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珍寶館】
❀
十二世紀中葉,跨越兩宋的巨匠李唐謝世,劉松年、馬遠等後繼者尚未成名,在這段似乎空白的時間中,南宋畫壇活躍著一批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實力派畫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即是蕭照。
蕭照,字東昇,出生于山西陽城,生卒不詳,大約活躍於南宋建炎、紹興年間(1127-1162)。擅畫山水,“尤喜為奇峰怪石,望之有波濤洶湧,雲屯風捲之勢”。他早年的畫風傳襲自其老師李唐,造型嚴謹、墨氣凝重;中期自出機杼,熱衷擷取式的構圖與濃淡相宜的氣氛;後期則完全顯露雄逸簡放之氣。
不僅如此,蕭照拜師李唐的經歷極富傳奇色彩,更備受宋高宗趙構賞識,於李唐之後引領畫院風氣,本期「大觀 | 蕭林晚照·南宋蕭照特展」,即以其出身、師承與同帝王之間的密切關係切入,呈現蕭照的藝術。
蕭照《關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24.2 x 26.2 cm | 絹本 設色
改變整個中國歷史的“靖康之難”,發生於公元1127年,置身這一龐大歷史背景之下,蕭照亦成為其中的角色之一,留下傳奇般不同尋常的經歷。
據莊肅《畫繼補遺》、夏文彥《圖繪寶鑑》等古代畫史記載,靖康年間,隨著汴京城破,大批北宋遺民南渡,李唐也在其中。他行至太行山時忽遇匪盜,後者劫掠其所攜帶的行李財物,發現不過是筆墨紙硯。
匪盜問其姓名,得知是名手李唐,當即金盆洗手,拜入李唐門下,隨之一同南渡。李唐則“感其生全之恩”——即感謝後者的不殺之恩,將畫技傾囊傳授。
這位別具慧根的盜匪即是蕭照,可能正是他在太行山中被迫落草為寇的經歷,以及隨其師父李唐逃難的旅程,展現在他的傳世畫跡《關山行旅圖》中。這幅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冊頁,正描繪出真實的太行山山形地貌,而其中向遠處蠕動的行旅人馬,則正暗喻北宋遺民逃難的歷程。
靖康中,中原兵火,(蕭照)流入太行山為盜。一日,群盜掠到李唐,檢其行囊,不過粉奩畫筆而已,遂知其姓氏。照雅聞唐名,即辭群賊,隨唐南渡,得以親灸。
——莊肅《畫繼補遺》
蕭照,濩澤人,頗知書,亦善畫。靖康中流入太行為盜,一日掠至李唐,檢其行囊,不過粉奩畫筆而已,叩知其姓氏,照雅聞唐名,即辭賊隨唐南渡,得以親炙。唐感其生全之恩,盡以所能授之,紹興中,補迪功郎畫院待詔,賜金帶。
——夏文彥《圖繪寶鑑》
蕭照《山腰樓觀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79.3 x 112.7 cm | 絹本 設色
作為李唐的嫡傳弟子,蕭照早期的畫風幾乎完全來源於李唐山水。不僅面貌與技法高度一致,其展現出的審美趣味與藝術追求也如出一轍。
作為北宋宣和畫院的遺臣,李唐的畫風以《萬壑松風圖》為代表,氣勢雄厚、筆墨勁健,以猶如斧鑿之跡的“小斧劈”皴法與密不透風、充滿壓迫感的畫面空間著稱。
李唐《萬壑松風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87.5 x 139.8 cm | 絹本 設色
與此同時,上承范寬、郭熙的光芒,李唐也忠實於中央主山式的畫面構圖,哪怕其南渡之際所作的《江山小景圖》,依然能在畫面中較為重要的位置找到主山所在。
李唐《江山小景圖》
(請將螢幕向左翻轉)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49.7 x 186.7 cm | 絹本 水墨
蕭照完全繼承了李唐的技法與審美,但它在構圖上產生了新的變化——例如其留下款署的傑作《山腰樓觀圖》,畫中主山被偏置畫面的一側,而將更多空間留於筆墨簡淡、意境悠遠的隔岸煙景,極大拓展了畫面空間的深度,顯現南宋“半邊式”構圖變革的濫觴。
另有幾件不具款署的畫作,同樣可能源於蕭照之手。它們一類體現出與《山腰樓觀圖》極其接近的畫風與構圖思路,在再現李唐面貌的同時,加入南渡後期畫師對於山水的新理解,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秋山紅樹圖》與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秋林飛瀑圖》。
佚名《秋山紅樹圖》
故宮博物院藏
197.8 x 111.8 cm | 絹本 設色
蕭照《秋林飛瀑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181 x 99.5 cm | 絹本 設色
這兩件作品很可能出自蕭照之手,與《山腰樓觀圖》並列,“點畫間透露出蕭照剛勁魯直的筆法與沉厚濃重的墨法”(餘輝《李唐與後李唐時代的山水畫》),尤其可以從水流、窠叢、點葉見出三者的共同之處。它們的皴法同出於李唐,但更強調筆勢,且收筆處下壓筆鋒,令人想起歸入李唐名下的另一件畫作《仿范寬溪山獨釣圖》。
李唐《仿范寬溪山獨釣圖》
弗利爾美術館藏
32.4 x 85 cm | 絹本 設色
另一類則為李唐畫風的發揚,即運用李唐的技法,以及其開創的融合人物、山水的複合型畫格,表達新的主題、創作新的畫面。例如天津博物館收藏的《濠梁秋水圖》,以及它的複本《秋林觀泉圖》。
李唐《濠梁秋水圖》
天津博物院藏
22.7 x 104.72 cm | 絹本 水墨
佚名《秋林觀泉圖》
故宮博物院藏
24.7 x 112.3 cm | 絹本 設色
蕭照與李唐南渡後,在江南共同度過一段“早知不入俗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的艱難歲月,隨後李唐重歸畫院,引領一時風氣。蕭照也於紹興中葉補迪功郎,躋身畫院待詔。
李唐南渡已逾花甲,漂泊十年重見高宗趙構時更近耄耋之年,隨著李唐辭世,他年輕的弟子蕭照很快代替了老師的位置,成為宋高宗賞識與信賴的畫師。
據葉紹文《四朝見聞錄》記載,高宗曾命蕭照於西湖孤山涼堂畫素壁四堵,蕭照領命後,請帝王賜酒四鬥,時間每過一更,蕭照即飲酒一斗,隨之畫成一壁,四更過去,四斗酒盡,四壁已然畫完。可見其不凡的畫技與同帝王間密切的關係。
即便在禪讓帝位之後,趙構依然欣賞蕭照,在他的授意之下,蕭照留下著名的《中興瑞應圖》,以繪畫記錄宋高宗趙構不算光芒耀眼、但也跌宕曲折的一生。
蕭照《中興瑞應圖》
龍美術館藏
34.5 x1463.3 cm | 絹本 設色
同時,蕭照後期趨於簡逸的畫風,亦展現於一些南宋常見的團扇形制之中,如遼寧省博物館收藏的《紅樹秋山圖》團扇,即以輕快靈敏的筆墨,描繪秋日山澗覓渡之景,很可能出於當時宮苑審美風氣使然。
蕭照《紅樹秋山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26.7 x 27.2 cm | 絹本 設色
而另一件《秋江暝泊圖》團扇,採用與前幅幾乎一致的筆法與構圖,大約也是蕭照筆下不具款署的畫跡之一。其上正留有其知音趙構的題跋:“秋江煙暝泊孤舟”,成為帝王與畫師間一段佳話的見證。
佚名《秋江暝泊圖》
故宮博物院藏
23.7 x 24.5 cm | 絹本 設色
❀
蕭照《山腰樓觀圖》高畫質大圖→_→「連結」
蕭照《關山行旅圖》高畫質大圖→_→「連結」
李唐《萬壑松風圖》高畫質大圖→_→「連結」
李唐《濠梁秋水圖》高畫質大圖→_→「連結」
蕭照《中興瑞應圖》高畫質大圖→_→「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