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瞿秋白紀念館供圖
“獨伊:你要聽先生的話,要聽媽媽的話,要和同學要好,我歡喜你。”這封1929年瞿秋白寫給女兒瞿獨伊的信,讓不少人深受觸動。這位壯烈的革命者,也是一位溫柔的父親。為了共產主義事業,這樣一位文弱的書生,唱著自己翻譯的《國際歌》走向刑場。
1899年,瞿秋白出生於常州青果巷一個書香門第。1912年,迫於窮苦困厄,瞿秋白一家曾寄居於瞿氏宗祠,瞿氏宗祠後成為瞿秋白故居。這幢風韻古樸的江南舊居,留下少年秋白的身影。他從這裡出發,“為大家闢一條光明的路”。
今年修葺一新後重新開放的瞿秋白紀念館,由故居、紀念館和懷霜社三部分組成。“我是江南第一燕,為銜春色上雲梢。”推開一扇木柵門,迎面牆上的詩句是瞿秋白的代表作。他是中國報道十月革命後蘇俄實況的第一人,中國完整譯配《國際歌》詞曲的第一人,也是系統向中國讀者介紹馬列主義文學藝術理論的第一人,他創辦的《熱血日報》是中國共產黨第一張日報。
去年6月起,瞿秋白故居的《又見少年阿霜》沉浸式演出,把“原生態歷史”搬入場館,選取秋白寫詩、韋陀菩薩、剪辮子、掛白燈籠、人生知己5個故事,講述他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經歷。“全新的紅色文化傳播方式,讓紅色歷史‘活’起來,遊客從‘旁觀者’變身‘參與者’,增強了紅色景區的吸引力。”常州三傑紀念館館長黃明彥表示。
賡續紅色精神血脈,讓展陳“見人、見物、見景、見精神、見思想”,瞿秋白紀念館廣泛徵集實物和史料複製件,展出了瞿秋白在《新社會》《新中國》《晨報》等報刊刊登的文章譯作,瞿秋白在共產國際的檔案和目前唯一存世的瞿秋白在共產國際四大時的動態影像。“這是瞿秋白和張太雷唯一的合影。”黃明彥介紹說,這張《共產國際第三次代表大會部分代表合影》記錄的是1921年5月,瞿秋白和張太雷在莫斯科重逢,張太雷介紹他加入共產黨。同鄉、同學,又成為革命同志,兩人留下珍貴的合影。紀念館還以書桌這一關鍵詞復原多個歷史場景,從少年時的書桌到八七會議的會議桌,勾勒出瞿秋白英勇奮鬥的一生。1935年2月,瞿秋白被俘,6月18日在福建省長汀縣羅漢嶺前從容就義,年僅36歲。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今日之中國,如你所願。”“每當我沒有方向的時候總想來這裡待一會兒,此地甚好,你也很好。”……翻開留言簿,百年後的青年們與先輩“隔空對話”。
在瞿秋白紀念館不遠處,就是新落成的常州青年廣場,“未來屬於我”奔馬雕塑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新一代常州青年正在這位百年前的青年精神指引下,創造屬於這座城市的新的榮光。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唐穎
編輯: 周莉娜
本文來自【交匯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及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