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腸病( IBD) 是一組不明原因的慢性腸道炎症性疾病,發病率逐漸升高,已成為我國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分為潰瘍性結腸炎(UC)與克羅恩病(CD)。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瀉、膿血便、體重減輕、消瘦、營養不良等。由於疾病不具有特異性,缺乏診斷的“金標準”,臨床醫生需要將IBD和多種疾病相鑑別後才可診斷。
每年的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今年的主題為“IBD與幸福”,旨在透過與患者科普相關的腸炎知識,提高公眾健康意識,達到健康中國的目標。對於今年的主題,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邦茂表示,如果患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出現腹痛、腹瀉、膿血便等症狀,。克羅恩則會出現腸梗阻,腸瘻等症狀。甚至可能出現腸外的表象,嚴重影響到病人的生活質量,甚至很多病人因此而失去了勞動能力。
“如何提高病人的幸福感呢?就是要把病人的疾病徹底控制住,達到臨床緩解、生化緩解、內鏡緩解、病理緩解。一旦做到這四個緩解,病人基本上能夠維持正常人的生活,甚至重返工作崗位。這樣病人的幸福感就可以提高了!” 王邦茂說。
那麼,炎症性腸病的高危人群包括哪些?造成了患者怎樣的負擔?我國的炎症性腸病發病情況如何呢?
王邦茂尤其指出,現在越來越多的患者科普意識、就醫意識提高,很多人接受了小腸鏡、膠囊鏡、大腸鏡的檢測,也是其中一個問題。當然,還有化驗手段提高了。比如說鈣衛蛋白現在都能檢測出來。
對於IBD來說,腸鏡檢查是最重要的診斷手段。“有一個口號“清腸不淨,耽誤病情”。如果我們做腸鏡,但腸道沒清乾淨,把病人的病變漏了,可能會把克羅恩漏了,也可能把潰瘍性結腸炎誤診了。最重要的是有可能會把大腸癌漏診。” 作為天津市消化疾病質控中心的主任,王邦茂表示,要提高醫生的操作水平和技巧,提高內鏡的質量。做拉網式、地毯式的質控,也是天津市患者治療的保障。而且,對天津市各醫院大夫的操作水平,正在逐步出臺一些考核標準,提高炎症性腸病診斷的水平。
目前IBD診療質量控制透過哪些工作推進? 未來的IBD診療將會有哪些進展?對於這個問題,王邦茂認為,首先是明確診斷,正確診斷,不能把診斷搞錯了。第二,一旦確診之後,就要進行規範化地管理,標準化治療。他強調,一些病人對終身吃藥非常排斥,另外還有一些經濟的問題,依從性的問題,病人就醫方便性的問題。還有病人的醫療知識水平認知問題,造成這個病的治療非常不規範。而不規範就意味著很多患者都沒有徹底治癒,沒有達到黏膜癒合,這些患者就有可能面臨癌變的風險。十年以上病人就是癌變的高發人群。
據瞭解,針對IBD的病程長、易復發、用藥複雜、易出現副反應、需要醫生長期指導等特點,醫生需對病人進行慢病管理。目前,中國已經從政策層面倡議廣泛開展慢病管理。為此,國家釋出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並在其中提出到2030年,要實現全人群、全生命週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同時,在釋出的《中國防治慢性病長期規劃(2017-2025)》報告中,國家提出要強化慢性病早期篩查和早期發現,推動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轉變,並充分利用主流媒體和新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慢性病防治宣傳教育,根據不同人群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宣傳教育。可見,推動IBD慢病管理需要數字化賦能,提高疾病關注度,普及慢病管理概念,提升服務質量。
目前,針對IBD進行慢病管理的數字化平臺已逐步搭建。“益相隨——IBD線上隨訪管理平臺”是益普生專為患者及醫生搭建的IBD慢病管理平臺,透過醫生線上隨訪,使醫生對IBD患者進行遠端管理。醫生在“益相隨”上可以進行疾病知識分析,對患者進行影片講座,同時與患者進行健康諮詢互動,為患者評估病情並進行記錄,幫助醫生提高對患者診治效率,賦能醫生成長,推動IBD慢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