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明]洪應明
《菜根譚》一書,是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思想精華的彙集。匯人生感悟之精粹,聚生活智慧之精妙,可謂處世立世之寶鑑,修身養心之真經。
網上,對《菜根譚》雖有很多不同的解讀,但大都過分拘泥於字面的解釋,而不能站在中華文化基因和思想融貫體系的座標上,作以追根溯源上的詮釋和理解。這樣的解說,往往難以把握其中的思想真諦和精神實質,有時不免出現與本意相背的誤解。我的詮釋理解,僅限於學術上的探討和心得上的交流。
圍繞《菜根譚》“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下面結合揭示人生的進與退、利人與利己的關係,談一談人生哲理上的辯證思維和人生智慧。
這裡,既有儒家的謙讓之德,又有道家的道術思想。雖文言簡要,然內涵深刻而豐富的價值意蘊。只有將之納入中華文化的文化基因和博大精神底蘊中,方能真正把握其思想的精髓。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
處世上的“讓一步”,看似一小步,實是人生價值觀改變上的一大步,甚至是自我革命式的跨越。就如“惟聖罔唸作狂,惟狂克唸作聖”(《尚書·多方》)一樣,人生價值觀上的一念之差,往往是差之毫釐,而謬以千里。
處世上能夠“讓一步”,必是人生價值觀上的理性覺醒和道德實踐上的修行。作為為人處世價值態度上的重大轉變,便是從爭執、攫取、侵奪和驕凌的心意取向,變成為辭讓、謙遜、禮讓和敬讓的價值趣向。
在習情看來,爭搶、侵奪和霸佔,是獲取利益和功名的最大捷徑,可不須經歷那麼多付出、奉獻就可不勞而獲。與此相反,處世上的“讓一步”,意味著遵從理性而放棄無道的暴力和權勢,藉由正道、正途以達致獲取的目標。
處世上的“讓一步”,既是對他人人格和正當利益的認可和承認,視為與自己具有同等的獲得權利;又是自己人生修為和品質修養所達致的德行,彰顯著人格的自信和自尊。
處世上的“讓一步”,非是無原則的退讓,也非是不欲求獲得的忍讓和放棄,而是為了更好的進步和獲得。基於正當進步和獲得的價值旨歸,則“讓一步”就是達致價值目標的德行和修為路徑工夫。
人的一生,只有站在智慧道術和辯證思維的角度,方能真正理解“處世讓一步為高”的價值真諦,明曉“退步即進步的張本”的人生道理,真正領略和把握“讓一步”的意蘊之妙。
“讓一步”,作為辭讓、謙讓、禮讓和敬讓等價值觀念,無疑內涵了仁義禮智的價值意旨。從愛人、給予上言,是仁;從彼此各得其所上言,是義;從辭讓、敬讓上言,是禮;從仁義禮之明上言,是智。知仁義禮而行,必然辭讓、謙讓、禮讓和敬讓,而有“讓一步”的修為和德行。
從“退步即進步的張本”上言,退步的旨歸在於進步,而達致進步的最佳方略乃是退步。這裡的“張本”之觀念,道出了自覺作為、遵循規律和合理舉措的價值內涵。
從自覺作為上言,“退步即進步的張本”的思想意旨,是藉由退步的自覺選擇和實踐,而為達致進步的價值目標提前預作準備,做好以退步達致進步的先期努力。
從遵循規律上言,是對“進道若退”(《老子》)和“退故能先”(《文子·上仁》)人生道理的認知和遵循。退與進之間,存在先後、本末的因果聯絡。“讓一步”,自能達致進步。
從合理舉措上言,就在深刻把握“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孟子·離婁下》)的深刻意旨,藉由敬愛人而得到人之敬愛於己。我謙讓人,則人必謙讓我,實現共贏和雙贏。
只有領悟“退步即進步的張本”的深刻意蘊和精神實質,方能深刻把握“處世讓一步為高”的道術結論和哲理箴言。這裡的“高”之內涵,是高上的品德價值,高明的道術舉措,高尚的德行操守。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
待人上的“寬一分”,看似一小分,實是人生價值觀改造上的一大分,甚至是革命式的自我超越。“寬一分”的堅守,是內在的德行修為。這一德行修為,人人皆可做到,只要肯為、願意即可,並非人所不能為。
待人上能夠“寬一分”,同樣是人生價值觀上的理性覺醒和道德實踐修為。作為待人價值態度上的重大轉變,乃是從嚴格嚴苛、苛責責怨和歸罪嚴懲的行為取向,變成為寬容寬大、留情包涵和寬宥諒解的價值趣向。
從習情上看,要求別人做到的,往往採取嚴苛的態度;見到別人損害自己的利益,往往採取責怨的情緒;看到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往往採取絕不寬貸的意向。與此相反,待人上“寬一分”,意味著放棄自我中心主義的衝動而遵從寬恕的理性,藉由合理路徑以達致利己的目標。
待人上的“寬一分”,既是對他人人格和合理權益的尊重和肯定,視為與自己一樣擁有同一的權利;又是自己人生修為和人格修養所達致的德行,彰顯著道德的能力和能量。
待人上的“寬一分”,非是無理由的寬容、寬恕,也非是不求有所得的放任和棄權,而是為了更好地利己,得之以道。基於正當“利己”的價值旨歸,則“寬一分”就是達致這一價值目標的德行和修為路徑工夫。
對於每個人來說,只有把握待人“寬一分”內在的智慧道術和辯證思維內涵,方能真正理解“待人寬一分是福”的價值真諦,明曉“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的人生哲理,真正悟透和覺知“寬一分”的精妙之蘊。
待人的“寬一分”,作為寬容寬大、留情包涵和寬宥諒解等價值觀念,無疑內涵了仁恕之道的價值意旨。從寬容、寬大上言,是推恩的博愛心;從留情、包涵上言,是惻隱的同情心;從寬宥、諒解上言,是正義的責任心。知仁恕之道而行,必然能夠寬容寬大、留情包涵和寬宥諒解,而有“寬一分”的德行和素養。
從“利人實利己的根基”上言,利人、達人的旨歸在於更好地利己、達己,而達致己利己達的最佳方術乃是利人、達人。“根基”之觀念,道出了人生當自覺有為、遵循道理和合理做為的價值內涵。
從自覺有為上言,“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的思想意旨,是藉由“利人”的德行實踐,而為達致“利己”的合理價值目標奠定道德的根本。以“利人”的德行為先,先人後己,必為人所助益,得道多助。
從遵循道理上言,是對“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人生道理的認知和遵循。利人與利己之間,存在先後的因果聯絡。待人“寬一分”,自能達致利己。
從合理做為上言,就在深刻把握愛人而人必愛之,利人而人必利之的深刻價值意旨,藉由“愛人”和“利人”的助人為樂、與人為善,而得到人之多助和給予。我利於人,則人必助益我。禮尚往來,互幫互助。
人生只有懂得“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的深刻價值意蘊和精神實質,方能領悟“待人寬一分是福”的人生智慧結論和哲理箴言。這裡的“福”之價值內涵,是自求多福之福,獲得多助之福,眾人擁戴和成就之福。
人生的智慧:退故能先,利人人利之。
“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內涵著《老子》“後其身而身先”的人生哲理。“後其身”,先人後己,必能得其“身先”的價值目標。此中已然蘊涵著“退步即進步的張本”的價值意旨。
在早期道家看來,既然大道是“始於短寡,成於眾長”(《文子·道德》),則聖人法於大道,就有“退者所以自後”的人生道術。天道所成之自然,是“退則先”;人道之勢理,是退讓故能得天下之擁戴,而為天下先。
為天下和理民者,有其智慧的法術。“豫兮若冬涉川”(《老子》),就是在取天下的“進道”上,保持“不敢行”(《文子·上仁》)的戒懼意識,亦即是“退不敢先”的敬慎精神。只有如此,方能體行“退故能先”之道術,而成就“進步”的價值目標。“進步”者,可以是成為天下王,可以是成為社稷主。
“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實內涵著《荀子》“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後利之之利也”(《富國》)的思想意旨。“不利而利之”,是隻顧利己而非能利人;“利而後利之”,是先善利於人然後取以為利己,獲得人之利己。
在《荀子》看來,“不利而利之”,必然“危國家”。國家危,則己身不保。“利而後利之”,就能“保社稷”。社稷保,則己身存而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利而不利”作為上的“取天下”。利人而不自利,就能成為身先的天下王。
就現實而言,有的人自作聰明,精於算計,巧取而損人利己,最終為人所厭惡,聰明反被聰明誤。平時不願幫助人,豈可求人在己患難時伸出援助之手?損人利己,是小聰明;利人利己,是大智慧。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有深刻把握“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的人生哲理,方能在處世上堅信“讓一步”的修為,而以退為進。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只有深刻領悟“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的人生道理,方能在待人上堅定“寬一分”的修養,而自求多福。
中華文明五千年,歷經滄桑而綿延不絕,已充分證明中華傳統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和迎接各種挑戰的開拓能力。這一文化內涵,既本自“學·思·觀”的探求真理而來,又呈現著“學·思·觀”的理性自覺和開放思維。讓我們齊心協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時代洪流之中,為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冷靜的思考,清醒的應對,果敢的鬥爭,無愧的付出。堅信“文化自信”,踐行“文化自信”,中華民族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
歡迎評論交流探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感謝版權原作者。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