現出來的內涵可謂是為成都平原走向文明國家拉開了序幕,其巨大的夯土城牆與壕溝的配置顯示,該城址具有區域核心的地位,這樣的城址形制也被後續的三星堆城址所繼承。同時,城壕與外部的古河道相連通,顯示出在防禦之外的通航功能。而植物考古學研究也顯示,寶墩城址不僅種植水稻,還種植粟和黍,在寶墩文化中晚期水稻種植普遍存在於以寶墩古城為核心的眾多史前聚落中,是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的重要源頭。
寶墩出土碳化水稻
總之,寶墩古城突出地表現了長江上游地區在早期社會程序中的各方面特徵,它的發掘與研究,為長江流域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和早期國家發展軌跡理論構架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古蜀文明的發展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