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藻
《論語·公治長》有這樣一段話:
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棖。”
子曰:“棖也欲,焉得剛?”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我沒有見到剛強的人。”
有人就搭話說:“申棖不算嗎?”
孔子對曰:“他貪慾那麼多,怎麼能算剛強呢?”
一個人的念頭過多,貪慾就會增多,進而難以集中精力。
當人被慾望控制的時候,人就成了慾望的奴隸。
真正厲害的人,都能有意識地反省自己,將慾望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
人生最怕患得患失
患得患失,是一種自我內耗。
當一個人陷入不安的狀態時,他就很容易犯錯誤。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天下聞名的弓箭手,他有一身百步穿楊的好本領,百發百中,受人敬仰。
國王聽聞有這樣一位神人,就吩咐下去,把這個弓箭手招到宮殿裡,並且說道:“請你展示一下自己的本領,如果名不虛傳,我將賞你黃金萬兩,可是,如果射不中,我就要削減你的封地。”
弓箭手聽後,面色凝重。他滿懷心事地將劍搭在弓弦上,他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爽利和果敢,這一次,他拉弓的手開始微微發顫。連發了三次,都沒有射中靶心。
國王看後,非常失望,於是便和身旁的大臣說道:“聽說此人非常厲害,今日看來真的很一般啊。”
旁邊的大臣解釋道:“大王,他平時射箭非常準,可是,今日他滿懷心事,深怕自己射不中,自己的封地就失去了。所以,心中難免忐忑,當然就沒有辦法發揮正常水平了。”
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我們心中沒有壓力的時候,做事情反而得心應手。可是,一旦心裡有了雜念,意念就無法集中,要完成的事反而很難做好。
事物在不斷地變化,沒有完全一樣的境遇。當環境發生變化時,最重要的是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將不必要的雜念清除掉,讓自己保持一個冷靜和清醒的頭腦。
平常心是道,得失隨緣,心無增減。
時刻讓自己專注於當下的事情當中,將得與失、成與敗的結果拋在腦後,才能發揮最好的狀態。
放下私心雜念,才能成就偉大事業
有句話說,“情深不壽”。
重感情是好的,但是如果將感情無限放大,必然會傷害到自身。
萬物皆有度,超過了這個度,就是執念。
執念深,苦惱也就很難化解。
有一次,一位女尼問趙州禪師:“佛門最秘密的意旨是什麼?”
趙州禪師就用手指了她一下,說:“就是這個。”
女尼聽後非常震驚,說道:“沒想到您心中還有這個。”
趙州禪師說:“不,是你心中還有這個。”
人因為有執念,便無法看清事物的本來面目,因而陷入各種慾念的痛苦中。
心存慾念,執著不忘。萬事萬物均因此而變形扭曲,我們沒有辦法發揮最大的能量,也在痛苦中不斷地消耗自己。
因而孔子說,人存有過多的慾念,就沒辦法變得剛強。
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說:“在做出某項決定的時候,哪怕夾雜些許私心,都會影響判斷的正確性,結果就會導致錯誤和失策。”
正所謂,心純見真。
當心靈清澈的時候,我們才可以看見真相,才可以做出最符合事實的決策,也才能發揮最好的狀態,完成任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