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夏天的一天,中共黑龍江省委派出的一個調查組,乘著幾輛小車駛進了河南駐馬店確山縣李灣村。
調查組此次前來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尋找抗日英雄楊靖宇將軍的家鄉和家人。
調查組的同志下車後,被當地幹部領著走進了一戶姓馬的人家。這家人裡有兩兄妹,哥哥叫馬從雲,妹妹叫馬錦雲(原名馬躲)。
起初,兄妹倆並不知道這些客人為何而來,都有些緊張。當調查組的同志說明來意,說是找抗日英雄楊靖宇的家人時,兩兄妹還在納悶:怎麼找楊靖宇的家人會找到他們馬家?
但是當兄妹倆拿出一張珍藏多年的照片後,調查組的同志一個個面露激動之色,不由喃喃:這就是楊靖宇將軍。
這番話說得馬家兩兄妹一臉懵,照片中的明明是他們的父親馬尚德,父親多年前參加革命離開家鄉後就再沒有回來過。為什麼這些人會說父親就是赫赫有名的楊靖宇將軍呢?
而隨著調查組同志的講述,再根據已經辭世的母親曾經留下的關於父親的資訊,馬家兄妹倆也慢慢拼湊出了父親馬尚德的全部生平。由此,他們也終於確定了一件事,那就是楊靖宇將軍確實是他們一直盼望著回來的父親馬尚德。
那麼,馬尚德為什麼會“搖身一變”成為楊靖宇將軍呢?而且調查組找到馬家兄妹倆的時候,楊靖宇將軍已經犧牲了11年之久,為什麼調查組時隔這麼久才找來?本期,秀說就帶大家走進這段關於塵封的歷史。
1905年2月,河南省確山縣李灣村的一戶農家,一個小男孩呱呱墜地,家裡人給他取名馬尚德,乳名順清。
那個年代的中國風雨飄搖,老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熱,馬家也不例外。在馬尚德年僅5歲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因為常年從事沉重的體力勞動,積勞成疾,不幸去世。支撐起這個家的重擔就落在了馬尚德母親張君身上。
張君雖然也是貧苦人家出身,但在教育兒子馬尚德這方面,她卻表現得十分開明。雖然一家人的生活本就很艱難,但她還是會告訴馬尚德,能幫別人的時候就幫幫別人。
她還會給馬尚德講很多歷史故事,像花木蘭替父從軍、岳飛精忠報國這些故事。這在小小年紀的馬尚德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養成了嫉惡如仇的性格。
等到馬尚德8歲的時候,張君省吃儉用將他送到了本村的私塾上學。當時村裡很多人都不理解,家裡都這麼困難了,為什麼還要送孩子去讀書?但張君卻執意如此,雖然她沒讀過什麼書,但她始終認為學習知識很重要。
就這樣,馬尚德慢慢長大。一轉眼,時間來到1922年,此時的馬尚德已經17歲。按照當地的習俗,這個年紀的男娃娃也到了成婚的年紀。於是在媒人的介紹下,楊靖宇和鄰村一位叫郭蓮的女孩成了親。
不過結婚以後,馬尚德和郭蓮卻始終聚少離多,因為此時的馬尚德還在上學。一年之後,馬尚德又考入了位於開封的河南省第一工業學校,這也讓他回家的時間變得更少。
那個年代,正值革命思想蓬勃發展。馬尚德在老家的時候,就曾積極參加和組織過抵制日貨的鬥爭。如今到了工業學校,這裡的革命思想更為濃厚,同道中人也很多,馬尚德認識了一些我黨同志,也漸漸確定了革命信仰:共產主義。“五卅運動”爆發時,他還和同學一起參加了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
1926年畢業以後,在組織的安排下,馬尚德返回了家鄉,從事農民運動方面的工作。由於革命工作需要東奔西跑,所以馬尚德總是不著家,這也讓母親張君很是擔心。
有一次,在外奔波許久的馬尚德回到家中,母親張君就忍不住問他:“尚德,你總是在外面跑,到底在幹些什麼呀?可別叫娘提心吊膽地擔心你呀!”
馬尚德看著母親臉上的憂色,心裡愧疚萬分,為了讓母親安心,他認真地說:“娘,您聽說還有這樣的國家嗎?在那裡沒有財主,也沒有窮人,大家都過著平等自由的生活,沒有誰欺負誰!我就是為實現這樣的事去努力!”
張君對於兒子說的這些,並不是很懂。但自己的兒子自己最清楚,她知道兒子不會做壞事,於是她強忍著擔憂叮囑馬尚德一定要小心。為了讓馬尚德沒有後顧之憂,張君和兒媳郭蓮將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這也是她們對馬尚德革命事業做出的貢獻。
另一邊,沒有後顧之憂的馬尚德,也確實將革命事業搞得風生水起。1927年4月4日,他以總指揮的身份成功領導了確山農民運動,1927年11月,為了響應毛澤東在湘贛邊界發起的秋收起義,他又帶頭髮起了劉店秋收起義。
然而,革命運動的如火如荼,也讓國民黨反動派將馬尚德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反動當局更是下令搜捕馬尚德及其家屬。
馬尚德當時忙於革命事業,並不在家中。於是已經懷著身孕的郭蓮,只能帶著婆婆張君和長子馬從雲四處躲避,只為了不拖累馬尚德正在做的大事情。她們那時候或許並不知道馬尚德做的那些事的意義所在,但她們無怨亦無悔。
當反動派找到家中時,馬家早已人去屋空,惱羞成怒的反動派為了洩憤一把火燒掉了馬家的房子。
幾個月之後,郭蓮和婆婆、孩子流浪到了附近的村莊。此時的郭蓮已經到了生產的時候,只是那時候她們身無分文,無奈之下,只能躲在村外的一個草棚。就是在這個草棚裡,郭蓮生下了一個女孩。
5天之後,在外奔波的馬尚德回到家鄉,從鄉親們那打聽後好不容易才找到母親和妻兒的下落。看著年邁的母親和憔悴的妻子,這個在外革命從不流淚的鐵血男兒紅了眼眶,內心滿是愧疚。
不過母親張君和妻子郭蓮對此沒有絲毫怨言。為了讓他寬心,母親張君將剛出生不久的女兒抱到他的身邊,讓他給孩子起個名字。
楊靖宇想了想,說:“革命處於低潮,自己參加革命,全家遭累,從懷孕到閨女降生,都是在東躲西藏中度過,要讓下一代記住開創革命的艱辛,就給女兒起個有點紀念意義的名字,就叫個‘躲’吧,你看怎麼樣?”
母親一邊聽著,一邊垂淚,哽咽著說:“中,就叫馬躲吧。”
只是團聚的時光總是短暫的,馬尚德這次回家,既是探望母親妻兒,也是來和她們告別。因為他剛剛接到組織的安排,要到外地去工作。
他強忍著不捨,對妻子郭蓮說:“明天我要出趟遠門,也許幾年也不能回來,這個家就交給你了!”
此前丈夫也多有外出,但每次說的都是:“等我回來”,這一次卻說出這樣的話,郭蓮知道他是真的要出遠門了。雖滿心不捨,但郭蓮也知道丈夫有大事要做,所以她只是輕聲問道:“你告訴我,以後我去哪裡找你?”
然而對於這個問題,馬尚德也不知道怎麼回答,一方面他的去向是機密,另一方面革命事業免不了東奔西跑,他也不知道自己以後會在哪裡。
看著沉默的丈夫,郭蓮懂事地沒有多問,只是叮囑他要小心,她會照顧好家裡人,等他回來。
第二天黎明,馬尚德在不捨中,揮淚告別了母親妻兒,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
只是那時候,他們都不知道,這次一別,竟成訣別。
馬尚德離開後,反動當局依舊沒有放棄對他親屬的迫害和折磨。
母親張君因為擔憂兒子馬尚德,思念成疾,不久後就一病不起,並在馬尚德離家一年後,在思念中病故。臨終前,她拉著兒媳郭蓮的手,將家裡唯一一張馬尚德的照片交給兒媳,囑咐道:“你要把尚德的照片儲存好,把兩個孩子撫養成人,等他爹回來!”
此後,便只剩下郭蓮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艱難度日。
在那樣的亂世,一個女子帶著兩個孩子生活本就艱難無比,再加上敵人的追捕,其中的酸楚可想而知。為了不連累親友,郭蓮只能帶著兒女東躲西藏,甚至一度靠著討飯度日。
後來因為敵人始終沒有抓到把柄,郭蓮和孩子們才得以暫時穩定下來。
那時候,支撐著郭蓮的,就是撫養兩個孩子,還有等待丈夫馬尚德歸來。
只是她左等右等,始終沒有等到丈夫的身影,甚至是音訊也沒有一個。
而更為不幸的是,敵人並沒有因為找不到把柄就放過這一家三口。他們還是時不時地將郭蓮抓回去毒打審問,就想從她口中探知馬尚德的下落。由於長期被迫害,郭蓮患上了重病,於1945年不幸去世。
臨終前,郭蓮將兒子馬從雲和女兒馬躲叫到身前,將那張婆婆交給她的照片,又交給了兩個孩子,並叮囑他們:“小日本投降了,好好藏著恁爹的照片,將來紅軍打過來了,拿著照片找恁爹去!記住恁爹叫馬尚德,乳名順清。”
就這樣,馬從雲和妹妹一直等著紅軍打過來。直到1949年淮海戰役時,解放軍的大部隊不時從確山縣城經過。
馬從雲和妹妹聽說後,每天天沒亮就出發趕到確山縣城,向過路的解放軍打聽父親馬尚德的下落。他們問過很多人,但一直都沒有打聽到父親的下落,這讓兄妹倆失望之餘,內心也有隱隱的不安。
那麼離開家鄉的馬尚德,到底經歷了什麼呢?
馬尚德離開家鄉後,先後被組織安排去了信陽、上海等地參加工作,後來又輾轉來到了東北,擔任撫順特別支部書記。在此期間,他化名“張貫一”,張是他母親的姓氏,以此來感念母親。
1932年,馬尚德又被組織安排了新任務:到吉林組建隊伍,進行抗日鬥爭。
也是在此時,馬尚德正式化名為“楊靖宇”。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件趣事。
當時馬尚德是擔任吉林磐石游擊隊代理政委一職,他的前一任政委當地人都叫對方“楊政委”,這個稱謂在用當地朝鮮語發音很像漢語中的“楊靖宇”。
馬尚德聽後,覺得“靖宇”二字,有平定亂邦之意。當時的中華大地,正面臨著日寇入侵,這個名字寓意極佳。於是馬尚德就此化名楊靖宇,他的真名馬尚德反倒慢慢被大家遺忘了。
而楊靖宇也確實沒有辜負“靖宇”二字的深意。在他的帶領下,磐石游擊隊從原本500多人的隊伍,到了1936年,已經發展成6000多人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成為活躍在南滿的最大抗日武裝。
當然,這也引起了日寇對他的警惕。當時日軍將南滿的楊靖宇和北滿的抗日名將趙尚志並稱為“南楊北趙”。為了“討伐”楊靖宇率領的部隊,當時的日軍作戰原則都是:當同時遇到楊靖宇部隊和其他抗聯部隊時,就放過其他抗聯軍,專打楊靖宇的部隊。
從中我們也不難看出日軍對楊靖宇將軍的重視和膽寒。
為了對付楊靖宇的抗聯部隊,日軍開始對他們圍追堵截。無奈之下,楊靖宇只能選擇將隊伍化整為零,以機動靈活的方式和日軍周旋。
尤其是到了1940年初,此時的東北正值隆冬,天氣酷寒,抗聯的戰士們缺衣少食,野外的生存環境更是惡劣至極。日本關東軍少將野昌德趁機糾集了日偽軍和警察大隊共計25000餘人,對楊靖宇率領的抗聯第一軍展開了“圍剿”。
面對日軍的大兵圍剿,楊靖宇為了讓主力部隊北上躲避,選擇了自己帶領著一直幾百人的小部隊在山林間和日軍周旋。
經過一個多月的周旋和鏖戰,楊靖宇身邊的戰友越來越少。等到1940年2月22日晚的時候,楊靖宇身邊已經沒有戰友,只剩他獨自一人還在浴血奮戰。
23日下午,藏身在蒙江縣三道崴子的楊靖宇,遇到了4個進山打柴的附近村民。此時的楊靖宇將軍為了躲避敵人的追擊,已經很多天沒有吃飯,只靠著吃樹皮野草維持。於是他便懇求幾個村民,下山後給他帶一些食物和棉鞋,並答應他們多付錢。
幾個村民見到楊靖宇此時衣衫襤褸,身上還有斑駁的血跡,對他的身份已經心裡有數,知道是游擊隊員。於是其中一位村民就勸他,說:“我看你還是投降吧,如今滿洲國對投降的人不殺頭。”
但楊靖宇絲毫不為所動,他只是平靜地說:“我是中國人,不能做這樣的事情。如果中國人都投降了,咱們中國就完了。我們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只是楊靖宇將軍沒想到的是,這幾個砍柴人中,竟然會有“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人渣。當幾個砍柴人下山後,遇到一個漢奸,其中一位砍柴人將楊靖宇的訊息告訴了漢奸。
就這樣,楊靖宇將軍沒有等來需要的食物和棉鞋,卻等來了敵人的圍捕。
包圍楊靖宇將軍後,敵人第一時間並沒有開槍,因為他們還心存“僥倖”,想著是不是能勸降楊靖宇將軍。如果真能勸降,那麼將會極大地動搖東北的抗日隊伍。
於是,敵人一遍遍向楊靖宇將軍喊話。
然而,楊靖宇將軍就像完全沒有聽到一樣,對於那些喊話沒有絲毫表示。他給敵人回應的,只有一聲聲手槍的射擊聲。
眼看楊靖宇將軍這般剛烈,日軍也知道勸降他是不可能的,於是便展開了攻擊。
就這樣,楊靖宇將軍犧牲了,年僅35歲。
楊靖宇將軍犧牲後,他的事蹟很快就傳遍大江南北,他就像一面旗幟一樣鼓舞著全國人民。而遠在河南確山的他的子女,自然也聽聞了他的事蹟,只是那時候他們並不知道,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將楊靖宇將軍就是他們一直苦苦尋找的父親馬尚德。
當然,楊靖宇將軍犧牲後,組織上也曾尋找過他的家人,但當時戰事緊張,楊靖宇又是化名,這樣的尋找註定沒有結果。
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尋找楊靖宇家人這件事再次被提上日程,黑龍江省委專門成立了調查組搜尋楊靖宇的家鄉和家人。
幾經查詢,調查組的同志搜尋到楊靖宇將軍的舊履歷表,上面寫有楊靖宇將軍的原名馬尚德,還寫到他曾經領導過劉店暴動。
劉店暴動發生在安徽省境內的大別山區,於是調查組的同志便趕赴安徽調查,但最終依舊沒有結果。
直到1951年年中,《人民日報》刊載了一篇題為《憶模範共產黨員楊靖宇同志》的文章。這篇文章中提到了兩個細節:一、楊靖宇將軍的出生地是在河南;二、楊靖宇將軍曾在1927年領導過河南確山暴動。
調查組的同志,當即找到了這篇文章的作者,從他那裡打聽到了楊靖宇家鄉正是在河南確山縣。
於是這就有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
當馬從雲和馬錦雲兄妹倆從調查組同志口中得知父親的事蹟,一時間也是悲痛不已,也是直到此時他們才知道父親馬尚德就是楊靖宇將軍,而且早在1940年就犧牲了。
此後,黑龍江省委也曾表示,希望馬從雲能到黑龍江去工作,組織上可以給他安排工作。但馬從雲謝絕了,他平靜地說:“我沒啥本事,來這工作我這不是給你們添亂嗎?我爹是個大英雄,我可不能丟了他的臉。”
而馬從雲也確實如他所說,沒有給楊靖宇將軍丟臉,1964年8月,馬從雲因公犧牲,年僅37歲,他的遺體被安葬在鄭州市烈士陵園。
謹以此文,紀念楊靖宇將軍和那些為國犧牲的先烈。我們的國家已經越發繁榮富強,這盛世如你們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