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上的瑪尼堆
提及民俗收藏,多數藏友不以為然,認為不入流,沒有經濟價值。
其實不然,民俗收藏是用緊貼生活的物品來展現即將消失或已經消失的,曾經在這塊土地上人類活動的方式或痕跡。
藏族人曾經是青藏高原這塊土地上的主宰。他們由遊牧到農牧,再到城市定居,這是社會的變遷和發展。但這種發展同樣摧毀了這個民族曾在馬背上的豪邁和柔情。
藏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因為遊牧所以日常活動的一半來自馬上。遊牧的好處在於,被牛羊啃食過的草原能得到一個‘’緩‘’的過程。
有了‘’遊‘’的概念,就有了時時拔營出發的態度。大的如帳篷的物品隨馬或牛車前行,而日常使用則隨身攜帶。在此形成了別具一格,且極具民族特色的生產生活用具。
碗套
碗套 清代中期—民國
因為遊牧民族經常遷徙,所以日用器以不易損壞為原則,金屬製品成為第一首選。中國鐵錢最早出現在漢代,其原因是私鑄謀利。而宋代以鐵鑄錢,則完全是處於對邊境貿易的無奈。遊牧民族有很強的貿易能力,將得來的銅錢融化製成碗或壺等日常生活用品。由於錢回不來,政府迫不得已下令在邊境使用鐵錢。
隨著瓷器在內地的繁榮,也直接影響著草原人的生活情趣。瓷器的精美和價格的低廉,快速成為貿易中的硬通貨,從而替代了融化貨幣制造日用器的昂貴過程。但瓷器有一個致命的弱點“易碎”如何保證,即能在使用時感受瓷器帶來的美,又能在遷徙中不易破損呢?碗套應運而生。
碗套的製作材料,可謂隨手拈來,例如牛羊皮、草杆、牛羊毛等。碗套的一側有皮質合頁,對應的一側有系掛的繩套。其中一隻碗套內除放置瓷碗外,還有一個碗蓋的空間安排,顯然是用來裝喝茶的蓋碗。
牧區食物單一,主由牛羊肉和乳製品組成,雖然這些食物含熱量很高,食用後可抵禦高原的寒冷,但很難消化。而茶鹼成為幫助消化和解除油膩的關鍵,並極大的延長了藏族人的壽命。
藏刀
藏刀 清代中晚期
刀是遊牧民族,漢子的象徵。草原最大的敵人是狼群,大刀用來防身,小刀則用來分切食物。
遊牧地區海拔較高,導致水的沸點降低,一般在50—80℃之間,食物很難熟透。單靠牙齒嚼碎較為困難,咀嚼不完全的食物很難被腸胃消化。因此用刀切割,幫助牙齒來撕扯食物,就顯得尤為重要。
用刀將肉切成小塊,而後放入口中,再用牙齒進行咀嚼。這種方法非常科學,即可防止牙齒疲勞而過早脫落,又可防止給腸胃造成更大的負擔。
由於刀是隨身攜帶又具有象徵意義。因此藏刀的刀柄和刀鞘都會做很好的裝飾。這把刀,刀柄為骨質,柄端用牛角和白銀裝飾,刀鞘上三分之一處由珍珠魚皮包裹。
火鐮
火鐮 民國
因為有了火,人類才由茹毛飲血到食熟物,壽命得以不斷延長。火鐮是鑑於鑽木取火和火柴中間的取火工具。
遊牧生活艱苦,在野外必須生火取暖、燒烤、蒸煮食物或用於驅趕野獸。怕潮、怕溼的取火工具不能在牧區使用。聰明的牧人發明了火鐮,火鐮由兩部分組成,下端為鐮刀狀鐵片,用來擊打火石;上端為皮質的包狀物,用來裝棉花或火絨。
使用時先將火絨放在木柴或牛糞上,然後右手持火鐮,左手持火石,相互擊打出火星,由火星點燃火絨,再由火絨點燃木柴或牛糞。
針盒
針盒 清代晚期
草原不同內地可實時貿易,填補家中所需。針是很小的生活用品,但在日常生活中作用卻極大,遊牧時更是不可或缺的物品。為保護這幾枚細小的針,遊牧人發明了針盒。材質有皮、鐵和銅的,從精美的外表裝飾,可看到藏族人對針的珍惜。
酒壺
酒壺 民國
酒是草原男人的精神,酒文化同樣在牧區被放大著。青稞、馬奶酒是草原人獨家的最愛,純度高、酒勁大,豪邁的藏族人用它驅趕夜的寒冷和漫長的寂寞。
這隻酒壺用牛皮縫製而成,壺上部兩側有圓孔,用來穿系皮條掛於馬背之上。
用牛皮製作酒壺的方法是,將剛宰割下的牛皮崩在木質模具上,並把酒壺的口頸和上半部分先行縫合,半乾時取出模具將剩餘的部分再行縫合。晾乾後針孔消失,對接處緊密結合。
鼻菸壺
鐵剪金鼻菸壺 清代早期
晚明時期鼻菸作為貢品進入中國。鼻菸最初是當做藥物來使用的,因為鼻菸的製作加入瞭如麝香等藥材,碾磨成粉後經過密封陳化而成。
鼻菸的功效有,一是解乏,可以提神醒腦;二是去疾、可以禦寒,治療胃寒和發熱等毛病;三是療傷,鼻菸有活血化瘀的功能。
草原怕火災,特別是草葉枯黃的冬天。而鼻菸無需點火,因此鼻菸在遊牧民族中最為流行。
由於鼻菸貴重,因此牧區鼻菸壺的製作材料大多為金屬。為求其美觀在壺身可戩金銀,水晶和琉璃材質的鼻菸壺則很難在藏區存活。
火藥袋
火藥袋 清代中晚期
由冷兵器時代進入熱兵器時代,草原上用來防身和狩獵的武器除刀和弓箭外出現了火槍。火槍的使用是將火藥由槍口倒入槍管,用牛油浸過的羊毛填賭,再放入鉛彈,而後用羊毛再賭。擊發一次後再如法炮製,十分的不方便,加之藥量的多少不能隨意控制,而造成危險。於是產生了這種將火藥、鉛彈分裝的行動式子彈袋。
這套子彈袋由一隻大牛角和七隻小牛角尖製成的火藥袋,外加兩個分裝散彈和大鉛彈的皮袋組成。這七隻小牛角尖製成的火藥袋的底部有一凹坑,用來安放鉛彈並由牛皮包裹。構思巧妙,體現著牧人的智慧。
隨著遊牧方式的消失,這些用具也逐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長此以往下去,我們的後代也只能在課本或照片中去想象了,因此民俗收藏是極為重要和迫切的,因為它留住了即將遠失的痕跡。
《五方軒長物》第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