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太平天國起義之所以最終走向失敗,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他們的內訌。從天京事變開始,太平天國內部就矛盾重重,內爭不斷。楊秀清與洪秀全,石達開與洪秀全,陳玉成與李秀成,陳、李二人與洪秀全,都是衝突迭起、內鬥不休。
除去他們這些最高層的領導者之間始終無法同舟共濟之外,下面的將領之間那就更是誰瞅著誰都不順眼,很少會有精誠團結的時候。就這樣一路鬧來鬧去,直鬧到天京城都丟了,太平天國只剩少數殘餘部隊了,這樣的時候,他們還是要起內訌、搞內鬥,一直搞到最終徹底失敗。
本文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太平天國最後的內部悲劇:康王汪海洋刺殺侍王李世賢事件。
(一)
1864年7月,天京城被湘軍攻破,天王洪秀全和忠王李秀成都沒有能夠跑出來。
此時,在長江南北,加上捻軍,太平軍的還有約百萬人馬,看上去聲勢不小。
然而,這麼多太平軍的餘部,卻是群龍無首。江北的捻軍很快就組織了起來,共同推舉賴文光、張宗禹為統帥。由於捻軍有了統一的指揮,所以捻軍一度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戰績。
但是,江南的太平軍就不同了。江南的太平軍從來都沒有形成過一個整體,大家只是各自為戰,最終紛紛走向了失敗。
為什麼江南的太平軍無法形成統一集中的領導呢?主要是因為各種的“王”實在是太多了,大家又各有各的心思,無論如何都沒法尿到一個壺裡去,於是就出現了各自為政的局面。
當時逃出南京城級別最高的人,除了不懂事的幼天王洪天貴福之外,那就得數著幹王洪仁玕的地位最高了。不過可惜的是:洪仁玕這位太平天國的頭號大知識分子,數年來待在天京城裡只會一味地暢想美好的未來,為此還寫了本《資政新篇》。但是對於最應該著手去辦的事情,他卻完全是一點意識都沒有。
他在南京城裡最應該幹什麼?當然是想辦法建立一支絕對效忠於洪家的嫡系部隊啊!有了屬於自己的槍桿子,這才能擺脫洪天王受制於人,不得不靠著拼命地甩賣王冠來換取支援的窘境啊!
影視作品中的洪仁玕形象
可惜洪仁玕竟然根本就沒有想到這件事,而且洪秀全也沒有想到。由此可以看出洪家人的政治水平實在都是有夠低的。
結果等到洪仁玕逃出南京城,開始要求各地的部隊去救援天京時,他這才發現,自己已經是放屁不響、說話不靈,根本就沒幾個人願意搭理他了。
洪仁玕只能帶著幼天王去投靠堵王黃文金。堵王不幸戰死之後,洪仁玕根本指揮不動堵王的大軍,最終只落得個兵敗被俘的下場。
在天京城外的眾多的王爺們,經過與湘軍的一場場廝殺,一個個是死的死,降的降,很快就只剩下兩支人馬“脫穎而出”了。這兩支人馬便是侍王李世賢與康王汪海洋的部隊。
(二)
在太平天國後期軍事將領的排行榜上,李世賢其實是高居第三位的一位牛人,他僅次於陳玉成和李秀成。
影視作品中的李世賢形象
李世賢年齡不大,到1864年他也才三十歲。不過,他戰功赫赫,資歷非凡。1857年他被封為五軍主將之一,1860年更是被封為侍王。當時除了洪家兄弟和陳李二人之外,那就數著他了。
1864年2月,困守在南京城裡的李秀成給李世賢下令,要他帶兵進入江西作戰。這樣做的目的,一是要想辦法調動湘軍,減輕南京的壓力;二是要李世賢到江西籌措糧草,然後到南京來解圍。
李世賢隨後進入江西,與當地的清軍展開了一系列的激戰。由於此時的太平軍作戰素質下降嚴重,所以李世賢在江西處處碰壁,十分的艱難,根本就沒有辦法完成籌措糧草、回師救援南京的任務。
不過,李世賢名氣在那擺著,因此,各地的太平軍在站不住腳之後,紛紛都跑到江西來投奔李世賢。這其中有一路人馬就是由聽王陳炳文、康王汪海洋指揮的部隊。
影視作品中的汪海洋形象
陳炳文和汪海洋都是安徽人,參加太平軍其實都很早。1853年,太平天國打到安徽的時候,他們倆就先後從軍了。陳炳文被編入李秀成的部隊,汪海洋則被編入石達開的部隊。
太平天國本來是兩廣人的天下,陳、汪作為安徽人,卻能步步高昇,那完全是靠著他們浴血拼殺,拿命換來的。
汪海洋一度隨著石達開出走,後來又迴歸到洪秀全麾下。此後,他也歸屬於李秀成指揮。1862年,因為洪秀全王冠大甩賣,兩人又分別獲得了聽王與康王兩頂王帽。
按照李秀成的命令,兩個人是鎮守杭州的。但是在湘軍左宗棠部的步步進逼下,杭州實在是守不住了。於是,他們兩個只好放棄了杭州,到江西來投奔李世賢。
天京城陷落後,李世賢就成了最受矚目的新核心。此時,他的兵力駐紮在江西崇仁縣,目標則是要攻打江西撫州。而陳炳文、汪海洋,還有堵王黃文金帶著幹王與幼天王,以及列王林彩新等部隊都先後向著他聚攏了過來。
如果以上的太平天國部隊都能夠成功地聚攏到一起,並且打出幼天王的旗號,建立一個領導核心,那麼太平天國江南的餘部估計能夠多堅持幾年。
然而,由於主觀和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這個目標完全沒有實現。
(三)
從主觀上來講,李世賢對於洪家人十分的不感冒。他早就勸過李秀成,踢開洪家自己單幹算了。現在一切都由他自己做主了,當然他就更不會把什麼幼天王放在眼裡了。李世賢根本就沒打算接納幼天王,他連“挾天子以令諸侯”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這也充分地說明了李世賢的政治水平實在是很低。
從客觀上來講,太平天國此時人心離散,很多將領都開始尋找後路,這其中就有聽王陳炳文一個。陳炳文已經基本上決定要投降清廷了。即便是那些不投降的太平軍部隊,也由於形勢的逼迫而變得士氣低落,戰鬥力大減。而在此時,湘軍又在攻克了天京之後,將主力部隊鮑超的霆字營派往了江西。這一切都使得敵我形勢變得嚴峻了起來。
1864年8月,江西撫州滸灣會戰爆發,這一戰決定了太平天國餘部的命運。
當時,李世賢正集中兵力攻打撫州。鮑超率軍來援,汪海洋自告奮勇,率領自己的人馬在滸灣迎戰鮑超。
鮑超的人馬只有一萬餘人,汪海洋的部隊有七八萬之多,但是論精銳程度,霆字營絕非太平軍能比。8月5日,兩軍展開激戰,霆字營猛打猛衝,汪海洋的部隊很快就潰不成軍,傷亡慘重。汪海洋被迫率領殘部逃往建昌。
正在攻打撫州的李世賢見汪海洋失利,唯恐受到兩面夾擊,於是也急忙撤軍,率軍退往宜黃縣。
滸灣之戰是天京城陷落後江南太平軍最關鍵性的戰役之一。此戰之後,產生了好幾個決定太平軍命運的惡果。
首先是幼天王因此而遇難了。黃文金與洪仁玕於8月底放棄湖州來投奔李世賢,但是李世賢已經撤到了贛南一帶。黃文金和洪仁玕失去了李世賢的接應,遭到清軍的伏擊,全軍大敗。黃文金戰死,洪仁玕和幼天王都先後被俘。
其次是聽王陳炳文向鮑超投降了。
陳炳文早就不想跟著太平天國混了,只不過李世賢、汪海洋的大軍在身邊,他不敢妄動。現在,李、汪戰敗逃走,他正好順勢向著鮑超投降。
第三條則是最重要的,由於陳炳文的投降,引起了汪海洋與李世賢的矛盾。
汪海洋早就知道陳炳文想投降,不過,陳炳文手下有九萬人馬,還有七千洋槍隊,實力雄厚,汪海洋自己對付不了他。於是汪海洋就向李世賢建議,雙方聯手除掉陳炳文。但是李世賢對此態度含糊,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這自然就引起了汪海洋對於李世賢的極度不滿。
李世賢的想法大概是如今大敵當前,不應該在此時內鬥損耗兵力。陳炳文真想投降,那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隨他去好了。但是他沒有就此與汪海洋很好地溝通商量,結果讓汪海洋從此失去了對李世賢的信任。
由於陳炳文一直在李秀成麾下作戰,他與李世賢的關係比汪海洋要密切得多,汪海洋對此產生疑問也是順理成章的。雖然此事之後,兩個人沒有立即翻臉,但是卻因此而埋下了日後汪李慘劇的伏筆。
滸灣會戰失敗後,李世賢建立江西根據地的努力宣告失敗。他和汪海洋不得不經贛南向著廣東、福建一帶轉移。
(四)
1864年10月,李世賢、汪海洋先後帶兵進入福建。此時,他們兩個人的部隊加起來還有十萬人上下。不過,在長江以南,也就只剩下他們兩支太平軍部隊了。
10月11日,汪海洋率軍攻打武平縣。福建按察使,湘軍宿將張運蘭急忙率領五百騎趕來援救。汪海洋在城外設下伏擊圈,乾淨利索地將張運蘭和他的五百人馬一舉全殲。張運蘭這位湘軍初創之時的功臣被太平軍俘獲並被肢解而殺。
10月14日,李世賢也攻克了漳州,兩個人聯手在閩南建立起了一片根據地。李世賢的部隊駐紮在了漳州,汪海洋的部隊駐紮在龍巖一帶,雙方還是彼此協助,配合作戰的。
清廷對此當然不會坐視,立即下旨命令左宗棠負責剿滅李、汪部太平軍。
左宗棠率領數萬左系湘軍和福建當地綠營一起,向著李世賢、汪海洋發起了進攻。
12月初,福建提督林文察率軍進抵漳州萬松關,李世賢出兵發動反擊,一舉將林文察部全殲,林文察本人也被擊斃。
12月中旬,湘軍將領劉典率軍進攻龍巖,汪海洋在馬洋洞設伏,大敗敵軍,劉典狼狽不堪地逃回了連城。
經過這兩次戰鬥,左宗棠意識到李世賢、汪海洋的部隊還有很強的戰鬥力。同時,他也認識到,李世賢和汪海洋兩支人馬相互配合,戰鬥力會倍增。清軍兵力有限,難以同時擊敗兩支太平軍。於是,左宗棠就制定了分割汪、李二人的部隊,同時驅汪入粵,孤立李世賢的作戰方略。
此後,又經過數月的苦戰,左宗棠的作戰計劃漸漸得逞。汪海洋的部隊日益靠近廣東,而李世賢一直固守漳州,希望得到洋人的接濟而重振雄風。左宗棠的部隊逐漸將兩支太平軍分割開來。
1865年4月,形勢對於太平軍越來越不利。李世賢和汪海洋經過商議,兩人共同決定轉移到廣東。
五月,兩支太平軍分別向著廣東轉移。左宗棠則集中兵力對付李世賢。李世賢在撤出漳州向著廣東轉移的途中,遭到了清軍的層層阻截。
關鍵時刻,李世賢急忙向著汪海洋求救。然而,汪海洋此時集中精力在福建永定縣的射獵凹打響了圍攻湘軍丁長勝部的戰鬥,根本就沒有顧及到李世賢。
射獵凹之戰,太平軍大勝。全殲老湘軍六個營兩千多人,清軍總兵丁長勝被擊斃。這一戰堪稱太平天國最後一次大捷,六個營老湘軍的損失讓左宗棠心痛如絞。
汪海洋取得這場大捷之後,順利地率部挺進到了廣東鎮平縣(今廣東蕉嶺縣)。
然而,這場戰術上的勝利卻導致了戰略上的慘敗。由於汪海洋沒有像事先約定的那樣來支援李世賢,結果最終李世賢全軍潰敗,李世賢本人被迫化裝逃亡。汪海洋由此變成了一支孤軍,其最終敗亡的命運已經註定了。
李世賢潰敗後,他手下的一些部隊突破了重圍,和汪海洋會合,都被汪海洋一一接收。
汪海洋在接收了李世賢的殘部後,很快就表現出了心胸狹隘的一面。他對待侍王的部下態度很粗暴,還剷除異己,殺死了李世賢最親信的將領之一王宗李元茂。這一切做法都讓侍王的部隊對汪海洋十分失望,有一些人就開始偷偷地投降清軍了。
然而,就在這時,1865年8月19日,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死在亂軍之中的李世賢卻突然來到了汪海洋的軍營之中。
(五)
李世賢戰敗逃亡後,據說是化裝成乞丐,混在難民隊伍裡,一路跋涉,好不容易才找到了汪海洋。李世賢來到了鎮平之後,汪海洋一開始是表示歡迎的。然而,李世賢來了之後,很快就有很多以前的老部下來找他哭訴汪海洋的暴虐。李世賢雖然沒有對汪海洋大發雷霆,但是對於王宗李元茂的被殺,他也當面流露出了不滿的態度。
汪海洋對此十分緊張。他對於李世賢完全沒有信任感,唯恐李世賢聚攏舊部與自己為難。於是,汪海洋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先下手為強,除掉李世賢。
8月22日夜,汪海洋趁著李世賢已經休息,派人將李世賢和其他四位將領一一刺殺。事畢,汪海洋向著全軍宣揚,聲稱李世賢已經降清,這次回來是做內應的。
這便是太平天國最後的一幕悲劇,侍王李世賢被殺事件的前後經過。
李世賢被刺事件對於太平軍殘部命運的影響是巨大的。來王陸順德本來是與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同一個村的老鄉,他對於太平天國的事業也是忠心耿耿的。李世賢被刺後,陸順德就帶著兩萬多太平軍離開了汪海洋,去尋找廣東天地會的武裝了。陸順德的離去,對於汪海洋來說當然是一個不小的損失。
還有那些留在汪海洋身邊的侍王的老部下,他們也大多都是離心離德、士氣低落,整個部隊的戰鬥力大受影響。
可以說汪海洋的做法愚蠢無比,純屬自掘墳墓。
當然,汪海洋對於太平天國還是赤膽忠心的。此時整個長江以南只剩下了他一支孤軍,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還是寧死不降,咬緊牙關,拼命與清軍搏殺。
在清軍的圍攻下,汪海洋於1865年10月撤出了鎮平,向著江西轉移。在江西黃陂,他巧妙設伏,一舉殲滅湘軍高連升部五百餘人,取得了太平軍歷史上對湘軍的最後一場勝利。然後,汪海洋於12月份突然殺回廣東,一舉攻克了嘉應州(今梅州市)。
佔領了嘉應州之後,汪海洋的部隊只剩下了三萬餘人,能戰之兵不過萬人。但是汪海洋仍不氣餒,他整頓部隊,修築工事,準備迎擊來犯之敵。
清軍尾隨而至。1866年1月28日,湘軍主力進抵城外的塔子坳。汪海洋為了爭取主動,率領所有精銳孤注一擲地全力出擊,與湘軍在塔子坳展開了一場惡戰。
激戰中,汪海洋頭部中槍,倒在了血泊之中。屬下將其救回城內,但是他當夜就去世了。
關於汪海洋的死,歷來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激戰之時,太平軍叛將丁太洋認出了汪海洋,於是召集清軍用洋槍向著汪海洋攢射,擊中了他的頭部;還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太平軍中李世賢的舊部,乘機向著汪海洋開槍,打中了他的後腦。
汪海洋死後,嘉應州城內的太平軍推舉偕王譚體元為主帥。譚體元在強敵的圍困下,決定突圍。1866年2月7日,譚體元率軍突出嘉應州,但是在黃沙嶂陷入清軍的包圍之中,最後全軍覆沒。這樣,長江以南的太平軍便就此徹底消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