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人看來,誠和信總是聯結在一起的一對範疇,講誠信是為人的寶貴品質,是當代亟需弘揚和要求的社會風尚。的確,誠由信衍生而來,《說文解字》中講到:“誠,信也。從言,成聲。”意謂對待人要誠實講信用,言出必行,這是誠的初始義。然而,誠的內涵則經過多次運化、拓深而成為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意謂真誠,保持本真率性。《大學》中“八條目”講誠意,《中庸》號稱“孔門傳授心法”之書,授予誠以聖人之性,誠之者為人之道的至上地位。
《中庸》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誠”是天的根本屬性,努力求誠以達到合乎誠的境界則是為人之道。又說:“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皆依賴於“誠”。 故而要求人們修德做事,效法天道,做到真實可信。亞聖孟子也說:“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主張運用思維自我反省,使自己的道德行為達到與天道合一的“至誠”境界,與生而有之的本性之善保持和諧同一;又說:“反身而誠,善莫大焉”,認為反省自己以達到誠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樂。
由此可見,誠既是一種德性,也是建立在該德性基礎上的一種高階能力:如佛家所言的“覺知”、心理學所言的“自我覺察”。心中不存誠之人對自己的行為總會有某些庇護甚至隱藏、美化自我缺陷的潛意識,從而有意、無意地將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裂開來、顛倒過來,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缺乏認識自我與世界的能力;唯有誠者能心懷誠意、反身自省,覺知絕解自己的言行、狀態及其對他人的影響,本著開誠佈公的態度做人做事。由誠而坦蕩,可心中無所愧疚、畏縮和顧慮,可化為一股陽剛積極之正氣,勤奮耕耘之精神,誠務於中、一往無前、精進不止、自強不息。
儒家對誠極其看重,強調為人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大學》中講到誠意者不要自欺欺人。小人在獨處的時候為所欲為,什麼都敢去做;見到君子卻躲閃迴避,掩蓋自己不好的言行,故意偽裝、突出美好的以求騙過君子的眼球。他不知道別人看他就像看透了他的肺和肝一樣清楚。小人不能慎獨,人們總會發現,如十隻眼睛都在看著,十隻手指都指著,多麼嚴厲可怕!而君子誠於中,形於外,能夠慎獨,所以問心無愧。財富可以裝飾屋子,德行可以潤飾身心,心胸寬廣、坦蕩,身心都會康健安泰。“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若為虧心事,即便一時獲利,無人覺察其中蹊蹺,也難免心中不安,甚至戰戰兢兢,惶惶不可終日,影響生存質量。
凡事誠意為真,不誠為假:仁者愛人必存愛人之誠心,若只是圖外在名聲或利益交換而去虛情假意地愛人、助人不叫真仁者;孝子必存孝敬父母之誠心,若只是為了分得父母遺產或應付眾人監督裝模作樣地去“善待”父母也不叫真孝子。其實國學中的任意一個德目、思想範疇都以“誠”為基本前提,無誠不成。
1918年江蘇省常州中學校長童伯章先生以 “存誠、能賤”勉勵新生誠懇做人、踏實做事。然現實中做到又談何容易!多少人為了追求蠅頭小利,坑蒙消費者,被發現後生意慘淡而倒閉;為了貪汙受賄,做假賬欺瞞組織,最終難逃紀檢審計部門的火眼金睛;為了考試過關,極盡舞弊之能事,卻付出了取消考試資格、終身不得錄用的代價;為了維護虛榮或討好權貴,招待客人時暗地裡搞雙重標準或偷樑換柱,結果被人識破、弄巧成拙,得罪眾人,顏面掃地。
反之,生意做的比較大、口碑好的商家多能恪守誠之道,不一味虛張聲勢、無中生有、強行推銷,而是如實描述自家商品,給予消費者評判和選擇的空間,以質取勝,以誠動人,塑造品牌。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周瑩,歷史上確有其人其事,以誠經商,建立起陝西吳氏“商業帝國”,也成為當時唯一把生意做到富可敵國的成功女商人,留下許多傳奇故事。她廣濟百姓的義舉和遠見卓識的經商理念至今還被當地人們廣為流傳;存誠能賤、忠誠於組織的幹部必能得到組織的重視和提拔;對自己要求嚴格,不寄望於投機取巧、對知識抱有敬畏之心,一步一個腳印去學習的學生勢必年年都有好成績,不出人頭地是怪事;真誠對待客人,平等接待來賓,即便客觀條件有限,招待不周,也會得到大家的理解而不會得罪人。
唐初名相蕭瑀忠誠亮直,輔佐高祖李淵時曾發現其政令中有不周之處,即壓而不發,李知後責之。蕭述其由,被贊為“盡心盡職。”太宗時蕭瑀見官員逾越法度,不論誰有過失,都如實彈劾,數次被啟用,死後太宗有詩贈:“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成為古代“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的代表人物。
同仁堂是具有300多年曆史的中華老字號藥鋪,至今仍將“修合無人知,存心有天知”的祖訓掛在門臉之上。這句話說的是在無人監視的情況下,做事不要違背良心,要心存誠敬,你所做的一切上天都是知道的。“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同仁堂堅持採用道地藥材和精細的人工炮製,對於人們背地裡看不到的採藥、製藥環節,就像看得見的環節一樣去對待,心存施救患者的仁德仁心,以誠弘道,以誠達天,不僅傳承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醫德藥德,同時也成為了中華醫藥銷售的金字招牌。
誠不僅是自身修養功夫,也是人際交往的一把金鑰匙。高天上流雲,落地化甘霖。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最需要靠“誠”的甘霖來清涼化解,一旦播撒、滋潤在每一個人的心田,交流的陰霾就會瞬間一掃而光。真誠更是人和社會發展更高層次和境界的追求。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退場需要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雙重發展來推動實現。弘揚真誠之道,使這個社會更純粹,使人們的生活和交際更真實、更平和、更從容,這才是我們人類共同的最大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