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讀到一篇關於介紹日本近20年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文章,文中講日本20年前訂下規劃立下宏願,要在2000年至2050年這50年內爭取獲30個諾獎。截止今年,日本已獲20個諾獎,以如此之勢看來會超額完成任務。我特別注意到文中所列諾獎獲獎的翹楚才俊,在獲獎之前幾乎都默默無聞,甚至有的是公司一級的工程師,有的是某個研究所的一般研究員,也無什麼顯赫的頭銜榮譽。由於熱愛、專注,加上良好的外部環境,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由此,我對“名”生出了些許感慨來。
名,是個會意字,甲骨文從口從夕,意思是古人走夜路相互看不見,便自己報自己的名字。本意是指人和事物的名稱。“名”引申出好幾種意思,這裡專指名聲、名譽。“名”這個東西,自古至今人們都趨之若鶩,心生嚮往。名望、名聲、名利,名垂青史、揚名立萬、名列前茅,誰不喜歡呢!當然,有正必有反,臭名、罵名、惡名,人皆避之不及,這不在今天議論之列。從古到今,為國家為民族為實現理想抱負,做出顯著貢獻,產生廣泛影響的人物,可謂星光燦爛,不勝列舉。但仔細想來,這裡面也有若干值得推究的情形。就從文學文藝來看,有的在當世有名,後世也有名,如“斗酒詩百篇”的詩仙李白,當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慕其名親自下詔入宮,賜為翰林,那可是春風得意風光無限,後世李白同樣譽滿天下。也有當世不太有名,後世才出名的。還是舉唐朝另一大詩人,人稱“詩聖”的杜甫為例。杜甫在當時並不太出名,這並不是說他的詩不好,而是因為他的詩風不合盛唐潮流,格調沉鬱頓挫,不為當世推崇,直到去世四十多年後,由於得到元稹的激賞才逐漸被後世認可並聲名顯赫起來。國外也有類似情況,最典型的當屬十九世紀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當世時梵高不僅無名還窮困潦倒,最後竟至自殺。百年後,他的天才的繪畫藝術才被世人接納理解並追捧。
當下中國社會,想出名的人不少,所謂名人效應大行其道。有名自然有利。有的甚至不擇手段博名出名。諸如,影視名星炒花邊新聞,出了書請人來評論製造熱點,各種詩書畫比賽冠以高大懸虛的頭銜名號,書法界醜書射書亂書博眼球,企業低劣產品請名人胡吹亂捧,等等。這些靠炒作出來的“名”,定會有如肥皂泡一樣,會很快煙消雲散。
當然,人們透過誠實的勞動艱辛的付出,善於把握機遇,從而獲得成功 ,出名自然而然也成為成功的附產品,這應予支援鼓勵。真正的名,真正值得人們尊崇的名,必定是順應時代,順應人心,為國為民做出實實在在突出貢獻才配的。歷史猶如大浪淘沙,不管當世多麼紛紛擾擾,最終被歷史留下的還是少數,甚至極少數。所以,即使是當世名人,也應抱持謙遜,把名利看淡些才好。應堅守初心,篤定前行。“海不擇細流而成其大,山不拒細壤而就其高。”若把虛名看的太重,當世或許名聲大,後世反而名聲小。
還是回到此文開頭的事例。日本是我近鄰,中日關係,歷史與現實諸多的恩怨情仇暫且不表。客觀講,日本在科技創新方面的做法還是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日本之所以這些年屢屢斬獲諾獎,出現“井噴”,其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原因之一,是行政機構對學術干涉少,科研技術人員能心無旁騖地沉下心去鑽研,導師老師能以身作則,潛心於學術,不為“帽子”“票子”“位子”分心。而反觀我們,值得思考改進的地方就太多了。
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只有出於對職業的熱愛,努力學習,努力鑽研,努力突破,到了一定量的時候,質變自然就來了,離成功也就不遠了。也只有透過這樣踏踏實實的努力,得到的名才名副其實,才問心無愧,也才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作者:人和寨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