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市,地處湖南瀏陽南部,大革命時期,曾是瀏陽南區的紅色革命中心。在1917年、1927年、1930年,毛澤東曾3次來到文家市進行革命活動。因為他的母親姓文,毛澤東也把這個地方,稱為自己的外婆家。
也許冥冥之中,文家市,註定與毛澤東有緣,因為他,文家市成為了一座豐碑之城,中國革命的轉折之地。
1927年蔣介石背叛革命,共產黨人被迫奮起反擊,接連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雖然兩次起義都遭遇了失敗,但卻鼓舞了全國各地的共產黨人,前赴後繼,中國革命正是在這兩次失敗中,尋找到了新路。
而領導秋收起義的毛澤東,便是這條新路中的執火者。他在起義困境中,在文家市這個偏鄉僻野的小地方,堅持獨立思維,不盲從,不唯上,在實事求是的原則面前,力排眾議,果斷戰略決策,向湘南轉兵,為秋收起義的失敗找到了一線生路。即:放棄當時中共中央原定的“攻打長沙”的“大道”,繼而轉戰湘南,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地方進軍的“崎嶇小路”。雖然看似放棄“大道”,走“崎嶇小路”,但卻是光輝正確之路。
正因如此,文家市永載史冊,成為了革命光輝的起點。大家可能對這個光輝起點不好理解,那我還是引用今天黨史對這一歷史事件的評價吧,大家會理解得更明白一些。
文家市轉兵,是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局勢下,毛澤東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與氣魄,審時度勢、勇創新路,毅然改變了中共中央和湖南省委原定攻打長沙的計劃,作出了向羅霄山脈中段轉移的正確決策,最先開啟了中國革命工作重心從城市到農村的轉移,成為共產黨人獨立自主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的光輝起點。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先有文家市,後有井岡山”的說法。如果把後來的“井岡山”比喻成中國“革命的搖籃”,那“文家市”就是中國“革命的襁褓”。
所以說,文家市轉兵,不僅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且在今天還散發出蓬勃的生命力,啟示後人,從實際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是多麼的重要。想問題,做事情,如何避免教條主義、避免機械呆板地執行上級命令,毛澤東的做法後人永遠學習。
但,也許有人會問,為什麼當時的中共中央要死攻長沙,不知靈變呢?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那毛澤東為什麼就能從革命的實際出發,作出石破天驚的決定來呢?那接下來我們就必須從中國革命及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現狀出發,從毛澤東個人的人生閱歷與思想出發,捋一捋為什麼是毛澤東使中國革命有了新路?
一、當時黨的策略與毛澤東的思想粗略探源;
二、文家市決策與轉兵之爭。
一、當時黨的策略與毛澤東的思想粗略探源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面對窘迫的形勢,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湖北漢口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終於糾正了過往之策,正式制定了進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這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人民指明瞭鬥爭方向,反對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中國共產黨在革命中前進了一大步。
在八七會上,毛澤東更是思想獨著,作了重要發言,他從國共合作、農民問題、軍事問題和黨的組織四個方面批評了黨的右傾錯誤,他說:“蔣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槍桿子起家的,我們獨不管,現在已被注意,但仍沒有堅決的概念。比如秋收起義,非要依靠軍隊不可,這次會議應重視這個問題,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堅定起來注意這個問題。”
他還特別強調了軍事工作的重要性,他說:“以後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就是世人所熟知的“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著名論斷。正因如此,他深知武裝革命的重要性,當八七會議開完後,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向毛澤東征求意見,準備讓他到上海中央機關去工作。毛澤東的回答格外不同:我不願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
這是毛澤東的獨特。當別人嚮往出國探索革命真理時,他認為研究國內問題更重要;當別人熱衷大城市工作時,他卻勇挑重擔,“偏向虎山行”。一個文人成為了秋收暴動的領導人。顯然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後來他這樣回憶說:“像我這樣一個人,從前並不會打仗,甚至連想也沒想到過要打仗,可是帝國主義的走狗強迫我拿起武器。”
但可惜的是,由於中國共產黨當時在武裝鬥爭與策略思想上的不成熟,照搬蘇聯城市武裝暴動的經驗,以至於在武裝起義的策略與方法上,善於獨立思考的毛澤東,與中央的路線產生了很多分歧。下面我簡單進行羅列幾大分歧:
1、關於秋收暴動的區域問題?
關於秋收起義規模的問題,中共中央與毛澤東的意見是有很大分歧的。毛澤東透過實地調查,甚覺起義必須量力而行,而中央卻是湘鄂贛粵四省聯動。
1927年8月3日,中共中央透過的秋收起義檔案是《關於湘鄂贛粵四省農民暴動大綱》,設想是在湖南湘中、湘南等多處發動,力爭透過暴動控制湖南全省。此綱領檔案要求湖南省委必須遵守。
但實際領導秋收起義的毛澤東,在實事求是調查的基礎上,卻對起義的全面計劃有了重新考量。他在8月下旬召開的湖南省委會議上,明確地表示了需要改變以長沙、衡陽、寶慶三處為中心的全省暴動計劃,他主張應該集中力量,發動以長沙為中心,包括湘潭、寧鄉、醴陵、瀏陽、平江、安源、嶽州(今岳陽)等縣的湘中暴動。
毛澤東的觀點引發了很大的爭論,透過他的多次與同志們的說服,及對多次對中央陳明厲害,
最終,中央通過了他新的暴動計劃,秋收起義最終以長沙為中心發動起來。我們假設,如果當時沒有他的這一關鍵決策和堅持,在敵我力量懸殊的背景下,貿然舉行全省暴動,將會招致多大的損失,後果不堪設想。
在這一問題上,毛澤東從革命之初始,就表現出了可貴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與不唯上不盲從求實精神,也表現出了一位革命者的真正擔當。後來,據當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彭公達回憶說:“縮小範圍的暴動計劃,澤東持之最堅。”
2、關於起義扛什麼旗的問題
關於秋收起義“舉什麼旗”的問題,也是一個反覆爭論的過程。若不是毛澤東最先發現革命旗幟的重要性,那不用說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的旗幟還不知什麼時候出現呢?更不說秋收起義能不能得到民眾支援還是兩說呢?
要知道,中共中央的意見是,秋收起義繼續沿用南昌起義時是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旗號。然而,調查出發言權的毛澤東卻另有遠見。他發現國民黨的這面旗幟,早已失信於民,沒有實際價值。
所以,毛澤東向組織主張秋收起義不能再舉國民黨這面旗幟,而應該旗幟鮮明地亮出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的旗幟。最終,毛澤東的這一觀點得到了大多數同志的贊成。
在毛澤東的主張下,湖南省委決定成立以中國共產黨的旗號來號召群眾,領導起義,並制定了湖南省的中國共產黨組織同國民黨完全脫離關係、組織工農革命軍、沒收大地主以及中小地主的土地財產、在湖南建立獨立於國民黨的共產黨力量、組織工農兵蘇維埃的五項起義綱領。
事實證明,正是毛澤東所主張的高高舉起中國共產黨人自己的旗號,和起義時正確的綱領對吸引群眾參加革命起了關鍵的作用,也正由於此,才有了中國革命日後“喚起工農千百萬”的壯舉。
綜上,我們從秋收起義前的兩大事件中,可以看出毛澤東是一位善於獨立思考的革命者,具有天然的不唯上、不盲從的可貴品質,這是毛澤東日後革命鬥爭中,總能力挽狂瀾於即倒的先天性條件。從一方向上來了解毛澤東,便絲毫不難理解他為什麼會有後來文家市驚天的決策與轉兵之舉了。這恐怕是當時所有革命者們所不具備的獨特資質了。
二、文家市決策與轉兵之爭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義正式爆發。旗幟鮮明的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分三路從江西的修水、安源、銅鼓出發,一開始攻勢凌厲,取道湖南瀏陽、平江,分兩路進攻長沙而來。
毛澤東看到此種情景,也興奮地寫下了著名的宏偉詞篇《西江月·秋收起義》: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
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
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
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
但接下來的發展,不利局面卻接連出現。第一團從江西修水出發,在起義前收編的國民黨邱國軒部,突然反水叛變,致使該團腹背受敵,損失200多人,步槍200多支,團長鍾文璋失蹤。
為儲存實力,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當即組織力量掩護,帶領被打散的隊伍安全撤退,向瀏陽一帶轉移。
第二團從安源兵分兩路進攻萍鄉未克,在決定取道株洲進攻長沙時,遇敵包圍,遂只得攻佔瀏陽。誰料在瀏陽遭強敵圍攻,加之部隊麻痺輕敵,部隊陷人優勢敵人的包圍,導致部隊被打散,團長王新亞失蹤。
第三團在毛澤東的親自率領下從銅鼓出發,向瀏陽白沙挺進,在取得白沙戰鬥勝利後又佔領東門市,但隨即遭到了唐生智部三個團的圍攻。他見敵我力量懸殊,為儲存實力,命令部隊向上坪轉移。
至此,秋收起義部隊三路人馬,均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毛澤東當機立斷改變攻打長沙的計劃,命令各路部隊到瀏陽文家市會合,以討論決定部隊下步的行動方向。待到9月19日,三路人馬到達瀏陽文家市,清點人數時,部隊已從起義前的5000人銳減至1500餘人。起義僅僅過去十天,便損兵折將過大半。
此時的氛圍,起義失敗,士氣低落,軍心動搖,前路迷茫。毛澤東深感責任空前,必須要改變這種不利局面。於是,文家市的三天兩夜,第一次在風雲際會間促成了毛澤東挽救革命的戰略轉兵。
9月19日晚,毛澤東在文家市裡仁學校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出席會議的有工農革命軍總指揮盧德銘,第一師師長餘灑度、副師長餘賁民,第一團代理團長陳浩,第三團團長蘇先駿。第三團團部支部書記彭商人等營以上幹部也列席了會議。
會上,實權人物師長餘酒度仍然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意見,認為不打長沙就沒有出路。與會者也有人支援他的主張。
但毛澤東堅決反對再打長沙。他這樣講道:“秋收起義原計劃是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長沙好是好,可長沙我們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大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懶得管的地方,到鄉下去。”
那麼,到什麼地方比較適合呢?毛澤東拿出一份地圖,指著湘贛邊界山形最寬的部分,生動形象地打比喻說:“這裡像眉毛一樣的地方,是羅霄山脈中段,地勢險要,崇山峻嶺,峭壁聳立,森林茂密,進可以攻,退可以守。這裡離大城市較遠,是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方,有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有較好的群眾基礎,是積草囤糧、聚集革命力量的好地方,適宜作我們的落腳點。”
但他的分析和主張依然受到了挑戰,三團長蘇先駿就說:“革命了半天,卻革到山上做‘山大王’,這叫什麼革命?”
不過,群雄有慧眼,經過毛澤東的反覆闡述,他的戰略退卻意見,得到了盧德銘、餘賁民等多數前委委員的支援,甚至還有蘇先駿。前敵委員會最後決定:放棄攻打長沙,部隊沿羅霄山脈退往湘南,尋求新的立足點。
這一歷史細節,革命元老,親歷者何長工在他的回憶中有詳細記載:
9月19日晚,前敵委員會在里仁學校裡的一個大教室開會,我和楊立三作為會議工作人員,有機會了解一些會議情況。會開了一整夜,爭論得很激烈。餘灑度等人堅持打長沙,他認為不打長沙就沒有出路。毛澤東同志不同意,他堅決反對打長沙,主張將部隊轉向山區和農村。他分析了形勢後說,情況變了,我們的計劃也要變,不變就要吃虧。他從學校借來一張地圖,指著羅霄山脈中段說:我們要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當時有些人不同意毛澤東的意見,覺得革命革命,革到山上做大王去了,這叫什麼革命。毛澤東同志耐心地說服大家。他說: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共產黨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工農武裝。中國政治不統一,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們要找敵人統治薄弱的地方。毛澤東同志的話,通俗易懂,包含著極其豐富而深刻的真理。盧德銘同志堅決擁護毛委員的主張,他說:毛委員講得對。現在交通要道的城市不是我們佔領的地方,如果攻打長沙,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9月20日清晨,工農革命軍1500餘人集合在里仁學校的操場上整裝待發。毛澤東在會上宣佈了中共前敵委員會關於不打長沙轉兵向南的決定。他在出徵前發表了這樣的演說:
中國革命沒有槍桿子不行。這次秋收起義,雖然受了挫折,算不了什麼!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的武裝鬥爭剛剛開始,萬事開頭難,幹革命就不要怕困難。我們有千千萬萬的工人和農民群眾的支援,只要我們團結一致,繼續勇敢地戰鬥,勝利是一定屬於我們的。
講到這裡,他打了個比喻說:我們現在的力量很小,好比是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好比是一口大水缸,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要打破蔣介石那口大水缸。
最後,毛澤東著重指出:秋收暴動,原計劃要去打長沙,大家也都想進長沙。長沙好不好呢?長沙好。可是長沙打不下來,目前長沙那樣的大城市,還不是我們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們要到敵人管不著或難管的地方去,去發動農民群眾,進行土地革命,文家市不是久留的地方,要找個合適的落腳點,去當“山大王”,當革命的“山大王”。
毛澤東通俗易懂的講話,為身處險境的工農革命軍指明瞭方向,瞬間吹散了籠罩在戰士們心頭的迷霧。大家群情激奮,熱血沸騰。
接下來,“兵發羅霄,進軍井岡”。1927年9月21日,前委書記毛澤東同總指揮盧德銘率領工農革命軍由文家市出發,沿羅霄山脈南下,向江西萍鄉、蓮花前進,開始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進軍。
從此,文家市,這個不起眼的小鎮,進入歷史的視野,永載史冊,熠熠生輝。因為,毛澤東在這裡的轉兵,卻從此拉開中國革命的新徵程與新希望,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闢了一條新的革命之路,即“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征程。
要知道,上節就講到,大革命失敗後,是繼續在中心城市搞暴動,還是到廣大農村和山區去建立根據地,這是一個根本方向問題。中國共產黨在“八七”會議之前,一直是照搬蘇聯模式,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的。
蘇聯的十月革命在城市,巴黎公社革命也在城市。中國的北伐戰爭,也是在城市,從廣州打到武漢、上海。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還能繼續以城市為中心革命道路,以至南昌、秋收接連失敗。
而毛澤東的文家市轉兵之舉,卻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新路。那就是“以農村為中心”的革命新路。這個偉大貢獻,不僅今天的我們覺得是對中國革命的巨大貢獻,更是中國革命歷史程序中的關鍵一步。就連在當時的革命同志看來,也是令人鼓舞,不吝讚美的。
如在1928年初,中央巡視員李維漢到漢口密會郭亮和夏明翰,贊成停止兩湖年關總暴動,他曾談起嶽麓書院的“實事求是”匾,評價說秋收起義原來計劃打長沙,毛澤東走到瀏陽白沙,見勢不妙,於是指示各路隊伍在文家市集中,沿羅霄山脈南下,現在到了井岡山。
李維漢、郭亮、夏明翰,都曾是湖南省委的領導者,他們對老戰友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實行瀏陽轉兵、走出革命新路的務實創新精神,當時就欽佩不已。
所以說, 文家市轉兵,毛澤東敢於打破舊念條規,不唯上只唯實的革命精神,實事求是地將革命實現了從進攻大城市到向農村進軍的轉變,這是中國革命極具決定意義的新起點。毛澤東在此作出轉兵決策,可謂為革命留下了火種,儲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這是解釋改變這一歷史重任為什麼是毛澤東的根本原因。
文家市的三天兩夜,時間短促,卻促成了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的第一次挽救革命的戰略轉兵,真是天佑中國革命。
參考資料:
1、《中國共產黨黨史》;
2、秋收起義史料;
3、文家市會師紀念館史料;
4、《何長工回憶錄》;
5、作者另一篇文章《秋收起義困境中的毛澤東,為什麼能從800人的隊伍中看到希望?》
6、網路相關史料的引用。
【作者】
谷新光:湖南嶽陽人,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高階研究員、深圳市科技專家庫專家、經營治理專家、紅色文化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