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腫瘤復發後,醫生用3D列印假體為他“重塑骶骨”
每日商報訊 儘管暫時只能維持趴睡的姿勢,仍處於術後觀察期的王大伯(化名),臉上卻多了不少笑容。
同病房的病友們都知道,十多年前王大伯曾因患“骶骨脊索瘤”動過手術,當時切除了部分骶骨。原以為從此告別了“屁股骨”犯疼的毛病,誰知到了今年,這種熟悉又陌生的疼痛感再度襲來,折磨得他苦不堪言。
“疼起來站都站不住,吃強效止痛藥也沒用……”無奈之下,王大伯前往國科大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骨軟外科就診。
檢查結果顯示,的確是“骶骨脊索瘤”復發,情況比之前更嚴重。這次腫瘤在骶骨前後側均有生長,如果再行切除手術,勢必要切掉很大一塊骶骨,甚至連日常排洩功能都可能難以維繫。
出血多+神經易受損
骶骨腫瘤手術處處是挑戰
“骶骨腫瘤因為位置隱蔽,出血和神經功能勢必會成為手術中的兩大難點,全骶骨術後的重建也是巨大挑戰。”國科大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骨軟外科科主任、主任醫師李濤告訴記者,由於骶骨腫瘤手術出血範圍廣、操作空間狹窄、快速出血影響視野等原因,在手術過程中一旦出現大出血,止血會異常困難。
一般情況下,一臺全骶骨切除手術中的出血量可能會高達8000ml至10000ml。
除此之外,骶骨腫瘤往往會累及部分骶神經,如何在徹底切除腫瘤的同時,保留患者正常的骶神經,讓他們得以維持正常生活需求,也是擺在外科醫生面前的難題。
以往來說,進行全骶骨切除術後,為了恢復脊柱-骨盆的力學傳導及後骨盆環的穩定性,需要使用釘棒系統進行固定。
“簡單來說,就像是平常蓋房子需要先做好外部支架,我們會在骶骨部位建起‘鋼筋’支架,用釘子連線起骨頭。”李濤解釋,正是由於全骶骨切除手術的重建過程複雜,會延長手術時間,增加術中出血量,影響手術安全,骶骨腫瘤切除加重建手術往往被視為骨腫瘤中難度最高的手術之一。
引入3D列印“黑科技”
為患者“再造新骨”
王大伯今年已經68歲了,這是他第二次接受骶骨腫瘤手術。
李濤在檢查中發現,王大伯的腫瘤巨大,約15cm×20cm,並且侵犯到了上位神經。按照常規手術操作,需要從前後兩個角度進行,先從前路分離腫塊及椎間盤,再從後路切除腫瘤,同時予以常規重建。但這樣的手術方式創傷大、手術時間長,在手術過程中存在出血多的風險,釘子固定也可能導致不穩定。
為此,李濤主任團隊進行了術前的多學科討論(MDT),制訂更完善的手術方案:首先疼痛科制訂了術前鎮痛方案,因為患者不能耐受口服及外貼止痛製劑,於是採用了靜脈微泵止痛方案,在術前有效控制了疼痛,改善了患者生活質量;在對患者進行評估後,手術最終採用了單純後路保留神經根腫瘤切除+3D列印假體植入的方法,既減少了手術切口數,又充分考慮神經功能,為術後功能保留爭取機會。“採用了國內國際領先的3D列印假體植入重建骶骨的高難度手術,不僅是更精準和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同時也能給患者的骶骨提供更好的穩定性。”
手術進行了4個小時,術中出血約4000ml,同時予以輸血治療,目前患者術後恢復良好。據悉,這也是浙江省首例單純後路全骶骨切除加3D列印假體重建術。
李濤介紹,傳統的骶骨切除術後重建方式包括脊柱骨盆固定、後方骨盆環重建和前方椎體重建,但技術複雜、步驟繁瑣且費時,而透過3D列印技術是基於大量脊柱骨盆結構的CT掃描引數設計的,可以製造出恢復正常生物力學的假體。
“以往拍片都是5毫米掃一層,他就需要1毫米就掃描一層,力求做到更精準地製作3D假體。”李濤補充,由於設計的精巧,假體可以實現一步式重建,假體可與骨頭形成緊密結合,手術中只需按照預留釘道方向擰入螺釘即可。這樣一來不僅穩定性好,多孔接觸面可促進未來骨頭的長入,增加遠期穩定性。
【來源:杭州網】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