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靜月人物系列001
1938年4月3日,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在電話裡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打電話說道:“報告長官,第二集團軍已傷亡十分之七,敵人火力太強,攻勢過猛,但是我們把敵人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可否請長官答應暫時撤退到運河南岸,好讓第二集團軍留點種子,也是長官的大恩大德!”
這個時候,臺兒莊已經被日軍佔領了三分之二,第2集團軍下面的池峰城第31師作為磁鐵已經把日軍牢牢地吸在臺兒莊不可抽身,但是卻絲毫不見援兵過來,孫連仲急了,他是西北軍出身,手底下的部隊已經所剩無幾。
換成別的雜牌軍,可能早就撤退了,臨走還得一句:老蔣借日本人之手消除異己,老子不和他玩了!
孫連仲到底還是很硬的,之前在娘子關作風就很硬,這次在臺兒莊,老本都拼上了。
但是李宗仁沒有同意,眼看湯恩伯的援軍就要殺過來了,李宗仁對孫連仲說:“敵我在臺兒莊已血戰一週,勝負之數決定於最後五分鐘。援軍明日中午可到,我本人也將於明晨親來臺兒莊督戰。你務必守至明天拂曉。這是我的命令,如違抗命令,當軍法從事。”
孫連仲沒多想,只是說:“好吧,長官,我絕對服從命令,整個集團軍打完為止!”
其實看到這裡就明白孫連仲這個人的性格:服從、堅韌、意志堅強。
西北軍名宿
孫連仲出身西北軍,但是他這麼拼命,除了對於日寇的仇恨之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他在1937年某種程度意義上說,真的就是在給老蔣賣命。
為什麼一個雜牌軍出身的將領能夠得到老蔣看重,這還得從孫連仲的履歷上說起。
孫連仲是河北人,早年長時間在馮玉祥的西北軍中服役,在1928年的時候,他就已經是青海省主席了,1929年甘肅省主席,之後隨馮玉祥參加中原大戰駐防河南,1930年西北軍被肢解,帶著殘存部隊投靠老蔣,1931年在江西剿共,1937年任廬山軍官訓練團副團長,同年奔赴山西參加抗戰,1938年在徐州、武漢,1944年在湖南任第六戰區代司令長官,1945年任第11戰區司令長官並在北平接受日軍投降。
整個中國版圖被他繞了一大圈,早年就是高官,資歷老,咖位還行,自然是老蔣拉攏的物件,而且,從韓復榘的結局來看,孫連仲投靠老蔣這一步還是聰明的多,而其他那些西北軍雜牌的蝦兵蟹將,更是入不了老蔣法眼,比如龐炳勳、孫殿英之流,直接放任他們自生自滅。
孫連仲不是黃埔畢業,更不是浙江人,按理來說和老蔣八竿子都打不到,所以老蔣為什麼後來這麼看重孫連仲,以至於最後他的部隊在最後成了中央軍部隊,這就是今天文章的主題。
當時投靠老蔣也不是那麼容易的,畢竟老蔣的咖位在那裡擺著,所以孫連仲第一件事就是去鄭州找了何應欽,何應欽作為蔣軍二把手,說話分量自然很重,孫連仲見到何應欽,表示願意服從中央,聽候改編。
這個時候,老蔣還沒說話,改編就改編吧,給你一個26路軍的番號,夠有面子了吧?那個時候擁有路軍番號的部隊基本都是一些小有實力的軍閥,手底下三個師,也是有點資本,去山東整訓吧。
但是在山東就有一個問題,出問題的這個人一直讓老蔣非常的頭疼,這個人就是韓復榘,老韓同樣也是西北軍投降過來的,但是中間換過老大,因為之前就投了老蔣,所以老蔣讓他當了山東省主席,這個就是有相當實力的草頭王了。
孫連仲開赴山東,韓復榘就打起了孫連仲的主意,孫連仲這時候連地盤都沒有,自然成了老韓拉攏的物件,而孫連仲也有依附韓復榘的意思,畢竟自己是雜牌軍,這時候的老蔣當然不能再看著韓復榘壯大自己的實力,另外老韓的人品也不咋地,反覆無常,所以就想方設法地要把孫連仲調離山東。
老蔣這人畢竟是青幫出身,江湖上的事經歷不少,自然知道怎麼壯大幫派, 除了派說客,就是召見孫連仲等人去南京,發錢,發禮物,送簽名照,還把孫科等人叫出來陪吃飯。
其實不要小看老蔣用這一招就覺得很庸俗,這幫西北軍將領哪裡見過這個陣勢,就這樣,孫連仲拜倒在老蔣的皮鞋之下,所部開往江西圍攻紅軍。
真以為老蔣讓他去江西進攻紅軍就完了?
那還得冊封啊,直接給了孫連仲一個江西清鄉督辦官的職務,直接指揮江西魯滌平、陳誠的18軍、周琿元等人的部隊,看看,打仗並不是打打殺殺,打仗就是人情世故,老蔣能把人情世故用在這種事情上,焉能不敗。
當然了,打紅軍肯定是打不過了,最後還給紅軍送了一個軍團過去,這個就是寧都起義。
生涯低谷
趁著當時孫連仲在南京治病,所部董旅長帶著25師兩個團以及27師一部分人直接起義加入紅軍,除了起義人員有革命性,這個事說白了還有就是雜牌軍內部的傾軋事件造成的,說明了當時蔣軍內部那是相當的混亂。
這相當於直接給孫連仲來了一個釜底抽薪,孫連仲從南京收拾殘部的時候肯定有種風吹褲襠丁丁涼的感覺,自己26路軍總共才三個師(包含一個騎兵師),董旅長一個人就拉走了將近一個師的部隊,自己差點成了孤家寡人不說,老蔣那頭也不好交代,本來自己就沒地盤,部隊沒了那就更要命了,難道還要走上去南京當高參的路嘛。
董旅長振堂
這件事對於孫連仲來說是致命的,手下騎兵師和25師殘部編成兩個旅,第27師從三旅九團編成了三旅六團。
老蔣很生氣,直接給孫連仲的部隊派了政訓人員監視部隊。
當然了這個打擊對孫連仲來說是致命的,部隊士氣差,紀律也差,更打不過紅軍,在1932年宜黃戰役中更是慘敗,部隊縮編成一個師,部隊從22個團變成了7個團,這就很難受,一個師加一個獨立旅湊成42軍,聽著面子上都過不去。
這也是孫連仲人生的低谷,但是話說回來,孫連仲的性格有個特點,就是堅韌。
情商非常高
別以為他是大老粗,孫連仲精明著呢,找了各種高人,各種門路,不玩軍事玩政治,打仗嘛,人情世故,從軍醫處長丁雲亭那裡找到了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丁惟汾來玩政治,這個丁惟汾是同盟會和國民黨雙料元老,透過他再走CC系。都說只要認識七個人,就能認識全世界的人,孫連仲就是這麼辦的,透過一溜十三招,又掛上了上海市市長張群的關係。
當然了,玩政治怎麼能不帶上賀衷寒呢?黃埔一期賀衷寒就是在蔣軍中玩政治的,所以孫連仲僱了幾個黃埔畢業生當高參,走通了賀衷寒的關係。
就這麼一系列的操作,總算是起死回生了。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來,孫連仲的情商絕對不低,別看他長得很忠厚。
所以孫連仲時來運轉,在1933年,老蔣吉鴻昌的22路軍並給了孫連仲,反正都是西北軍,送給孫連仲補充部隊,也是絕境逢生。
之所以收編吉鴻昌的部隊也是蔣軍內部傾軋的結果,而且吉鴻昌還和紅軍有聯絡,老蔣要什麼人?老蔣要的都是聽話的人,不能有貳心,老蔣派人先是分化吉鴻昌,然後又解除了和馮玉祥聯絡的22路軍裡師長們的職務,隨後部隊併入孫連仲部隊。
第22路軍有兩個師,番號是30、31師,為30軍,加上原來孫連仲的27師加獨立44旅,為42軍,這三支部隊均參加了臺兒莊戰役。
除了玩政治,軍事上孫連仲也接近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就是陳誠,陳誠這人非常熱衷於拉幫結派培養自己的勢力,在以後能把蔣軍二把手擠下去,足見他的擴軍手段有多麼的多,拉攏雜牌軍將領就是一個重要的招數,比如資歷比他老的薛嶽,薛嶽當然是後期投靠陳誠了,如果沒有陳誠,可能也就沒有了以後的長沙大捷。
當然了,孫連仲更是看重玩政治,比如,當省主席,民國時期能當上省主席當然是很重要的,而且,這些省主席很大比例都是軍人,要麼為啥韓復榘後來被槍斃呢,太看重地盤了。
而民國文人當主席基本都不是實權派,所以老蔣當時留了一個心眼,看孫連仲想當省主席,就讓他去福建,但是不能帶兵去,那孫連仲能同意麼,以退為進,還是得有軍權。
但是孫連仲因為會搞關係,所以還混的不錯,至少手底下的嫡系27師混上了整理師,所以還是第二批,所以為什麼能夠看到在山西的孫連仲部隊戴上了德國頭盔,也是德盔師呢。
但是另外兩個部隊就比較寒酸了,在整軍的時候定成了整理師,這個待遇就比較差。
所以孫連仲一邊培養自己的骨幹,一邊把自己計程車兵送到中央軍校去,就是你不能派人下來,但是我還要把我的人變成校長的學生,“黃馬褂”穿的越多越好。
可以說孫連仲如果生在現代社會,打造一個商業帝國都是沒有問題的,一個雜牌軍將領慢慢變成嫡系,很不容易,孫連仲一邊吃空額做生意,一邊派人在南京設立“駐京辦事處”,比如宋子文、孔祥熙、CC、政學系、賀衷寒的藍衣社以及何應欽都有專人進行聯絡。
前面總結了孫連仲的兩個特點,就是聽話和堅韌。
抗日名將
所以在抗戰爆發後,孫連仲部隊還是很拼的,這也給孫連仲帶來了機會,老實說,孫連仲的軍事地位是很低的,只是一個路軍司令,因為劉峙無能,所以撤了他的第2集團軍司令,把這個職務給了孫連仲。
這個照片很有意思,孫連仲的部隊戴著德盔,不過不是27師。
就這樣孫連仲帶著部隊從山西到了河南許昌,隨後在1938年年初開赴津浦路,在那裡成就了他軍事生涯最為光彩的一幕。
但是這個時候,老蔣還是一心想把孫連仲的部隊打散,老蔣的手段依舊是那幾樣,派人分化雜牌軍將領,分割部隊然後吞併。這當然孫連仲不幹了,老蔣要把他留在山東當蘇魯綏靖主任,部隊交給池峰城,換成誰誰都知道老蔣的算盤,所以老蔣拆散孫連仲部隊這事就沒成,孫連仲隨起家部隊去武漢參加武漢會戰。
寫了這麼多,能夠看出來,孫連仲的部隊始終就那麼點,手底下的兩個軍是相當的單薄。
不過隨後何應欽還是在1939年的時候助力一把,孫連仲從一戰區副司令長官成為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手底下兩個軍縮編為一個軍,42軍番號撤銷,隨即劉汝明68軍,整個一個西北雜牌軍大雜燴。
孫連仲雖然一直防著老蔣,但是關係多,所以始終沒被肢解掉,當時老蔣準備把孫連仲送到華北地區打游擊,也就是去當河北省主席和冀察戰區總司令,別的不說,就說和八路軍打交道孫連仲肯定不是對手,關係融洽的話沒啥問題,製造摩擦那肯定就是運輸大隊長了,老戰友鹿鍾麟不就是在冀察戰區搞摩擦沒搞明白被免掉了嘛。
而且華北都是什麼人啊,石友三,孫良誠這些人,在西北軍資歷老不說,人品還不咋地,而且是雜牌中的雜牌,離這些人還是遠點好。
孫連仲是非常聰明的,情商很高,西北軍雜牌那些人鼠目寸光就看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最後當漢奸都是能夠猜到的。
所以孫連仲在這個時候開始想出了一條非常高明的計策,他向老蔣說,去華北可以,但是我要補足實力和經濟,第一就是辦個軍校,第二辦個政法學校,第三我要開個銀行。
這是老蔣絕對不能接受的,全國只有我能當校長,除此之外都不可以。
所以這事就涼了,換成龐炳勳去了。
老蔣吞併雜牌軍和雜牌軍反吞併一直是民國所有軍閥需要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而且老蔣時刻在打著這幫人的主意,尤其是這些西北軍將領,資歷老,部隊也多,所以儘可能地要分化他們。
老蔣一邊傳謠言,一邊企圖整理他們的軍隊,比如安排何應欽把西北軍肢解掉,在1941年把曹福林55軍,劉汝明68軍進入第2集團軍,加上原來的30軍,這個西北軍作戰集團就總是湊在一起。
這時候有人就傳閒話,說孫連仲想吞併西北軍部隊,西北軍眾將當然不信了,還算是抱成一團。
不過陳誠還是對孫連仲有敬意的,沒辦法拉攏雜牌軍擴大自己的勢力嘛,所以就在1943年把孫連仲從第5戰區拉到了第6戰區代理第6戰區司令長官職,自己去當遠征軍司令長官了。
當時陳誠以第6戰區司令長官兼湖北省政府主席的身份,到湖北老河口第五戰區聯絡和視察,孫連仲聽到這個訊息後,就趕往老河口去迎接。陳誠和孫個別談話時,孫說:“我是一個粗人,不懂政治,請多多指教,今後唯部長之命令是從。”
陳誠說:“仿魯兄是老成宿將,咱們又是多年的朋友,和青年將領們不同,請不要過於謙遜,今後我們在事業上密切合作好了。
終於當上了戰區司令長官
奮鬥了這麼多年,終於代理上正職了,太不容易了,相當戰區司令長官,太難,1942年就被老蔣擺了一道,據說之前要把孫連仲放在第1戰區頂衛立煌的職務,這事老蔣很動搖,因為河南周圍西北軍舊部太多,串聯起來是老蔣不願意看到的,而且蔣鼎文也給孫連仲發了電報,表示不願意去第1戰區,所以力保孫連仲。
孫連仲當然看出了這都是人情世故的伎倆,果不其然,蔣鼎文去了第1戰區,孫連仲還是回到了老河口擔任第5戰區副職。
孫連仲對此說:老蔣真難鬥!真厲害!
不過孫連仲這人除了人情世故,打仗還是有一套的,要說打戰術,孫連仲可能不行,但是要說硬,堅決,孫連仲是沒問題的,如果蔣軍的毛病不再那麼多,可能對於孫連仲來說能夠取得一些不錯的戰績。
臺兒莊孫連仲硬,武漢會戰孫連仲也硬,在1943年的鄂西會戰,孫連仲還是很硬的,第6戰區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背後就是重慶,不硬也得硬。
3月8日,日軍渡過長江,向長江南岸的中國軍隊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到3月13日,日軍先後攻佔了彌陀寺、藕池口、石首、華容一帶,為其進攻鄂西廣大地區創造了條件。
從日軍的企圖上看,其實就是要殲滅中國軍隊的主力,要說真的往長江上游走,可能性微乎其微,說白了就是一次戰略打擊。
這個打擊,孫連仲必須接招,不然,面子上不好看。
這個時候,孫連仲手底下有10個軍。
當然了,仗打的不是很好看,但也是盡心盡力,至少胡璉還貢獻了一個石牌大捷。
而日軍則是威脅了一下重慶,順便把在上游的船都給搶走了。
日軍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於5月29日下達了任務已經完成,各師團撤回原駐地的命令。31日,日軍開始回撤。中國軍隊立即轉入追擊,到6月8日,基本恢復到原態勢。
隨即,老蔣一看孫連仲還行,這下,終於提了,第6戰區司令長官。
不過到了1943年,美國力量逐漸向中國加強,日本這個時候已經不行了。
同年底,常德會戰前夕,老蔣曾向美國表示,一定守住常德。
嚴令57師死守常德。其目的在於將日軍主力吸引到常德及附近,便於外線部隊 (包括增援部隊) 反包圍日軍,進而將日軍消滅在澧水和沅水之間。
其實常德會戰的戰略目的是好的,但是由於國軍中的“一方被圍,八方點贊”以及戰鬥指揮問題讓作戰沒有達到預期。
日軍在攻陷常德後隨即就撤軍了,日軍沒有佔領常德的兵力。
日軍的作戰計劃是:第一打擊第6戰區的中國軍隊以及牽制緬甸地區中國兵力投入,第二就是威脅一下重慶。但是沒有達成什麼目的。
同樣,國軍也沒有達成目的,雙方損失均是傷亡慘重。
日軍長驅而入,雖然損失了近萬人,但達到預定作戰目的後又揚長而去。
中國軍隊同樣損失慘重。
這個就不說了,至此孫連仲再往後就沒怎麼打仗了。
生涯頂峰
而後的1945年,孫連仲就任第11戰區司令長官,回到了他的家鄉河北地區。
日本投降後,孫連仲受命為平津地區受降主官。9月9日,孫派前進指揮所進駐北平,安排受降事宜。10月9日,孫連仲本人由新鄉飛抵北平。
次日,在故宮太和殿主持了受降典禮。北平群眾二十多萬人聚集在殿前及天安門廣場觀禮。當日軍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官根本博等向孫連仲俯首呈上降書,並交獻出他們視為最珍貴之物的軍刀後,歡聲雷動,震撼古城。
中日戰爭爆發於北平郊區的盧溝橋,關內華北淪陷最早,大陸最後舉行受降儀式又是在北平城內舉行,這是一種象徵,一種歷史的巧合:中日全面戰爭於此爆發,亦於此最後結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日軍的獻刀環節,這個在其他地區是沒有,軍刀對於日軍有著特殊的異議,獻刀,意味著日軍徹底地進行繳械,軍刀。
這是孫連仲生涯的頂峰,在內戰前後,面對蔣軍內部傾軋,孫連仲頗為失意,打了一段時間的醬油,去了臺灣,1956年以陸軍上將軍銜退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