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雅礱扎西雪巴藏戲傳承人尼瑪次仁。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尼瑪次仁,藏族,一個地道的農民,從小喜歡聽人講故事,他最喜歡聽奶奶講藏戲鼻祖唐東傑布邀請7位貌似仙女的七姐妹組成歌舞隊,表演藏戲的故事。但凡一有機會,尼瑪次仁就去村裡的打麥場看藏戲表演。《諾桑法王》裡穿著華麗、唱腔渾厚、氣質不凡的主角——藏王曲傑諾桑,讓他難以忘記。
從此,尼瑪次仁常常在放牛,務農時模仿戲裡的唱詞,藏戲的“種子”在他心中開始發芽。1987年,尼瑪次仁16歲到時候,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雅隆扎西雪巴藏戲隊的戲師白瑪頓珠看中了他,把他招了進去。從放牛娃一下子變成小演員,尼瑪次仁覺得自己頭頂的“天”不一樣了。而家人的支援則成為日後他會獲得成功最大的動力。
然而,尼瑪次仁的藏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所在的藏戲演藝隊曾一度面臨解散,最終在大家的討論之後,一定要把這個藏戲隊延續下去,隨後,尼瑪次仁和其他戲師從山南前往日喀則方向,一路沿路乞討集資。最終籌到了3800塊錢,讓這個藏戲隊起死回生。
保住了藏戲隊,尼瑪次仁登臺的願望卻並沒有那麼容易實現。起初,尼瑪次仁想唱藏王曲傑諾桑,但老師卻讓他練習配角,他心裡很失落。但憑藉對藏戲的熱愛,尼瑪次仁更加積極的學習,他主動跟著長輩們學習其他角色的演藝技巧。他用了整整14年系統掌握了整部藏戲中所有角色的演出技巧。
加入藏戲隊9年之後,尼瑪次仁終於等來了第一次正式演出的機會,隊裡主演曲傑諾桑的老師退休了,尼瑪次仁憑藉紮實的演出功底得到接演這個角色的機會。
“感覺心臟都快跳出來了。”尼瑪次仁現在回憶當時的場景心情仍很是激動,“第一次演出那天,現場觀眾特別多,我緊張得手心直冒汗,但是配樂一響,我的恐懼全都消失了,以往練習的唱腔、動作一一浮現出來。”
第一次以主角身份登臺,尼瑪次仁便在持續不斷的掌聲中收場。
九年的等待尼瑪次仁從不覺得後悔,他說當戴上黃面具之後,自己便覺得一切都“值了!”現在,尼瑪次仁已經成為了雅礱扎西雪巴藏戲隊的負責人,為了維持藏戲隊的運營,他還曾到拉薩八廓街賣唱賺經費。
尼瑪次仁從藝34年,為搶救、保護、傳承雅礱扎西雪巴藏戲做出了重大貢獻,在2018-2020年間先後搶救復排八大藏戲劇目中的《白瑪文巴》、《卓娃桑姆》,並在傳統藏戲的基礎上創新編排出新的藏戲內容。
2006年,雅礱扎西雪巴藏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6月,尼瑪次仁榮獲“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稱號。而那個曾經靠乞討才活下來的藏戲隊,如今也有了28名成員和470平方米的傳習所。
當問起尼瑪次仁什麼時候退休時,尼瑪次仁撫摸著手裡的黃面具堅定地說:“我從沒想過退休,傳承藏戲,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我要讓這個黃面具一代代的傳下去!”
尼瑪次仁(左一)在演出中。從16歲加入藏戲隊開始,尼瑪次仁已經從藝34年。受訪者供圖
久負盛名的雅礱扎西雪巴藏戲是西藏黃面具藏戲的傑出代表。而黃面具則是扎西雪巴藏戲最重要的道具,這個看似簡單的黃色面具,其實是用純正的山羊皮做的,羊皮正面要縫製12層布。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作為雅礱扎西雪巴藏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尼瑪次仁在每次演出前都會仔細檢查面具,不能讓這個重要道具有任何瑕疵。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每次演出結束後,尼瑪次仁都會與演員進行交流。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雖然,現在作為老師尼瑪次仁並不是每次都會上場演出,但在演出前他都會親自到後臺檢查每一件服裝、道具。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作為藏戲的代表性傳承人,尼瑪次仁(右三)不僅要教自己隊裡的演員演戲,他還要履職盡責的推動藏戲傳承。目前,他正在努力推動藏戲進校園工作,雖然很辛苦,但作為非遺傳承人,他覺得這是他的責任和義務。受訪者供圖
尼瑪次仁和他的隊員們不僅為搶救、挖掘傳統雅礱扎西雪巴藏戲做出了重大貢獻。還在傳統藏戲的基礎上創新編排出新的藏戲劇目。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
雅礱扎西雪巴藏戲隊的傳習所如今已經成為“西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傳習基地”,在傳習所牆上掛著的一面面獎牌,正是尼瑪次仁在傳承藏戲上所付出的努力的最好證明。中國網記者 鄭亮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