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盼盼
工作中的丁克峰(左三)。
在中國,大腸癌已經成為消化道頭號腫瘤。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新發癌症病例及死亡病例均為全球第一,其中大腸癌新發病人數為56萬人,死亡人數為29萬人,是中國第二大高發癌症,第五大高死亡癌症,嚴重威脅著國民健康。
中國抗癌協會大腸癌專業委員會候任主任委員、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副院長、國家“十三五”重大專項結直腸癌專病佇列研究首席科學家丁克峰表示,在中國,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每年正以3%~5%的速度增長,早篩、早診、早治是防治大腸癌的有力手段。
當下,中國正在積極推動早篩工作,大眾篩查意識不斷提升,但還遠遠不夠。
發病高但篩查率低
有資料顯示,相較於美國超60%的篩查滲透率,中國大腸癌篩查滲透率僅為16%左右,85%的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期以上,甚至已到晚期。美國大規模篩查已使其大腸癌發病率下降40%,死亡率下降51%。
不同時期癌症治療效果大不相同,越早發現就能越早進行治療。丁克峰介紹說,大腸癌I期患者90%以上能根治,II期患者75%以上能根治,III期患者降為65%左右,IV期患者則僅為10%左右。
一旦進入中晚期,治療難度、患者經歷的痛苦將大幅增加,也將給社會、家庭和個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有人算過一筆賬,癌前病變治療費約為2萬元,晚期治療費則超過了25萬元。
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浙大二院大腸外科奠基人鄭樹就在主持開展大腸癌早期篩查工作,並提出中國的《大腸癌早診早治專案技術方案》,半個世紀以來,浙大二院不斷加強大腸癌早篩研究、推廣工作。2020年浙江省將重點人群大腸癌篩查納入省政府民生實事,為浙江省50-74週歲戶籍居民提供篩查服務,浙大二院聯合杭州某城區率先在三個街道針對大腸癌高風險人群進行胃腸鏡篩查,篩查出大腸癌患者數十例。
放眼全國,胃腸鏡篩查的侵入性、不適感及專業醫生、裝置不足的現狀,依舊影響著篩查工作的普及。結合這一現狀,去年浙大二院牽頭聯合八家三甲醫院釋出了糞便多靶點FIT-DNA聯合檢測技術臨床試驗結果,透過對近5000例腸癌高危人群開展前瞻性研究發現,與傳統大腸癌臨床篩查手段“便隱血”檢測相比,這一新技術針對腸癌的檢測靈敏度為95.5%,針對進展期腺瘤的檢測靈敏度為63.5%,分別比“便隱血”提升約27%和兩倍以上,這是中國首個癌症早篩前瞻性大規模多中心註冊臨床試驗。
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成果中“99.6%陰性預測值”,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腸癌“漏診”的發生。丁克峰表示,在篩查應用中,若檢測是陰性就不需要做腸鏡,若檢測是陽性則強烈建議做腸鏡,可有效縮小腸癌高危人群,大大節約醫療資源。
推動防治關口前移
在丁克峰看來,推動防治關口前移是癌症防治關鍵之舉。
當前,中國的核心醫院規範化治療水平高,大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也相應很高甚至超過西方發達國家,但基層醫院治療理念、手術技術等還存在一定差距,也因此使大眾對基層醫院信任度不高。
“當前,越來越多患者集中到了大城市核心醫院,造成大醫院不斷擴張,社群或縣域級醫院病人卻越來越少,給基層醫院帶來極大壓力。”丁克峰談道。
他建議,政府部門加強導向作用,加快建立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基層醫院發揮好防治“門哨”作用,透過提高社群管理、疾病預防、早期篩查診斷能力等,建立起防控體系,讓老百姓及早發現潛在威脅;核心醫院則做好疑難病種病人診療工作,並發展高階技術、提升先進技術、推動臨床研究等。由此,形成分工協作機制。
在這樣的體系下,基層醫院需承擔腫瘤防治的健康宣教、健康管理和早篩早診工作,透過篩查、首診,早期患者特別是癌前病變患者可儘早得到干預治療,而基層醫院無法治療的疑難重症患者,則可被及時轉移到核心醫院。這樣可使不同時期患者都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
針對基層醫院業務能力不足現狀,即“腫瘤健康管理、早篩、早診早治”缺乏背景知識和合理收入,“腫瘤手術和綜合治療”缺乏綜合實力和被大醫院擠壓,丁克峰建議,政府部門在每個區域設定一到兩家省級大醫院牽頭單位,對基層醫療機構進行腫瘤疾病診治前移和早診早治工作指導、培訓。他認為,提升基層醫院診療水平關鍵在於實現“均質化”,即從術前整體評估、多學科診療策略、外科手術操作到術後隨訪等環節,都要向著規範化發展。
近年來,浙大二院大腸外科已主編中華醫學會、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等多個大腸癌診療規範,並透過線上線下方式交流推廣先進的理念經驗,不斷探索助力基層醫院在腫瘤預防、早篩、早診、早治方面能力提升的方法。
在丁克峰看來,醫院、醫生不僅要治好病,還要積極參與到防控工作中去。他呼籲,各級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關注癌症早篩,共同推動醫療體制向更有利於老百姓健康保健、健康維護、早診早治、健康長壽的目標發展。
讓“8090後”不再放棄
當今,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億人。與此同時,老年腸癌患者也呈現增長趨勢。
老年患者一直是腫瘤學領域的一個難題。老年人歲數大、病史複雜、治療難度大,很多患者乾脆放棄治療。但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的健康理念也在發生轉變,老年人更期待能夠長壽。
“如今,80歲以上老人做手術已成常態,90歲以上也不少見。這也要求我們不斷提升技術和診療水平。”丁克峰表示。
作為腫瘤防治核心醫院,浙大二院不斷攻克疑難病種病人診療難題。過去五年,浙大二院大腸外科成功為150多位85歲以上高齡患者實施根治性手術。該院還不斷提升保功能外科治療水平,如低位保肛、保留功能神經、保留回盲部等術式,使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得到保障。
前不久,丁克峰在一週內成功為三位“90後”老人實施了腸癌根治手術,從手術評估、手術進行到術後康復,外科醫生髮揮出了精湛的微創手術技術,麻醉手術部、護理部等多學科團隊緊密配合,三位老人在一週內均如普通患者一樣,按計劃進食、恢復肛門排氣排便、拔除引流管並順利出院。
在大腸腫瘤臨床一線“戰鬥”三十多年,丁克峰欣喜地看到,中國大腸癌診療水平不斷取得突破,為患者帶去信心,也使高齡患者接受治療的積極性進一步提升。他表示:“今後,各種新技術的不斷賦能、微創技術和理念的不斷拓展、智慧化手術裝置和儀器的革新使用一定能推動外科醫生不斷創造奇蹟,造福百姓。”
目前,丁克峰還在牽頭開展大腸癌患者生活方式調查,試圖透過大資料尋找與中國大腸癌發病強相關的生活因素,給大眾帶去更多科學預防建議。癌症防治任重道遠,丁克峰指出,實現“到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這一健康中國戰略目標,還需繼續強化早篩普及,推動規範化治療,加強對急難、風險大及晚期轉移性腫瘤的攻堅治療。他表示,將繼續投身到腫瘤防治工作中,期待未來十年助力浙江乃至全國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形成拐點。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來源: 中國新聞週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