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表情加工是人類解讀他人情緒狀態、參與社交活動等必備的重要能力。這一加工過程依賴於視覺皮層、特異性臉部識別腦區、情緒感知腦區等神經基礎。現有的表情加工模型揭示了腹側通路(枕葉面孔區、梭狀回面孔區、額下回/額中回)與背側通路(中顳視區和顳上溝)在表情加工或有不同分工,但存在爭論,有待深入研究明晰其作用。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傅小蘭研究組開展了一項元分析研究,探索腹背側通路在表情加工中的作用,考察不同實驗正規化、動態和靜態面部表情加工的特點,重構表情加工的大腦網路。元分析採用了GingerALE提供的啟用似然性評估(ALE)演算法,將96項包含健康成年被試(1794人)報告全腦啟用座標的fMRI與PET的研究納入此項元分析。
表情與中性面孔對比結果顯示,腹側通路而非背側通路負責表情加工;外顯、內隱、被動觀看三種實驗任務的對比結果發現,左側梭狀回面孔區負責自下而上的表情加工;動態和靜態表情加工對比分析表明,腹側和背側通路在動態表情加工中都有更強啟用。基於表情加工的興趣區域,該研究也結合功能連線分析方法(MACM)重構了面部表情加工的大腦網路(如圖)。
該研究進一步揭示了腹側與背側兩條通路在表情加工中的作用,重新構建了表情加工的大腦網路,拓展了關於表情神經機制的認識。相關研究成果線上發表在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上。
面部表情加工大腦網路
來源: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