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秋,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
這時,人民解放軍已由戰爭開始時的127萬人發展到280萬人,在裝備上已有很大的改善。人民解放軍建立起強大的炮兵和工兵,提高了攻堅能力,取得了打陣地戰的經驗,部隊指揮員戰鬥員的政治覺悟和軍事技術進一步提高,解放區內已基本上完成土地制度改革,廣大農民的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空前高漲,解放軍的後方進一步鞏固。
與此相反,國民黨的統治正面臨瀕於崩潰的局勢,人民解放軍同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連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並使三大戰役之間有機地聯絡起來,一環扣一環、一個勝利接一個勝利地向前發展。
在戰役進行中,解放軍廣大指戰員發揚高度的革命積極性和主動精神,英勇機智地同國民黨軍隊戰鬥;各解放區人民以無比巨大的熱情,以源源不絕的人力物力給予前線以空前規模的支援;國民黨統治區的中共地下組織和革命群眾也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當時,解放軍的裝備雖已改善,但運輸條件還極差。供應前方龐大部隊的需要,全靠肩挑揹負,小車推送。陳毅元帥形象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
三大戰役期間,解放區農民在冰天雪地中用小車把彈藥、物資運往前線。圖片來源:《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晚上8點,寧靜的深秋夜晚被華野官兵急行軍的腳步聲打破。粟裕要求各部隊誰先接近敵人誰就先打,誰先到達誰就先切斷黃百韜兵團通向徐州的退路。因為要快速行軍,華野戰士們每天以30至70公里的速度向南推進,腳上磨出了一個又一個血泡,有的鞋底磨破了,就脫掉鞋子赤腳前進。正當黃百韜兵團企圖奪路西逃的時候,11月8日下午,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中共地下黨員何基灃、張克俠率部2.3萬人突然在賈汪、臺兒莊地區起義,華東野戰軍主力立刻穿越他們的防區,迅速切斷正向徐州靠攏的黃百韜兵團的退路。各路增援的敵軍都受到堅決阻擊。黃百韜兵團只得折回碾莊,被壓縮在縱橫不到10公里的包圍圈內,到22日,全部被殲。隨後,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將黃維兵團包圍在澮河以南的雙堆集地區。12月6日至15日,解放軍發起總攻,全殲該敵。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對杜聿明部發起總攻,經四晝夜激戰,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淮海戰場一角 圖片來源:《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
淮海戰役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敵我參戰兵力之多,戰局發展變化之快,人民支前之踴躍,戰果之輝煌,均前所未有。當勝利的喜訊傳到西柏坡,毛澤東高興地說:“一鍋夾生飯,硬是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遠在莫斯科的斯大林獲知訊息後,也情不自禁地說:“60萬勝80萬,這不僅是中國革命戰爭史的奇蹟,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
奇蹟之所以為奇蹟,是因為數以千萬的支前民工和解放區人民群眾,堅定地站在60 萬人民解放軍的身後。他們用血肉之軀開闢了第二戰場、另一個前線,成為戰役制勝的重要原因。
陳毅在總結淮海戰役勝利的報告中指出:“淮海戰役取得偉大勝利的最後一個原因,是人民群眾的廣泛支前。遍地是運糧、運彈、抬傷員的群眾,他們不惜傾家蕩產,歷盡艱辛,冒著槍林彈雨,忍著風雪飢寒,支援子弟兵作戰。這是人民解放軍的真正優勢。人民群眾用小車、扁擔保障了部隊作戰。”
據統計,僅為支援淮海戰役,動員起來的民工累計即達543萬人,向前線運送1460多萬斤彈藥、9.6億斤糧食等軍需物資。
淮海戰役期間,浩浩蕩蕩的人民支前大軍。圖片來源:江蘇省檔案館
民工們車上裝的是大米,肩上挑的是白麵,自己吃的卻是紅高粱、紅辣椒、紅蘿蔔鹹菜。前方需要什麼,後方就支援什麼,解放軍打到哪裡,人民就支援到哪裡,成了千百萬人民的自覺行動。
時任國民黨新七軍警衛手槍排排長的劉永慶曾由衷感嘆:“共產黨為什麼能贏得全國的勝利?完全是老百姓的支援。我經過了幾個戰役,我就深深知道,解放軍所有的‘前送’和‘後送’,什麼叫‘前送’,就是把衣服糧食送到前面來,‘後送’就是把傷員送到後面去,‘前送後送’的整個過程,這個後勤部隊的過程,都是老百姓的小推車完成的。”
來源:中國文明網、知史明道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