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涵蓋2000多名成年人的一項持續研究發現,童年時期的虐待與成年後的低生活質量相關。
過去的研究還發現,虐待或忽視會導致成年後的不安全依戀模式,但最新的研究更進一步,表明這些問題主要來自與童年創傷相關的嚴重抑鬱症。
這組大型佇列已被追蹤了近十年。在研究的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六年,研究人員評估了參與者的抑鬱和焦慮。在第四年,還對是否在兒時遭遇過虐待進行了評估。在第九年,參與者評估了他們的關係質量以及他們的依戀風格。
略多於四分之三的人報告說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歷史。
與以前的發現相似,作者發現有虐待史的受訪者也有更嚴重的抑鬱和焦慮。
這些人還報告了較低的關係質量和較高的不安全依戀水平,包括焦慮型依戀--表現為極端的親密關係和低水平的自主性--和迴避型依戀--表現為高水平的自主性和對親密關係的不適應。
研究人員測試了各種途徑,以弄清所有這些因素之間可能有什麼關係。當控制了性別、年齡和教育水平後,他們發現虐待和低質量的親密關係之間的關係是由不安全的依戀和抑鬱症的嚴重程度 "完全決定" 的。
研究人員模擬了六條不同的路徑,以瞭解一條路徑如何導致另一條路徑,研究結果表明,這種不安全的依戀可以透過兩種不同的路徑發展。最強的途徑是將兒童時期的虐待與抑鬱症嚴重程度的增加、焦慮的依戀以及最後與較低質量的關係聯絡起來。
作者寫道:"這條途徑表明,一些在童年時期受到虐待的人,可能會發展出情緒低落和其他抑鬱症狀,變得更加依賴和不自信,這可能被認為是更有親和力,並在關係中經歷更多的苦惱,這可能隨後影響關係質量。”
第二條途徑也將虐待與抑鬱聯絡起來,但這次是迴避型依戀導致關係質量下降。
作者解釋說,最後一步的發生是因為有迴避型依戀的伴侶傾向於拒絕親密關係,並發現更難信任和依賴他人。
這兩個途徑都需要經進一步研究的稽核。
雖然這項研究的樣本量相當大,但一些患有嚴重抑鬱症的人退出了研究,這意味著它可能不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更重要的是,由於童年的虐待是從過去回憶起來的,很難說自我報告是否準確。
儘管如此,研究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與研究表明童年時期的虐待或忽視會對一個人以後的健康和福祉產生揮之不去的影響。
作者建議:"讓父母、教師、全科醫生和公眾瞭解虐待兒童對兒童心理健康和親密關係可能產生的破壞性影響,可能會導致更好的識別和更早的發現。”
這項研究發表在《兒童虐待與忽視》上。
https://www.sciencealert.com/large-9-year-study-reveals-the-lingering-effects-of-childhood-trauma-on-adult-well-b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