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第26集團軍軍部原在萊陽,為何移駐濰坊?
1998年夏秋季,我國長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發生特大洪水,中央軍委先後投入27.4萬兵力,此為解放戰爭以來最大規模的兵力集結,史稱“九八抗洪”。
鮮為人知的是,“九八抗洪”中的部分英模部隊,在面臨被裁撤的情況下依舊堅守崗位。此事為何?1997年,我軍調整了國防戰略,在1985年百萬大裁軍的基礎上再裁軍50萬。
圖|九八抗洪
在此背景下,原濟南軍區第67集團軍,於1998年被裁撤。第67集團軍所屬第199摩托化步兵師和200摩步旅,劃歸第26集團軍戰鬥序列。與此同時,第26集團軍軍部由萊陽移駐濰坊。
第26集團軍軍部原本在萊陽,為何要移駐濰坊?這牽涉到方方面面,一兩句話說不清楚。筆者結合第26集團軍軍史,以地理為切入點,在不洩露軍事機密的情況下,為大家分析一下。
圖|第26軍首任軍長張仁初
第26集團軍前身可以追溯到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山東軍區魯中軍區主力部隊,後經演變發展為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1949年2月,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改稱第三野戰軍第26軍,首任軍長張仁初,轄第76、77、78師,隸屬於第8兵團戰鬥序列。
第26軍參加了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戰役,後執行上海浦東、崇明島擔任海防任務。1950年1月,第30軍88師調入第26軍。與此同時,第26軍劃歸第9兵團。同年11月,第26軍隨部參加抗美援朝,在長津湖戰役中擔任預備隊。
圖|長津湖戰役
1952年6月,第26軍回國後移防山東半島,軍部設在萊陽,隸屬於華東軍區戰鬥序列。1955年4月,華東軍區撤銷,第26軍轉隸濟南軍區。1985年6月,第26軍整編為第26集團軍。及至1998年,第26集團軍軍部移駐濰坊。
在筆者看來,第26集團軍移駐濰坊,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深層次原因。
其一、濰坊交通便利;
第26集團軍是一支機械化程度較高的部隊,與其前身在解放戰爭時期靠腳底板機動大不相同,對交通條件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基於此,我們再來分析,第26軍軍部為何要移駐濰坊。
圖|山東交通地圖
由上圖可知,濰坊的交通條件優於萊陽,基本上處於山東內陸腹地到半島地區的交通中心位置,擁有省道、國道、高速公路、鐵路、海運等多種交通方式。相比之下,萊陽僅僅是一個縣級市,交通優勢不明顯。
其二、濰坊地形條件優越;
凡事都要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去看,看一個地方的地形也不例外。倘若將濰坊置於整個山東省去看,我們不難發現濰坊南依泰沂山脈,北瀕渤海萊州灣,恰恰扼守著山東內陸腹地通往半島地區的咽喉。
圖|山東地形三維立體圖
濰坊直線距離西至山東省會濟南183千米,西北至首都北京410千米。在七大軍區時代,濟南軍區本就扮演著“戰略預備隊”的角色,所轄第20、54集團軍分駐開封、新鄉,都是戰略要衝地帶,第26集團軍自然也遵循這一大原則。
圖|濰坊市地形圖
接下來我們再從微觀的角度去看,就會發現濰坊的地形很特殊:
地形自北向南由低到高,大體上分為低地、平原及低山丘陵3個地貌區及18個地貌型別。
換言之,濰坊既有平原又有山地,自身地形條件極為優越。第26集團軍駐紮於此,能夠更好地施展拳腳。
其三、地理位置相對居中,便於指揮;
第26集團軍軍部移駐濰坊後,所轄各部駐地情況如下:
炮8旅、坦克8師駐軍部濰坊;
第199旅駐淄博周村,距軍部約130公里;
138旅駐煙臺萊陽,距軍部約147公里;
第77旅駐威海文登,距離軍部約286公里;
陸航團駐聊城,距離軍部約311公里;
高炮旅駐濰坊安丘,距離軍部約37公里。
(備註:2017年4月,第26集團軍番號停用,啟用新番號第80集團軍,轉隸北部戰區陸軍。)
結合山東省交通地圖,我們不難發現,濰坊剛好處於各部駐地的相對中心位置,能夠很好的扼守山東半島。
圖|濰坊火車站
如此一來,第26集團軍各部形成了一個寬大的正面防禦區,既能成為省會濟南的屏障,又能拱衛北海艦隊司令部駐地青島。從而,濟南軍區就實現海陸兼防的目的,於全域性而言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