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各個獎項都定下“歸宿”,第120屆諾貝爾獎已經接近尾聲,對於科學家來說,拿到諾獎,對於自己的科研成果來說是比較大的肯定。諾貝爾獎橫跨文學、物理、化學、醫學等多個領域,其中,含金量最高的莫過於物理和醫學兩個獎項。所謂有陽光的地方,必定也有陰影,即便是如此高專業度的獎,也是有黑歷史和令人疑惑的地方。
諾貝爾醫學獎的“致命錯誤”,奪走30萬人思想
迄今為止,諾貝爾醫學獎已經頒佈了120次,該獎項主要是用於獎勵在生理學和醫學界有重要研究貢獻的科研人員。不過,因為在頒獎前,獲獎結果會嚴格保密,諾獎評選委員會在近3000名候選者選出獲獎者。這就存在一個隱患,並不是所有獲獎的科研成果就是100%正確有利的,如果盲目相信還有可能引來極大傷害。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突然湧現許多精神病患者,以當時的醫學技術實在沒辦法從源頭根治,只能依靠鎮靜劑來控制精神病患者。就在此時,一位名叫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茲的葡萄牙醫者提出腦前葉白質切除手術,藉此手術,莫尼茲還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莫尼茲是一位腦部生物學專家,一直以來他都致力於解決精神疾病,經過20年的研究,莫尼茲終於找到精神病患者發病的“開關”——腦前額葉。他透過實驗發現,切除這部分神經是能夠讓暴躁的動物和實驗者安靜下來,並且沒有其他特徵。此外,為了方便手術,莫尼茲還發明瞭腦白質切斷器。
1937年,莫尼茲與醫生配合給更多的精神病患者進行這項手術,他甚至還在醫學雜誌上發表了自己的科研成果,這在當時的社會看來是一個“好訊息”。到了1942年,越來越多的醫者採用這個手術來給精神病患者進行治療。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腦前葉白質切除手術被證實弊端多多,術後的患者的確是安靜下來了,但是更多的功能都受到影響甚至喪失,包括行為、語言、思考能力等。可怕的是,這項手術從1936年起就開始實行,並且在莫尼茲獲得諾貝爾獎後,這項手術一度被廣泛推廣,一直到1970年才被廢除,這期間有近30萬患者深受其害。
研究吃辣為什麼會痛就能獲得諾獎,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爆冷”?
除了黑歷史外,每一屆都有許多令人不解的地方。比如在今年公佈獲獎者之前,很多人猜測此次獲得諾獎醫學獎的“大熱門”可能是新冠肺炎疫苗的研發。但是這個獎項的得主出乎很多人的意料,阿登·帕塔普蒂安和戴維·朱利葉斯憑藉“發現溫度和觸覺感受器”獲得了該領域的諾貝爾獎。
有些網友在公佈獲獎者後,紛紛發出疑問:只聽名字會感覺這個諾獎研究很普通、他們憑什麼拿諾貝爾獎?對科學界貢獻了什麼?成就是什麼?科研含金量有多高?
實際上,這項名字普通的研究,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這兩位科研人員利用辣椒素尋找到溫度和觸覺的訊號傳播途徑,補足了醫學上長期缺失的環節,對往後研究更多疾病的治療方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悉,這項成果還將用於元宇宙和智慧機器人的研究上。
值得一提的是,至今為止唯一一個有關農業科學研究的諾獎,是由芬蘭生物學家阿爾圖裡·伊爾馬裡·維爾塔寧於1945年獲得的,他研究的主題就是冬天沒有草,奶牛吃不好就不能好好產奶,這對奶農帶來非常大的困擾。維爾塔寧解決了奶牛糧草問題,並把研究成果廣泛推廣,給全球農業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
由此看來,雖然在各個領域上諾貝爾獎不一定是最高質量的獎項,但是其名氣是能夠給科研成果以宣傳作用的。儘管獲得諾獎的肯定,對於科研成果還是要保留一定的質疑態度,不能盲目跟風。
文| 張建琳 題 | 曾藝 圖| 盧文祥 審 | 陸爍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