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又稱天后娘娘,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為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媽祖神位供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世界46個國家和地區共有上萬座從湄洲祖廟分靈的媽祖廟,有3億多人信仰媽祖。
媽祖,姓林名默。關於她的生平,說法不一。一是唐天寶年間生人,另說生於宋建隆年間。但有一點確定無疑:媽祖是人,而且是一位普通的漁家姑娘。年輕時無私的關愛民眾,觀星象、學醫術,為出海的人們指引海象,替窮苦百姓醫治疾病不圖回報。林默去世之後,歷朝都有褒揚林默的義行義舉,歷代都有賢達偉人為之立碑做傳,媽祖聖名遠揚,澤被後世,在後人的心中,媽祖就是眾生仰慕的典範,就是我中華民族及道教聖賢天神的代表之一。
位於海南萬寧的媽祖神像
海南媽祖文化
海南媽祖文化已有700多年的歷史。作為我國的海洋大省,海南有著約200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海洋文化充滿了海南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海南媽祖文化興於宋元時期,發展於明清時期。
海南目前一共有47座媽祖廟,遍佈海南13個市縣,43座建於明清時期,其餘4座建於元朝。明清時期,海南的漁業生產進一步發展,而航海技術的限制以及對航海災難的認識侷限,讓漁民供奉媽祖,以祈求出海平平安安。
海口天后宮
從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到清朝統一臺灣,在這一系列與海洋事件,媽祖文化功不可沒。鄭和就曾在《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中記載:“直有險阻,一稱神號,感應如響,即有神燈燭於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舟師恬然,鹹保無虞。此神功之大概也。”
正因為媽祖文化迎合了統治階級發展海上貿易、穩定民心等等的政治需要,在明朝洪武五年、永樂七年,先後被朝廷兩次加封。在康熙二十三年,媽祖由原來的“妃子”升格為“天后”。
海南人民把媽祖當成福神。媽祖的形象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善良智慧和福佑萬民的化身。對媽祖的信奉反映了人們對扶危濟困、捨身助人等高尚品德的頌揚和追求,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辟邪趨吉的美好願望。
本文改編自《中國傳統福文化研究》 李江著
福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以來,就有了“福”的象形文字。
古人把福文化統稱為“五福”,《尚書·洪範》說:“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今天,在新時代下,福文化有了新的定義和解讀,“幸福感”也成為了生活標準的衡量指標。
海南省福文化研究會致力於福文化的傳承、研究和發展,關注福文化,做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