蓁寶上了小學,接送她上學自然是我的事。
某天我送她去學校,跟她說了再見剛要離開,就聽到有個甜甜的聲音說:“奶奶再見,謝謝奶奶。”
原來是一位女孩在跟奶奶說再見,並感謝奶奶。
女孩的奶奶,是一位六十歲左右慈祥的阿姨,她也揮了下手,微笑著對女孩說再見。
這一幕讓我動容。
孩子跟接送的長輩說再見,這一點也不稀奇,我驚奇的是,孩子跟奶奶說了“謝謝”二字。
我每天送蓁寶上學,也從來沒想過她會對我說“謝謝”。
後來又看到祖孫倆幾次,每次女孩對奶奶說了再見,都不忘說句“謝謝”。
有一次我忍不住誇了句,孩子真懂事。
那位阿姨笑了笑,自豪地說,“孩子懂禮貌,也是她媽媽教得好。”
阿姨挺健談,跟我聊了一路。
她說,她從老家來到這兒幫兒子兩口子照顧孩子,一晃就是好幾年。兒媳婦挺感恩,經常告訴孩子,說奶奶辛苦了,要謝謝奶奶。
孩子也懂事,知道感恩,經常說奶奶說“謝謝”。
通情達理的兒媳婦,懂得感恩,也教孩子學著感恩的媽媽,我在心裡為女孩媽媽點了個大大的贊。
生活中值得感謝的人和物確實很多。
我曾經跟大女兒凌寶討論,我們要感謝大自然,賜予我們空氣、陽光、水,以及鮮花雨露等。
凌寶說,是的,大自然給了我們豐富的寶藏,要感恩。
我接著說,要感謝爸爸媽媽,給了我們生命;感謝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給了我們幫助;感謝學校,感謝老師教我們知識,感謝同學給了我們友情……
我說了一堆,凌寶有點煩了,說那豈不是天天都要說“謝謝”。
是啊,“謝謝”兩個字雖然簡單,卻代表著美好的寓意,我們若經常對他人表示感謝,別人也會認可和喜歡我們的。
不說謝謝的孩子,大機率上也不知道感恩。
貝貝熊繪本之《知足常樂》中有一個情節是這樣的:
小熊哥哥和小熊妹妹從朋友家回來以後,開始向媽媽抱怨。
小熊妹妹說:“麗茲剛買了一個女騎手芭比,新出的,穿著騎手服,騎著漂亮的馬!”
小熊哥哥說:“那有啥了不起。弗雷德買了三個新電子遊戲,想想,三個!”
熊媽媽說:“你們兩個聽著!我已經聽夠了你們說沒這沒那,為什麼不去珍惜已經有的東西呢?知足才能常樂。”
小熊妹妹問:“我們有什麼東西呀?”
小熊哥哥說:“對呀,有什麼東西呀?”
正說著,一道閃電劃破了天空,接著,一陣雷聲後,開始下起了瓢潑大雨。
熊媽媽說:“住在這樣一座溫暖、舒適的房子裡,天氣再怎麼變也不怕,這就是一件該知足的事。”
那個雷雨夜,熊媽媽不僅教孩子們要知足,更教他們要懂得感恩。
而小熊兄妹在父母的教育下,開始反思自己,他們學會了知足,對父母說謝謝,以及感恩。
“謝謝”兩個字,很簡單,也很容易說出口。不過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卻不曾說過。
有些父母覺得,“謝謝”只是禮貌用語,孩子說與不說,沒什麼的,他們對此並不在意。
但看到孩子不懂感恩,父母們卻心痛不已。
心理學作家李群鋒老師認為,“謝謝”是與感恩和愛緊密相連的,唯有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唯有讓孩子學會說“謝謝”,孩子才能學會表達自己的愛。
這一點,我也是在大女兒凌寶漸漸長大後才領會到的。
凌寶七八歲時,有一天中午我有些不舒服,不想做飯,就提出給她們點個外賣。凌寶很高興,說想吃漢堡。
考慮到蓁寶還小,不能喝可樂,我跟賣家溝通,能不能把兩杯可樂中的一杯換成橙汁,賣家同意了。
只是,外賣到了以後,我一看飲品,心想壞了,凌寶可能要生氣了。
賣家可能記錯了,或者是裝錯了,總之我們收到的是兩杯橙汁,而不是一杯可樂一杯橙汁。
果然,凌寶一下子不開心了,她大聲埋怨了幾句。
我安慰她,算了,回頭我再給她買一瓶可樂。
她還不開心,黑著臉,對我也沒好臉色。
我也生氣了。
我本來就不舒服,她對我沒有半分關心就算了,我給她點了她想吃的外賣後,她不僅不感謝,還因為別人的錯來遷怒於我。
我有點傷心。
從什麼時候開始,凌寶把我的付出當成理所當然了呢?哪怕我付出再多,她也不懂得感恩。
這樣的她長大以後,會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自私、只知索取,不懂感恩?
從那以後,我開始轉變。
我從教她學說“謝謝”做起,一點點培養她的感恩之心。
當她掃了地、擦了桌子,我真誠地對她說“謝謝”。
而凌寶,也慢慢地開始回應我。
她漸漸地知道,原來每天做三頓飯,再收拾廚房,真的辛苦。更何況我還要做其他家務。
原來爸爸每天早出晚歸,有時候週末也要加班,也很辛苦。
她開始理解我們的辛苦,對我們說“謝謝”。
對於她的改變,我很欣慰。
“謝謝”二字,代表著感恩、知心。只有當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付出是值得感恩的,他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對父母說“謝謝”。
同理,當一個孩子經常說身邊人說“謝謝”時,他也必定是懷著感恩之心的。
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不妨先教孩子多說“謝謝”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