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子多以書信這種形式呈現,寄託為人父母者的愛子情懷。讀兩篇《誡子書》,深感古人教育子女的情懷。
諸葛亮的《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主敬、求仁、習勞。
這篇誡子書,是諸葛亮臨終前寫給兒子諸葛瞻的一封信。在這封信中,諸葛亮以自身一生的經歷講給兒子“修身”“立志”“治學”的重要性。
“靜以修身”,作者以“靜”字講出“修身”的一種境界。修身在靜,修身的最高境界也在靜。那就是不受外界的干擾與誘惑。一個人要成才、成事,在於修身養德,在於不受任何誘惑和干擾,更不能在求學治學上有任何的急功近利思想。
“儉以養德”,人重要的修養就是養德,培養自己的良好品德,但不能懶散奢侈,要恭儉才能養德,德誠,則事可做。
“非淡泊無以明志”。諸葛亮在講修身之後,強調“立志”的重要性。一個人要治學,要成就一番事業,就要有遠大的理想。如孔子所言“博學篤志”。但立志最忌怠惰、急躁,故而說“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這篇《誡子書》雖短短的幾十個字,告誡兒子成才的三個條件就是:淡泊、立志、惜時。也就是從小注重修養、從小要立志。觀點明確,層層囑咐,殷殷希望。
曾國藩的《誡子書》
一曰慎獨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冊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二曰主敬則身強。內而專靜純一,外而整齊嚴肅。敬之工夫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敬之氣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驗也。聰明睿智,皆由此出。莊敬日強,安肆日偷。若人無眾寡,事無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怠慢。則身體之強健,又何疑乎?
三曰求仁則人悅。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於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於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飢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既有覺後知覺後覺之責。孔門教人,莫大於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於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人達人之人,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四曰習勞則神欽。人一日所著之衣所進之食,與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稱,則旁人韙之,鬼神許之,以為彼自食其力也。若農夫織婦終歲勤動,以成數石之粟數尺之布,而富貴之家終歲逸樂,不營一業,而食必珍饈,衣必錦繡,酣豢高眠,一呼百諾,此天下最不平之事,神鬼所不許也,其能久乎?古之聖君賢相,無時不以勤勞自勵。為一身計,則必操習技藝,磨練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慮,而後可以增智慧而長見識。為天下計,則必已飢已溺,一夫不獲,引為餘辜。大禹、墨子皆極儉以奉身而極勤以救民。勤則壽,逸則夭,勤則有材而見用,逸則無勞而見棄,勤則博濟斯民而神祇欽仰,逸則無補於人而神鬼不歆。
曾國藩是晚清名臣,他的家書也是留給後人的文化大餐。這篇《誡子書》是曾國藩臨終前寫給兒子曾紀澤的,也是他的遺書。
在這篇《誡子書》中,曾國藩從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個方面講修身、處事之道。
“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修身首要之務實修心,修心要慎獨。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作者強調修心的重要性。這與諸葛亮“靜以修身”有異曲同工之妙。古人教孩子、教學生的第一要務就是要修身養性,也就是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這是我們現在教育中必須學習的教育思想。教育首要教給人做人。
主敬、求仁、習勞,這三個方面是講治學做事。做事、做人要有美德,處事要勤,莫要懶惰。這與諸葛亮在《誡子書》的“淫慢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講的是同樣的道理。我們教育中可以採取很多教育的方式,讓學生好好學習,但如果不交給學生:惜時、勤奮。那也是很徒勞的事情。
讀兩篇誡子書,感觸頗深。這是對我們現在的家長,也是對我們現在老師的一種啟示。凡教育,須先教人做人,培養習慣,培養品德,教給立志,這樣,才是讓孩子、讓學生好好學習的根本。
我們不要總把教育盯在培養人才山,我們要把教育放在培養對社會、對家庭、對國家游泳的人才山。這樣的人才需要:養德、修身、明志、慎獨、求仁、習勞,也就是品學兼優、理想堅定、責任感強的人才。
我也希望摒棄功利主義和說教的教育,讓我們真的比古人更有更寬廣的教育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