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邵氏兄弟
邵氏的發跡地其實在上海。
1925年,邵逸夫的大哥邵醉翁花費5萬港幣,在上海建立了天一影片,意圖成為“天下第一”。公司以低成本跑量的方式,製作了大量通俗易懂的古裝片,深受觀眾的喜愛。
邵氏是外來戶寧波人,在滬上根基不穩,很快就遭到了打壓排擠。6家本地電影公司成立聯盟,合力圍剿天一影片,哪個影院敢播天一的電影,就封殺誰。
就這樣,眼看他起高樓的“天一影片”,瞬間樓塌了。
無奈之下,邵醉翁只好讓三弟邵仁枚和六弟邵逸夫到南洋尋找機會。兄弟倆揹著一架放映機,到處給人放露天電影。如此幾年,竟然逐漸蹚出條生路,開辦了100多家電影院,建立了相當不錯的發行渠道。
與此同時,邵醉翁將天一影片遷往香港,後來改名為“邵氏父子公司”。不過由於思想固化,還在玩上海的老一套,在競爭激烈的香港發展特別不順。
1957年,在兄弟幾人的協商下,邵逸夫回港接手全部事務。次年,邵逸夫成立“邵氏兄弟公司”,並大膽啟用精通宣傳的鄒文懷。
在邵逸夫的銳意改革之下,邵氏兄弟一躍成為香港最大的電影公司,拍攝了大量經典武俠片,例如《大醉俠》等。
可惜後來因為太摳門工資太低,導致大量人才出走,再加上老派武俠片沒落,邵氏也逐漸走向衰亡。
80年代初,邵逸夫將重心轉移到電視劇上,成為無線的最大股東,“邵氏兄弟”逐漸停產。
二、嘉禾影業
1970年,鄒文懷因為幾次提議推行“分紅制”被邵逸夫忽視,再加上外界盛傳其“功高蓋主”,在底下兄弟的慫恿下,索性先下手為強,辭職創立了“嘉禾電影”。
鄒文懷時任邵氏的CEO,能力強而且人脈廣,邵逸夫當然不容許他變大變強。在一連串的打壓之下,嘉禾差一點沒活過一年。
如果不是邵逸夫接連犯下兩個大錯,痛失兩個人才,嘉禾早已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
1971年,李小龍打算回國發展,他向邵氏毛遂自薦,要求片酬每部1萬美金,結果邵逸夫只肯給2000美金。鄒文懷聽說後,火速前往美國,以每部7500美金簽下李小龍。
同年,嘉禾為李小龍推出《唐山大兄》,創下香港開埠以來最高票房。不久之後又推出《精武門》,聲勢更加紅火,各地片商蜂擁而至。“雞賊”的鄒文懷規定,想要買李小龍的影片,就必須同時購買嘉禾的其他電影,眾人無不答應。
經此一役,嘉禾名噪天下,徹底盤活。
可惜好景不長,1973年李小龍暴斃,嘉禾突然失去搖錢樹,後繼無力岌岌可危。
沒想到邵逸夫又犯了一個錯誤,讓嘉禾奇蹟般起死回生。
1974年,喜劇演員許冠文拿著一個劇本向老闆邵逸夫提出,希望和邵氏合作拍一部電影,並且平分票房收入。邵逸夫連劇本都沒看,就把他趕出了辦公室。
不久之後,許冠文加盟嘉禾,並很快推出電影《鬼馬智多星》,一舉打破李小龍生前電影票房紀錄。此後十餘年,許氏喜劇獨霸香港票房。
嘉禾也成了70年代,唯一能與“邵氏”相抗衡的電影公司。
嘉禾的成功有兩個關鍵原因:第一是邵逸夫有眼無珠,連失兩位天才。其二是鄒文懷首創的“獨立製片人拍攝製度”。
說起來繞口,其實很簡單。嘉禾出資,許冠文拍片,完成後嘉禾發行,最後大家分紅。嘉禾只充當投資人和發行商的角色,不干預任何拍攝過程,許冠文和嘉禾是合作關係,而不是僱傭關係。
這個制度不僅保證了極大的創造空間,也有著豐厚的分紅收益,一時間讓大量人才趨之若鶩,嘉禾由此建立了不少衛星公司。
三、寶禾 / 威禾
洪金寶的寶禾,成龍的威禾,都是嘉禾的衛星公司,也是不少80、90後最熟悉的電影公司之一。
寶禾的第一部電影是《鬼打鬼》,直接開創了香港靈幻功夫喜劇的風潮。後來的《殭屍先生》就是由它演化而來,並由寶禾製作推出。此後,林正英的殭屍電影,幾乎都出自寶禾之手。
除了《五福星》之外,洪金寶最經典的電影,幾乎都是由寶禾製作。例如《富貴列車》、《東方禿鷹》和《飛龍猛將》等。
寶禾的意義,不僅在於貢獻了諸多經典電影,更在於培養了不少優質人才。當時,寶禾經常同時開拍幾部電影。一般都是洪金寶擔任監製,居中排程資源和保證質量,其餘任由兄弟們發揮。後來更是把開戲權交給了劉觀偉和元奎等人。
洪家班因此百花齊放,人才輩出。
1985年,成龍與嘉禾合夥成立威禾電影,創業作就是大名鼎鼎的《警察故事》系列。後來又推出了《A計劃續集》和《飛鷹計劃》等。成龍最經典的電影,幾乎都是在寶禾時期推出。
90年代中期,隨著成龍勇闖好萊塢,寶禾逐漸消亡。
四、新藝城
“新藝城”是80年代香港影壇的三巨頭之一,與邵氏和嘉禾平分秋色。經典電影有《最佳拍檔》、《英雄本色》、《監獄風雲》,以及黃百鳴的《開心鬼》系列等。
它的成功離不開早期的“新藝城七怪”,以及其獨創的集體創作制度。
首先由光頭佬麥嘉決定拍攝什麼題材,然後七人小組閉門構思創意,完全採用資料化的形式,精確到幾分鐘讓觀眾笑一次,幾分鐘哭一次,最後由黃百鳴編成劇本。一旦確定劇本,底下人一個字都不能更改,輕者警告,重者直接開除。
不過這種制度雖然高效,但很容易造成分歧。
1984年,徐克與施南生夫婦因為創作理念不合,率先退出。泰迪羅賓與曾志偉兩個小個子,夾在三巨頭之間左右為難,很快也退出離開。剩下的三巨頭又因為利益分配不均,開始各自為戰,相互內訌。
1991年,新藝城宣佈結業,可謂遺憾。
五、電影工作室
徐克從新藝城單飛之後,建立了電影工作室(公司就叫這個)。
沒有了“集體創作”模式的束縛,徐老怪的想象力開始無限延展,先後拍攝了《倩女幽魂》系列,《笑傲江湖》系列等。
1991年,更是憑藉《黃飛鴻》系列,將低谷期的李連杰直接扶上功夫皇帝的寶座。不過93年之後,隨著武俠熱的消退,徐克進入低谷期。
此後,“電影工作室”接連推出了科幻片《妖怪都市》、奇幻片《蜀山傳》、神怪片《青蛇》,雖然如今看來都是經典,可惜當時票房接連撲街。
不過徐克一直都沒有放棄,後來又推出了《狄仁傑》系列,再度回到巔峰。
如今,“電影工作室”依然存在,徐克依然在努力呈現更好的電影。
六、正東影業
1993年,李連杰在臺灣影視大亨楊登魁的支援下,創辦了“正東影業”。他還特意請金庸先生賜名“李中陽”,作為自己擔任監製的化名。
李連杰當時正處巔峰狀態,也非常愛惜羽毛,本著寧缺毋濫的態度,正東推出的電影很少,不過卻部部經典,例如《方世玉》系列,《太極張三丰》,《中南海保鏢》,《精武英雄》和《冒險王》。
這些電影都是圍繞李連杰的英雄形象,並根據市場的反應逐步調整。先以《方世玉》承接《黃飛鴻》,再慢慢從古裝片過渡到現代片。不僅口碑絕佳,票房成績也非常不錯,因此也得到了前往好萊塢發展的機會。
1997年,李連杰定下接班人趙文卓,自己帶著御用導演元奎前往好萊塢。可惜國外的月亮未必圓,拼搏了幾年成績慘淡。趙文卓也如扶不起的阿斗,並未能延續輝煌。
2005年,李連杰迴歸“正東”,推出了最後一部電影《霍元甲》。
此後,“正東”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七、永盛
“永盛”的前身名叫“永勝”,成立於1978年,由向華強兄弟創辦。
彼時的向華強還沒接手“新義安”,作為家族邊緣角色,過得非常苦逼。看到大家都在拍功夫片圈錢,向氏兄弟也來了一波模仿秀。因為太窮,男主角都是由向華強親自擔任,可惜根本沒人看,公司倒閉。
80年代中期,向氏兄弟再度捲土重來,創辦“永盛”,希望公司永遠茂盛。
“永盛”的發家史和騰訊很像,“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
新藝城的《追女仔》成功了,馬上跟拍《精裝追女仔》;《英雄本色》轟動影壇,馬上跟拍《英雄好漢》;看到《跛豪》大賣,趕緊拍《五億探長雷洛傳》……
永盛不僅會模仿,還精通微創新。看到了《至尊無上》的賭片潛質,立馬微創新了《賭神》……
除此之外,永盛的眼光也很毒辣。王晶還是小編劇時,就破格讓他獨挑大樑。劉德華和周星馳剛剛在電影圈冒尖,就被他們火速簽下,然後徹底大爆發。
可惜“永盛”並沒有永遠茂盛。
90年代中期,隨著香港電影沒落,向華勝生病,王晶另立門戶,劉德華和周星馳約滿離開,永盛開始走下坡路。後來被向華勝改組成“永盛娛樂”,又模仿嘉禾的模式,主要做投資和出品,很快又重回巔峰。
此後不久,志得意滿的向華強大手筆收購“星光娛樂”,並與“永盛娛樂”一起合併為“中國星”。1996年,中國星在香港上市,成為超級巨無霸。
一統江山之後,大哥範十足的向華強開始帶著小弟們積極拍片,還接連扶持了不少優秀的電影公司,例如杜琪峰的“銀河映像”等。
可惜港產片的頹勢難以挽回,投資大多虧損。此後,“中國星”調轉方向,投身澳門博彩業,再次賺得盆滿缽滿。
近幾年為了捧紅兒子向佐,向華強又再度殺回電影圈,可惜重金投資的《封神傳奇》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
不過向佐另闢蹊徑,靠著和郭碧婷的結婚,反而知名度飆升。
八、最佳拍檔
1995年,編劇文雋在電臺中大肆批評了王晶的兩部電影,作為執行導演的劉偉強非常生氣,表示要和他大幹一次。
和事佬王晶連忙擺酒,給兩位直男消火。結果一頓飯吃完,相見恨晚的三人決定成立“最佳拍檔公司”。
公司隨即推出《古惑仔》系列,開啟了港漫改編的風潮。
《古惑仔1》剛推出的時候,連王晶都沒有信心,偷偷摸摸去看午夜場,沒想到人氣爆棚,最終收穫了2100萬的票房。3人趕緊拍攝續集,古惑仔系列的每一部電影拍攝時間都不超過20天,甚至連完整劇本都沒有,經常是文雋臨時寫臺詞。
古惑仔雖然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帶來了巨大的批評聲。為此,3人改變創作方向,改編了日本純愛漫畫《百分百感覺》,不過票房不佳。
3人於是又開始改編馬榮成的漫畫《風雲》,拍成經典的《風雲雄霸天下》,斬獲年度票房冠軍。
不過後面的幾部電影都票房失利,2001年,《決戰紫禁之巔》之後,最佳拍檔宣佈倒閉。
九、銀河映像
銀河映像由杜琪峰創立於1996年,成名作是《阿郎的故事》。
1999年,杜琪峰憑藉《槍火》徹底封神。
次年,受向華強邀請,進入“中國星”擔任COO,拍攝了幾部個人風格強烈的電影,向華強對他說,“你喜歡的電影一定要拍,可是也要注意下票房”。
杜琪峰於是帶著銀河映像拍攝了不少商業電影,例如《瘦身男女》、《鍾無豔》都是其中的佳作。
2004年,杜琪峰離開“中國心”,開拍自己真正喜歡的電影,《黑社會》系列由此誕生。
銀河映像是個非常神奇的電影公司,不少演員的演技都得到了改頭換面的提升,例如劉德華、任達華、劉青雲、張家輝、林家棟等。
沒有銀河映像,相信香港會少很多影帝,也會少很多經典港片。
十、星輝
1999年,對幕後工作極其熱愛的周星馳成立星輝公司。
從這一年開始,他不再接拍他人導演的電影,而是全部以個人想法為主。
此後,星輝成立20多年,只推出了《喜劇之王》、《少林足球》、《功夫》、《長江七號》、《美人魚》等電影。
這些電影都極具個人色彩,可謂是周星馳思想的逐步展現。質量都很高,票房也非常不錯,可惜製作緩慢,推出的電影根本不夠看。
如今,周星馳已經不太可能親自出演電影,星輝也成為了一個神話,讓星迷們遺憾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