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有了娃之後,每一名家長在刷手機的時候多了一項任務,那就是給娃找書,把許多精力用在了廣撒網上,找書單、查豆瓣、搜評論,從故事繪本到科普書籍,從傳統文化到學科語數外,從某寶報價到網路團購,還沒有經爛熟於心,已經殫精竭慮,苦不堪言了。
目的只有一個,找好書,不好的書、濫竽充數的書通通不要,這個過程很考驗家長的眼光,自然也交了不少學費,時間一長自己也捉摸了一些好書的標準,那就是“用心”。
這兩個字看起來比較玄乎,但做起來還真不容易。市場上濫竽充數的書很多,科普書想做得好,“權威”兩個字當然不讓,你說的話得是真的,不能錯。所以你得有個名正言順的身份,不一定非得是教授,最起碼也得是科研人員吧。
以這套知名系列《小亮老師博物課》為例,作者張辰亮,碩士畢業於是中國農業大學,專業是昆蟲與害蟲防治,專業背景沒得說,又是《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旗下《博物》的副主編,這些都是高品質的工作平臺相當強大,本身就帶有光環,這套書一面世,你不注意都難。
所以,未見其書,先聞其名,這樣的書你得先留意一下,畢竟熟悉作者或者瞭解內情的人第一時間安利了,這本書不會差到哪裡去。其次就是看包裝,雖然這是見仁見智的事,但最起碼的審美感得具備,說不出哪裡好,最起碼得感覺到好。就像這套系列的科普繪本,我第一感覺就是,和國家地理雜誌有點像,確實在視覺設計上下功夫了。
一名好的科普作家,一定是一位講故事的好手,而且在講故事的過程中,你一定會感覺到,他是蹲下來,和小朋友平視角講故事,而不是高高在上,散發出一種俯視的態度。
以《歎為觀止的自然現象》中《月亮小時候有故事嗎》為例,作者先從自己小時候對月亮的觀察切入,然後說自己在澳大利亞觀察到什麼樣的月亮,在夾敘夾議中說出月球的相關知識,又敘述了世界其他地方的人如何看待月亮。先是述說文化,然後圖文並茂,展現“月球是從哪裡來的”等天文知識,最後的一頁,是“自然觀察筆記”區域,在成功激起孩子好奇心之後,鼓勵孩子們親自觀察,這樣就驗證了書上的內容,讓這些知識最終入腦入心。
因此你會發現,作者確實用心了,儘可能地通俗、接地氣,寓教於樂,而且知識是多維度的,不僅有天文,還有人文情懷,很立體、很發散,就算家長們漲知識,知識點也足夠了,再往深一點,就是偏專業的學習了 。還有一點讓我特別滿意的一點,就是“接近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貫穿其中。提到石頭的時候,作者鼓勵觀察和收藏;提到海洋生物的時候,作者希望小朋友關愛和保護。
科普之妙,存乎一心。知識權威、圖片精美傳神、講故事的手法、接地氣、知識點多、考慮到孩子們的接受習慣、三觀正....你能想象到的科普書的優點,這套書幾乎都具備了,而且還能感受出作者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在科普的道路上,他會繼續走下去,成為陪伴孩子成長的知心大哥哥。
每一個孩子的童年裡都有作家偶像,我小時候特別崇拜鄭淵潔,因為在書裡我不光學到了一些知識,還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這套書除了成為孩子探索自然的啟蒙老師,更是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孩子如何同自然相處。字裡行間的體現出的大愛,也許是我喜歡這套書的最重要的原因。
開心的是,家裡的小朋友已經把書放在了床頭上,每天睡前翻一番,她多了一個小夥伴,老父親的焦慮也緩解了一分。
我也決定,今後找尋科普類書籍,就按照小亮老師的作品作為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