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冬修成(都)仁(壽)路時政府財力有限,讓當地農民義務挖土石方。我親戚所在村被分在雙流正興段,當天挖到大量古幣,也有少許金銀首飾。那時政府和施工方沒有文物保護意識,不問不理,引來哄搶。我親戚家人多,得了一撮箕銅幣,估計不下百斤,絕大部分是開元通寶,夾雜少許乾元重寶。我那年18歲,走親戚時正好遇上,因自幼喜歡歷史,看年號是唐代的,愛不釋手,徵得同意,挑了兩枚做紀念。(如下圖)
據說出土時東西在陶器裡,周圍沒有墓室,推斷應該是古人窖藏的,並不是陪葬品。
後來聽說他們按廢銅處理,以8元一斤賣了,痛心不已。大唐經濟繁榮,鑄造了大量錢幣,留存至今的很多,品相差的不值錢,但這東西再不值錢也該論枚賣啊,論斤賣聞所未聞!
多數人以為開元通寶鑄造始於開元年間(713——741),其實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時期就已開鑄,鑄造和流通貫穿整個唐代,其制式和大小成為後世鑄錢的楷模,唐玄宗前期年號叫開元只是巧合。大唐早期經濟繁榮,安史之亂後走下坡路,所以前期外觀精美,分量足,後期粗製濫造,分量輕。我手上的這枚材質上佳、文字精美,雖深藏地下千餘年仍熠熠生輝,應該鑄於盛唐。
上圖為中唐開元通寶,下圖為晚唐開元通寶,其材質、工藝和我收藏的比相去甚遠。圖片源於網路。
乾元重寶開鑄於乾元元年(758年)。那時正忙於平定安史之亂,民生凋敝,唐肅宗李亨接過老爸留下的爛攤子,天天為錢發愁,於是採納建議開鑄乾元重寶。其材質、大小和開元通寶相當,分量略重,但以一當十,有點赤裸裸搶錢的意思,和國民黨當年大量發行法幣異曲同工。這樣搞法必然通貨膨脹,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唐代宗李豫(762-779在位)接班後,就在寶應元年(762年)停止鑄造和流通,前後僅五年,所以流傳至今的少。
從當時出土的錢幣裡夾雜有乾元重寶推斷,它們大機率窖藏於758年至779年之間且偏前,這一點也可以從錢幣本身得到印證,我手上這兩枚文字清晰,幾乎沒有磨損痕跡,說明流通不久即深埋地下。
兩種錢幣材質相仿、大小相同、重量懸殊不大,當時的購買力卻相差10倍,可見投胎很重要!
為什麼會一次性發現這麼多唐代古幣呢?因為這裡是成都!自安史之亂後,大唐經濟中心從長安、洛陽轉移到揚州、益州,當時有“揚一益二”的說法,益州就是今天的成都。當然,能擁有如此多財富的不是達官貴人就是富商巨賈,任何時代都不會是普通百姓。
我手裡還有一些清代錢幣,材質差、幣體薄,毫無美感可言,即使鑄造於康乾盛世時期的康熙通寶、乾隆通寶,也無法和這兩枚相提並論。時光流轉千年,鑄幣工藝不進反退,足見大唐昔日榮光!海外華人自稱唐人,不是沒有道理的。
常常對著兩枚古幣穿越時空,遐想它們的主人為什麼會把如此多的財富深埋地下。顯然不是簡單的儲藏,因為這筆錢最終並沒有被使用,唯一的可能就是他因不可抗力(如戰亂、政治原因)舉家遷徙,這批銅幣太笨重不好隨身攜帶,於是深埋地下,想著有朝一日還會回來,當然他最終並沒有回來。能把這筆財富隱藏1200多年,直到偶然原因才被發現,足見經歷了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見證大唐盛極而衰的那代人是何等臨危不亂、從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