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onsored links

毛澤東《論持久戰》首個英文版,有一段跨越國界的傳奇情誼



各種版本的《論持久戰》

抗戰全面爆發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步步緊逼,隨著戰局起伏,兩種論調甚囂塵上:既有鼓吹“戰必敗,再戰必亡”的“亡國論”者,亦有宣揚“只要打三個月,戰爭就可解決”的“速勝論”者。

就在此時,5萬多字的《論持久戰》橫空出世。“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振聾發聵的論斷,一掃人們心頭的陰霾。從此,艱難的中國抗戰有了指路明燈。

短短几個月後,一本英文雜誌Candid Comment悄然出現在上海的外國僑民手中。雜誌上,赫然印著《論持久戰》的英譯稿Prolonged War。在上海的“孤島”中,是誰大膽地翻譯了中共領導抗戰的綱領性文獻?雜誌出版者怎樣躲過了日寇的嚴密管控?

這曾經是一個幾乎不為人知的故事。直到1988年,雜誌的創辦人之一邵洵美之女邵綃紅,寫了一封寄往美國的信件。鴻雁往返,跨越太平洋的“兩地書”鉤沉了一段跨國情誼,也揭開了半個世紀前翻譯出版《論持久戰》的傳奇歷史。

中華民族會亡嗎?

1938年1月,天色擦黑,延安城的一間瓦房裡,梁漱溟與毛澤東正在燈下徹夜長談。

作為國民政府參議員(後改為參政員),梁漱溟原本對時局極度悲觀。“八一三”失利後,上海、南京相繼淪陷,他隨國民黨政府搬到了武漢。幾十年後,他還記得沿途所見景象:處處流離失所、爭相逃難,國民黨大員無信心抗戰,只顧逃難,甚至有人把資產、妻兒送往國外……這一切讓梁漱溟十分失望,對抗戰的前途也很悲觀。

因此,他在延安一見到毛澤東,就開門見山地問:中國前途如何?中華民族會亡嗎?

毛澤東的回答十分果斷,他斬釘截鐵地說:“中國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觀,應該非常樂觀!最終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只能是這個結局,別的可能沒有!”

近半個世紀後,梁漱溟回憶當年的談話,這樣說道:“毛澤東在談話的一開頭語氣這樣肯定,神態這樣堅決,我至今記憶猶新。接著他分析了國內國外敵、我、友三方力量的對比,強弱的轉化,戰爭的性質,人民的力量,等等,最終又回到中國必勝、日本必敗的光明結局上。他說得頭頭是道,入情入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這樣說,幾年來對於抗戰必勝,以至如何抗日,怎樣發展,還沒有人對我做過這樣使我信服的談話,也沒有看到過這樣的文章。”

梁漱溟是著名的哲學家,一直關心時局,心繫國家民族命運。早在1917年,他就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任教。不久之後,與梁漱溟同歲的湖南青年毛澤東,經老師楊昌濟介紹,在北大圖書館當了一名小小的圖書管理員,平時則住在楊昌濟家裡。梁漱溟與楊昌濟是忘年交,前去拜訪時,為他開門的常常就是毛澤東。

這樣的愛國學者,對抗戰前途尚且悲觀至此,可以想見,當時的中國還有多少人深陷迷惘之中。中國能不能取得勝利?中國的勝利之路該怎麼走?人們百思不得其解。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尤其是“八一三”淞滬會戰之後,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亡國論”一度甚囂塵上。毛澤東就收到了湖南家鄉一個青年學生的來信,這位青年訴說心中的苦悶:“在鄉下一切都感到困難。單獨一個人作宣傳工作,只好隨時隨地找人談話。物件都不是無知無識的愚民,他們多少也懂得一點,他們對我的談話很有興趣。可是碰了我那幾位親戚,他們總說‘中國打不勝,會亡’,討厭極了。”

然而,平型關和臺兒莊剛打了兩次勝仗,一些人的頭腦又被衝昏了,一時間“速勝論”迅速興起。淞滬會戰時,就有人把抗戰的前途寄託在外國援助上,幻想“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一定出兵,戰爭就可解決。”此時,更有人鼓吹徐州會戰應是“準決戰”,說什麼“這一戰,就是敵人的最後掙扎”,“我們勝了,日閥就在精神上失了立場,只有靜候末日審判”。

延安一行,讓梁漱溟的認識漸漸明朗,一掃心頭的陰霾。然而,全國民眾普遍存在的思想混亂如何克服?此時的毛澤東警覺地意識到,有必要對抗戰10個月的經驗“做個總結性的解釋”,特別是“有著重地研究持久戰的必要”。

這並非毛澤東第一次提出“持久戰”的思想。早在1935年12月的瓦窯堡會議後,他在黨的活動分子會上作《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報告時就提出:“要打倒敵人必須準備作持久戰。”1936年7月16日,在陝北保安的窯洞裡,毛澤東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談話時,“已經一般地估計了中日戰爭的形勢,並提出了爭取勝利的各種方針。”後來,斯諾在《紅星照耀中國》一書的註釋中特別提到,這些觀點“形成了他此後一些著作的雛形”,其中就包括《論持久戰》。

從斯諾記錄中的雛形到系統科學的長篇論著,《論持久戰》的問世,又醞釀了將近兩年。

八天九夜奮筆疾書

1938年5月上旬,延安鳳凰山下的一孔普通窯洞裡,毛澤東開始悉心寫作《論持久戰》。

當時擔任毛澤東警衛員的翟作軍,對主席的廢寢忘食印象極其深刻,他回憶道:“起初,我不知道主席在寫什麼,只是看他已經兩天兩夜沒有睡覺了,還一個勁兒伏在桌子上寫啊寫的。實在太累太困的時候,就叫我們給他打盆水洗洗臉,清醒清醒,或者到院子裡轉一轉,要不就躺在床上閉上眼睛養一會兒神,又繼續寫。飯吃得很少,臉色灰灰的很不好……”

就這樣連續工作五六天後,翟作軍看到,主席的“兩隻眼睛佈滿了紅絲,寬闊的面頰明顯地消瘦下去,顴骨凸了出來”。到了第七天,又輪到翟作軍值班,這天晚上天氣格外冷,西北風颳得窗戶紙“嘩嘩”直響,他弄了一盆炭火擱在主席腳邊。沒想到,當主席難得主動叫他進去時,翟作軍竟然聞到了一股破布爛棉花的焦糊味兒,原來主席寫得太專注,棉鞋被燒著了都不知道,就連襪子都被燒了個窟窿。



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窯洞撰寫《論持久戰》

曾寫下全球暢銷書《毛澤東傳》的美國傳記作家羅斯·特里爾,讀到了翟作軍的這段回憶。這位西方視角的作家在書中這樣評價毛澤東:“當他去吃已不止一次給他熱過的晚飯時,工作人員把這視為一個重大勝利——如此著迷於寫作的政治家真是舉世少有。”

實際上,毛澤東沉迷的何止是寫作?偉人心繫的是中國的前途,人民的命運。

經過八天九夜的奮筆疾書,毛澤東終於完成了這篇長達五萬多字的文稿。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澤東在延安抗日戰爭研究會上連續作了幾次講演。在講演中,他旁徵博引、舉一反三,深入分析戰爭態勢和中日雙方的具體國情,繼而科學地預見到抗日戰爭將經歷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還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只要動員全國老百姓,就會陷敵於如滅頂之災般的汪洋大海,彌補武器等缺陷,造成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這就是《論持久戰》的第一次公開“發表”。



毛澤東同志給抗大二期學員作《論持久戰》的報告

起初,毛澤東並未考慮《論持久戰》的出版或發表問題,還是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的陳雲同志聽了講演後,“覺得講得很透徹,便對毛澤東說,是不是可以在更大一點的範圍內給幹部講講?”延安幹部學院教授王濤介紹,毛澤東接受了陳雲的建議。不過,考慮到自己時間有限,抽不出那麼多時間到處演講,再則聽眾有限,毛澤東決定把講稿整理出來,先在延安油印,再印成書公開發表。

1938年7月1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週刊第43期、44期合刊,正式刊出了這篇彪炳史冊的名著。這是《論持久戰》最早公開發表的版本,文章的原題有點長,但讀完標題就會發現,其簡明扼要地提煉了整篇文章的要義——《論持久戰——論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與最後勝利為什麼是中國的及怎樣進行持久戰與怎樣爭取最後勝利》。

當月,延安解放社出版了最早的《論持久戰》單行本,封面是毛澤東親筆題寫的書名,扉頁是他的親筆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後勝利必然是中國的。”此後,各根據地乃至漢口、重慶、桂林、西安等國統區都相繼出版了單行本。

一時之間,《論持久戰》成為社會各界爭相閱讀的“寶典”,洛陽紙貴,一冊難求。位於山西的太行文化教育出版社,其“暢銷書”就有翻印的《論持久戰》。散文家吳伯簫的《潞安風物》一書中,有這樣一段寫於1938年12月16日的記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與《抗日遊擊戰爭的一般問題》,石印五千冊,“不到半月工夫幾乎連該社存的一本底子都有人想買了”。

直到今天,讀過《論持久戰》的後來人,也不得不感嘆毛澤東對戰爭形勢預判的出神入化。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曹應旺專門作過研究,為什麼在全面抗戰開始還不到一年的1938年,毛澤東就能寫出《論持久戰》?在他看來,除了系統總結中國革命戰爭中以弱戰強的經驗教訓、系統研究敵後抗戰的游擊戰,毛澤東能夠寫出《論持久戰》,也與他善於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毛澤東酷愛讀書。1960年,他同部分親屬和身邊工作人員談話時曾提到,在陝北“看了《孫子兵法》,克勞塞維茨的書看了,日本人寫的軍事操典也看了,還看了蘇聯人寫的論戰略、幾種兵種配合作戰的書等等。”莫文驊1938年在抗日軍政大學政治部工作,他就參加過毛澤東組織的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研究會。據他回憶,研究會採取的方式是每週討論一次,晚上七八點鐘開始,討論到深夜十一、二點鐘。“《戰爭論》的學習討論採用邊讀邊議的方法,當時只有一本書,是國民黨陸軍大學出版的文言文譯本,譯文又很粗劣,讀起來很不好懂。後來由何思敬同志直接從德文原版譯出來,譯一章介紹研究一章,併發了講義。記得當時討論得最多最熱烈的是集中兵力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蔣百里、陳誠等國民黨官員都提過“持久戰”的說法,他們的《國防論》《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發表在《論持久戰》之前,因此,有人認為持久戰理論並非毛澤東首創,甚至誣稱毛澤東是“抄襲”。對此,曹應旺在研究中進行了駁斥,“只要將這三本書從內容上加以比照,‘抄襲說’就會不攻自破。”

《國防論》的主要內容是論國防而不是論持久戰,雖談到若干持久戰的觀點,但沒有也不可能系統論述為什麼要實行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更不可能論及持久戰中的游擊戰問題。而《陳誠將軍持久抗戰論》其實是一本文章彙編本,其中收錄了郭沫若的《持久抗戰的必要條件》、張聞天的《抗日民族戰爭的永續性》、史良的《持久抗戰的目的——最後勝利》等文章。陳誠的3篇文章僅在第1頁至20頁出現,約6000字,這些都是曾發表在《救國時報》上的宣傳文章。陳誠的確提到了持久戰與消耗戰,但其所謂“持久戰”的內涵,竟然是“拖到一年半載,三年五年的時候,敵人軍實耗盡,經濟崩潰,國本動搖,一定要在我們面前屈膝的。”諸如此類的消極態度,豈能與《論持久戰》相比!

事實上,但凡讀過《論持久戰》原文,就會發現,毛澤東從未自詡是第一個提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的人。相反,他開篇就明確指出,“很多人都說持久戰”,“說最後勝利”,問題在於,這許多人卻並不明瞭,“為什麼是持久戰?怎樣進行持久戰?”“為什麼會有最後勝利?怎樣爭取最後勝利?”而這,正是毛澤東所要解決的問題,也正是《論持久戰》一經公開發表,就在全國引發強烈反響的原因所在。

英譯稿不止一種

強烈的反響讓中共領導人認識到,應該讓海外人士也看到這本軍事著作,更好地瞭解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爭取更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此,中共中央決定對《論持久戰》等多篇毛澤東著作進行英譯,向外發行,擴大影響。

翻譯《論持久戰》,無疑是一項艱鉅的任務,精通中英文自不必說,瞭解時局、政治可靠也是必要條件。誰能擔此重任?

宋慶齡選擇了波蘭裔國際記者愛潑斯坦。據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的《毛澤東傳》記載,《論持久戰》被翻譯成英文向海外發行,是由周恩來從武漢寄到香港,委託宋慶齡找人翻譯的,愛潑斯坦等參加了翻譯工作。愛潑斯坦在《見證中國——愛潑斯坦回憶錄》中也講述過這件事的來龍去脈:當時,宋慶齡邀請他參加了設在香港的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會,愛潑斯坦的主要任務是編輯“保盟”的英文出版物。同時,還在廖承志的主持下,從事中共檔案英文譯本的編輯改稿工作,所翻譯的檔案“是延安精選出來要在國際上釋出的,其中包括毛澤東的經典長篇論著《論持久戰》”。他還回憶道,“稿件譯完後打在蠟紙上,油印出來,分發出去或送到國外影印”,有些檔案在香港翻譯出版後,“有時從本港,有時從馬尼拉發往世界各地”。



1938年6月14日,宋慶齡在香港發起組織“保衛中國同盟”。圖為宋慶齡與保衛中國同盟中央委員合影。左起:愛潑斯坦、鄧文釗、廖夢醒、宋慶齡、司徒永覺夫人克拉克、諾曼·法朗士、廖承志

愛潑斯坦等在香港的翻譯最廣為人知,不過,從事跨文化翻譯理論與實踐研究多年的學者張生祥發現,抗戰時期的《論持久戰》英譯稿有四種,除了愛潑斯坦等的翻譯外,還有許孟雄、楊剛分別翻譯的譯稿,以及刊登在1938年10月《譯叢週刊》上的《論持久戰》英譯稿。

先說許孟雄,這位著名的翻譯家192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英語系,抗戰全面爆發時,他正任教於中央大學。為投入抗戰第一線,許孟雄毅然辭去教職,找到了長沙八路軍辦事處負責人徐特立,自薦請求參加工作,徐特立介紹他去武漢找董必武,最終,許孟雄以黨外人士的身份加入了長江局內的國際宣傳組。

國際宣傳組成立於1938年四五月間,據負責其具體工作的王炳南迴憶,這個小組是我黨的第一個外事工作部門,由周恩來直接領導,辦公地點就在漢口的義大利飯店。國際宣傳組組員不多,包括許孟雄、王安娜、畢朔望等,他們個個精通英語,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是翻譯毛澤東的《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王炳南寫道,“這也是第一次將毛澤東同志的著作印成外文向國外發行。”據說,周恩來曾對許孟雄說:“斯諾先生看了你翻譯的《論持久戰》,大加讚揚,說你翻譯得非常好。”

相比之下,《譯叢週刊》上發表的《論持久戰》英譯稿知之者甚少,就連這本雜誌都鮮為人知。記者翻閱史料,找到了《譯叢週刊》的創辦人之一週維平的一篇回憶文章。原來,這份雜誌由江蘇省立上海中學和暨南大學的一批革命學生編輯出版,為了在“孤島”進行抗日宣傳,青年學生們機智地將雜誌的定位包裝為英漢對照、學習英語。如此,創刊於1937年12月22日的《譯叢週刊》,竟然在淪陷區堅持出版了80期,直到1939年8月27日停刊,發行量每期都在2000本左右,訂戶不僅分佈在上海、香港等地,就連新加坡都有少量訂戶。

周維平回憶,將近兩年的時間裡,《譯叢週刊》譯載了《毛澤東論戰略》《中國統一戰線的完成(埃德加·斯諾)》《覺醒了的中國(斯諾夫人)》等一大批立場鮮明的文章,其中包括《論持久戰(毛澤東)摘譯》。也就是說,《論持久戰》並非全文翻譯刊出,而是摘譯。那麼,翻譯者是誰呢?張生祥找到了發表在《譯叢週刊》第42期上的《論持久戰》中英文,這篇《論持久戰》英譯名為How China Can Win,譯者未署名。不過,經常為《譯叢週刊》供稿的一位譯者、進步學生黃子祥在回憶錄中提到,“暨大同學寫稿從不拿稿費”。張生祥據此推測,這篇《論持久戰》英譯稿很有可能是由當時暨南大學的學生翻譯的。

1939年,隨著“孤島”環境漸趨惡化,《譯叢週刊》不得不減少政治性文章的分量,增加文藝作品的比重,直到宣佈停刊。在此之前的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許孟雄無奈撤至重慶,《論持久戰》的翻譯手稿也在途中隨“新升隆”輪船被炸沉而遺失。遠在香港的愛潑斯坦,則在珍珠港事變爆發後,被日本人關進了集中營。可以想見,在那個戰火橫飛、日本侵略者輿論管控的年代,《論持久戰》的譯者們需要付諸何等的勇氣,冒著多大的風險。而在這些“冒險者”中,最傳奇的還要數中共地下黨員楊剛和她的朋友們。

霞飛路1826號的傳奇

1938年,上海霞飛路(今淮海中路)1826號那幢綠樹掩映的花園小洋房,悄悄地迎來了一位客人,她就是《大公報》女記者、中共地下黨員楊剛。



楊剛

楊剛是她自己取的筆名,名如其人,剛強果敢,這個筆名因此逐漸替代了她的原名楊季徵和楊繽。楊剛出生於1905年,當時父親正任江西道臺,出生在這樣的官僚大家庭,自幼接受的教育是四書五經、文史古籍。1926年,在革命軍北伐的熱潮中,她毅然走上街頭,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27年,楊剛免試進入北平燕京大學英文系讀書,第二年,便在白色恐怖中秘密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併成為北平學生運動的領袖之一。此後,她曾被捕入獄,受盡酷刑始終堅貞不屈,也曾因病一度脫離組織,但翻閱楊剛的文集和傳記就會發現,她從未停止創作和革命工作。

1933年,楊剛加入“左聯”,並與好友蕭乾合作,協助燕京大學新聞系教授斯諾,編譯了中國現代短篇小說選——《活的中國》,向國外讀者介紹魯迅、茅盾、巴金等名家作品。楊剛還應斯諾要求,用英文寫了一篇革命題材的短篇小說《日記拾遺》(又名《肉刑》),收進該選集。

1935年,楊剛翻譯的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的長篇小說《傲慢與偏見》,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署名楊繽。這是該書在中國的第一個中譯本。

1935年至1936年,她先後在《國聞週報》等刊物上發表了《殉》《愛香》等短篇小說,用尖銳的筆鋒揭露中國底層婦女的辛酸命運。

1938年,楊剛在上海重新入黨。次年,她的散文集《沸騰的夢》在上海出版。上世紀80年代,《楊剛文集》出版時,胡喬木在《序》中評價:“《沸騰的夢》是中國人愛國心的熾烈而雄奇的創造……單是這個散文集,中國的文學史家就永遠不能忘記她。”

1940年,她在香港積極參加文藝界的抗日救國活動,一首氣勢磅礴的長詩《我站在地球中央》,為她博得了“金箭女神”的美譽。

才華橫溢又滿懷愛國熱情,楊剛被上海地下黨委以翻譯《論持久戰》的重任,毫不意外。令人意外的是,霞飛路1826號的主人是一位灑脫不羈、看似與革命毫無干係的美國女作家。

她叫項美麗,原名埃米莉·哈恩(Emily Hahn)。她愛好冒險,曾在非洲的叢林中度過了兩年時光,1935年來到中國後,還在家裡養了一隻長臂猿當寵物,取名“史密斯先生”。她的職業是《紐約客》雜誌特約撰稿人。



項美麗與她的寵物長臂猿

這樣特立獨行的女人,為何會掩護地下黨員楊剛翻譯《論持久戰》?項美麗的好友邵洵美之女邵綃紅這樣寫道:“她是出於正義良知,一種國際主義的道義。淞滬會戰的炮火就在她身邊燃燒,南京大屠殺的事實在她友人間傳播,她看清日寇的喪心病狂,怎能不站在中國人民一邊?”

的確,項美麗很清楚楊剛的身份。作家、文學博士王璞研究認為,項美麗那篇題為《為了全人類》的文章裡,女主角“珠小姐”就是以楊剛為原型創造的,“在我上海寓所來來去去的所有租客中,我最喜歡珠小姐。她是一位共產黨人,是中國愛國分子。”即便如此,項美麗還是毫不猶豫地為楊剛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寫作場所,她甚至還參與了《論持久戰》英譯稿的出版和發行工作。

1938年11月,一本英文雜誌悄然出現在上海的外國僑民手中。雜誌上,赫然印著《論持久戰》的英譯稿Prolonged War,作者署名為Mao Tse Tung(毛澤東)。這本雜誌就是項美麗主編的Candid Comment(中文可譯為《公正評論》)。

確切地說,Candid Comment的主編應是項美麗與邵洵美兩人。



邵洵美

邵洵美,中國現代詩人,素有“文壇孟嘗君”之稱。他是當時上海有名的出版家,1933年創辦的上海時代圖書公司出版有《金屋》《論語》《時代畫報》《時代漫畫》等多種刊物。項美麗在上海結交的最早的中國朋友之一,就是海上才子邵洵美。她對邵洵美的第一印象極為深刻,“這張面孔是如此俊美”,“那張象牙白的面孔是近乎完美的橢圓形。不過當你看到了那雙眼睛,就會覺得那才是真的完美,顧盼之中,光彩照人。”與邵洵美的偶遇改變了項美麗只在中國短暫停留的計劃,她決定住下來,就連她的中國名字項美麗也是邵洵美所起。

從此,因為邵洵美,項美麗結識了林語堂、沈從文、張光宇、全增瑕、溫源寧、吳經熊等一大批中國學者、作家、畫家,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上海灘,也流傳起了項美麗和邵洵美這對異國男女的愛情傳奇。不過,在邵洵美的女兒邵綃紅看來,他們之間在文學上的來往與合作,比男女之情更深切一些。

Candid Comment這本英文雜誌就是兩人合編的,它還有一箇中文版“雙胞胎姊妹”,即邵洵美所編的抗日宣傳雜誌《自由譚》。為了安全起見,兩份雜誌的編輯人和發行人都由項美麗出面擔任。關於Candid Comment的稿源,項美麗在《我與中國》一書中介紹:“一部分是在上海的外國人中組稿得來,一部分則從《自由譚》裡挑來。凡邵洵美認為英文版中的好文章,便由他譯成中文編進《自由譚》,而《自由譚》裡的好文章也大部分由他譯成英文收入《公正評論》。需要插圖便找他的藝術家朋友。”



《自由譚》創刊號



Candid Comment創刊號



楊剛翻譯的《論持久戰》,發表在英文雜誌Candid Comment上

楊剛秘密翻譯的《論持久戰》,就連載在1938年11月1日第3期至1939年2月9日第6期的Candid Comment上,文章譯者署名為Shih Ming,即“佚名”。正文前還有一段編者按:“近十年來在中國出版的書中,沒有別的書比這本書更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了……它不僅僅預示著戰爭在威脅著我們,而且這個預言乃至種種情節都驚人地得到了證實。中國每個有識之士都熟悉這本書,但還是在這個連載中它才首次以英文出現……”

秘密發行的單行本

1939年1月20日,毛澤東在延安為《論持久戰》英譯稿單行本專門寫了一篇序言,題為《抗戰與外援的關係》。毛澤東在序言中寫道:“上海的朋友在將我的《論持久戰》翻成英文字,我聽了當然是高興的,因為偉大的中國抗戰,不但是中國的事,東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希望此書能在英語各國間喚起若干的同情,為了中國利益,也為了世界利益。”

毛澤東序言中“上海的朋友”,其實就是楊剛、邵洵美、項美麗等。是的,英譯稿《論持久戰》在Candid Comment連載的同時,就計劃另以單行本小冊子的形式發行。由於邵洵美的時代圖書出版公司不能印刷英文,單行本的印刷事宜被邵洵美委託給王永祿一手承辦,後者是時代圖書出版公司的助手,亦是邵洵美的好友。500冊書印出後,一部分由楊剛透過中共地下黨組織渠道發行,另一部分由邵洵美與王永祿秘密發給在滬的外籍人士。

關於秘密發行的過程,有文章這樣描述:“每當清晨和深夜,邵洵美駕駛著豪華的轎車悄悄上路了,在上海西區虹橋路、霞飛路等外國人聚居的僻靜馬路上開來逛去,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有錢的公子哥兒閒得無聊的玩樂之舉,實際上,王永祿帶著書坐在後座上,緊張得手心裡全是汗。他們警惕地注視著周圍的動靜,等到四周不見人時,邵洵美就迅速把車停下,王永祿則拿上早就準備好的書敏捷地跳下車,飛奔到外國人的住宅或公寓門前,往每個信箱中都塞進一本書,又立即返身上車而去。”

實際上,秘密發行的情景,已經很難考證。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500冊英譯本雖然發行數量不多,但對當時在上海乃至國外的海外人士儘快瞭解中國抗戰形勢,以及中國共產黨正確的抗戰方針起到了關鍵作用。率先連載《論持久戰》英譯稿的Candid Comment和它的中文版《自由譚》雜誌,則因日本人的“重視”,不得不於1939年4月停刊。最終,《自由譚》僅出版了七期,英文版Candid Comment出版了八期。

而翻譯了《論持久戰》的楊剛,很快投入了新的戰鬥,從上海到香港,從桂林到浙贛前線,都留下了她忘我工作的身影。1944年,她以《大公報》駐美特派員身份赴美,向美國知識界宣傳中國抗戰的情況,還參加了中共留美黨員工作組的領導工作,而她唯一的、年僅10歲的女兒被送到了延安保育院。後來,女兒回憶起自己的母親,難掩心酸:“我們基本上沒有生活在一起,自我記事以來,我們見面的日子加起來也不超過兩年。她總是獨身一人在天地間的一頭忙碌著,而我在另一頭。”

新中國成立後,楊剛先後在外交部、國務院總理辦公室、中宣部國際宣傳處、《人民日報》工作。據早年與她共事過的胡繩和袁水拍介紹:“周總理很欣賞楊剛的學問才幹和爽直的性格,給予很大的信任……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楊剛作為總理的主任秘書,分管國際宣傳工作。在開城談判期間,她日以繼夜地協助總理處理這次冗長的談判的工作。”可惜,1957年,剛剛五十出頭的楊剛不幸逝世。胡繩和袁水拍說,楊剛逝世後很久,毛澤東還惋惜過她過早去世,說楊剛是他所器重的女幹部之一。

或許是因楊剛的早逝,或許是她一生做過的革命工作太多,抑或是因工作的秘密性質,很長一段時期,楊剛翻譯《論持久戰》一事並不為大眾所知。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楊剛文集》和傳記相繼出版,也不曾提到這段往事。直到邵洵美的女兒邵綃紅著文,這段傳奇的歷史才漸漸公之於眾。

1938年《自由譚》與Candid Comment創刊時,邵綃紅年僅6歲。那時,被朋友們親暱地稱為“密姬”的項美麗,還有她那隻毛茸茸的寵物“史密斯先生”,就深深地印在了邵綃紅心裡,但年幼的她對於父親和項美麗合辦的雜誌並不瞭解。1943年項美麗回到美國後,與邵家的聯絡幾乎中斷,爾後幾十年,天各一方,不通音訊。後來,隨著邵洵美的病逝,項美麗這個名字似乎已被歲月遺忘了。

直到1988年,一天,邵綃紅偶然讀到了一篇文章《項美麗的傳奇生活》,這才知道項美麗仍然是《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她欣喜地寫信到《紐約客》編輯部,項美麗與邵綃紅從此開始了鴻雁往返的“兩地書”。邵綃紅回憶,從1988年9月到1997年項美麗去世,項美麗寫給她的信近40封,還託友人將保管了半個多世紀的Candid Comment全部目錄影印後寄來,邵綃紅由此才瞭解了這份雜誌的內容。“在抗日的前提下,該刊物不偏不倚,有描述日軍鐵蹄下中國人民的生活,如‘戰時的蘇州’‘上海的磨難’等,也有抗日第一線的報導,其中有國民黨政府軍前線訊息,也有淞滬游擊隊方面的,也有八路軍的,如‘八路軍戰地學校’‘陝北公學’等。”

邵綃紅還驚喜地發現,雜誌分期連載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英譯稿。1995年,邵綃紅在美國見到了90歲高齡的項美麗,時隔半個多世紀,項美麗與邵綃紅談起了關於《論持久戰》的往事,說“洵美英文好”,常跟隱居她家的楊剛一起字斟句酌琢磨譯稿,她自己只是在語法上提點意見,譯後潤色潤色。她記得那時的楊剛身體弱,常犯胃病服藥。她還告訴邵綃紅,毛澤東為單行本寫的那篇序言是邵洵美翻譯的。

遺憾的是,毛澤東親筆所寫的中文序言原稿並沒有儲存下來。據邵綃紅回憶,那篇中文序言手稿被焚燬了,因為上海解放前,白色恐怖嚴重,邵洵美擔心有人來抄家,迫不得已而為。不過,《論持久戰》英譯本倒是儲存了下來。邵洵美料想,來抄家的人不一定識得英文,就冒險把那本小書塞進書架上英文書的夾縫裡。1949年,夏衍和周揚專程登門,取走了那本珍貴的英譯本。

2019年,《自由譚》和Candid Comment這兩本姊妹刊,在各方努力下,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公開影印出版,填補了抗戰文獻的一個重要空白。楊剛和她的朋友們在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所做的貢獻,增加了珍貴的見證物。

指引抗戰勝利的燈塔

最近播出的電視劇《叛逆者》中,有這麼一個情節引起了觀眾的熱議:主角林楠笙偷聽來自延安的廣播,因聽到《論持久戰》,大受鼓舞,最終決定棄暗投明,向我黨靠攏。實際上,據目前的資料顯示,1938年《論持久戰》誕生後,更多地還是透過報紙雜誌、小冊子等形式傳播。但毋庸置疑的是,《論持久戰》這部偉大著作,的確武裝了很多人的思想,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文藝理論家林默涵回憶在《解放》週刊讀到《論持久戰》的情景時說:“我看到的時間也就是1938年七八月的樣子,我是在武漢郊區的山上一口氣讀完的。越看心裡越亮堂,越看越高興。中國不會亡,但也不會速勝,我從心底裡撥出了這句話。”他坦承當時的心情,“奇怪得很,彷彿自己換了個人一樣,由茫然變得有信心了。”正是因為看了《論持久戰》,林默涵萌發了去延安的願望,並在延安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8年底至1939年初,《論持久戰》輾轉傳入東北地區,它的理論光芒迅速照亮了抗聯戰士們的心。跟隨楊靖宇直至最後的警衛員黃生髮回憶:“靖宇將軍善於學習。我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本《論持久戰》,油印本,經常閱讀。”王一知是周保中將軍的夫人,很多年後她還記得周保中組織大家學習《論持久戰》的樣子,“記得是1938年的一個夜晚,部隊剛剛宿營,保中便在篝火旁召集大家開會,只見他手裡拿著兩張舊報紙,激動地說:‘同志們,這是《新華日報》,上面登著毛主席的《論持久戰》,有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我們的鬥爭就更有辦法了!’”話音未落,全場立刻響起了歡呼聲。

不僅是黨內人士和民主人士將《論持久戰》視為指引抗戰勝利的燈塔,就連一些國民黨高官都肯定了《論持久戰》。曾任白崇禧秘書的程思遠回憶,白崇禧從周恩來那裡得到這篇著作的原文,看後深表贊同。當下,將此文的基本精神摘成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

1938年4月,國民黨高官衛立煌訪問了延安。陪他同行的趙榮聲後來在《衛立煌訪問延安》中寫道,自此以後,“衛立煌對於延安出版的書籍雜誌看得多些了,不只是看看標題,而且翻閱一部分文章。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叫我陪他細讀毛澤東的名著《論持久戰》。”這本書不但對於衛立煌的“速勝論”、“唯武器論”等有很好的療效,而且使得衛立煌“對於八路軍打獨立自主的游擊戰,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有所理解、有所同情。”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蔣經國也曾熟讀過《論持久戰》。中共地下黨員餘致浚曾打入國民黨機關,擔任蔣經國的“私人秘書”。他逝世後,侄女葛嫻在其遺稿中發現了一份材料,裡面提到,1940年初的一個傍晚,蔣經國邀請餘致浚等人去家裡喝咖啡,聊天時,“蔣經國突然把話鋒轉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了……我們自然是仔細聆聽,他對《論持久戰》佩服得五體投地……他還說,他已閱讀過七八遍了,有時間還要下功夫去鑽研。同時,他從書架上取出一本《論持久戰》的單行本,全書已翻閱得很舊了,書上紅藍鉛筆劃的道道、圈圈,密密麻麻,書邊周圍寫滿了中文和俄文。”

不怪蔣經國佩服得五體投地,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歷史幾乎完全應驗了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的預測。正如1944年斯諾所說的那樣:“無論人們對共產黨人可能抱有怎樣的態度,無論人們自身代表哪個階層,大多數中國人都承認,毛澤東對國內和國際力量做出了準確的分析,並且正確預見了未來政治形勢的基本走向。”

分類: 歷史
時間: 2021-07-26

相關文章

偉人毛澤東的一首送別詩,可謂千古絕唱,其中卻有蹊蹺

偉人毛澤東的一首送別詩,可謂千古絕唱,其中卻有蹊蹺
古今之事總繞不過蹊蹺二字,這和毛澤東的送別詩有什麼關係呢? 毛澤東寫給縱宇一郎的詩中究竟會有何蹊蹺? 在湘水邊有一個叫韶山沖的小村子,從那裡走出來這樣一位讓世界震驚的人物,他充滿豪情,他霸氣地&quo ...

風景這邊獨好—孫偉懸針篆毛澤東詞三首

風景這邊獨好—孫偉懸針篆毛澤東詞三首
風景這邊獨好-孫偉懸針篆毛澤東詞三首 清平樂·六盤山· 毛澤東 天高雲淡, 望斷南飛雁. 不到長城非好漢, 屈指行程二萬. 六盤山上高峰, 紅旗漫卷西風. 今日長纓在手, 何時縛住蒼龍? 清平樂·會昌 ...

開國大典結束後,毛澤東毫無睡意,說完這一段話後,湧出了淚花

開國大典結束後,毛澤東毫無睡意,說完這一段話後,湧出了淚花
1949年10月1日,無數五星紅旗在莊嚴的天安門廣場上迎風飄揚,它們宛若一朵朵革命的巨浪,把中國的革命推上新的局面. (開國大典的照片,五星紅旗飄揚) 下午三點鐘整,毛澤東在天安門上莊嚴地向世界宣告: ...

「東亞文化之都」長沙:千年湘楚源,英傑輩出地

「東亞文化之都」長沙:千年湘楚源,英傑輩出地
"東亞文化之都"是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會議聯合發起並得到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認可的文化城市品牌評選活動和國際文化城市品牌建立工程.自2013年啟動以來,"東亞文化之都&qu ...

毛澤東嗜茶,尤其愛喝隔夜濃茶,自用茶杯與客人用杯只有一處差別

毛澤東嗜茶,尤其愛喝隔夜濃茶,自用茶杯與客人用杯只有一處差別
喝茶,是毛澤東除吸菸之外的又一大嗜好,他常常把煙.茶當作自己的"神經緩衝劑",往往是一邊吸菸喝茶,一邊思考問題,許多重要思想和戰略決策是在煙霧繚繞喝杯釅茶時產生的. 無論是在戰爭年 ...

1956年,在毛澤東懷中痛哭的男人後來怎麼了?

1956年,在毛澤東懷中痛哭的男人後來怎麼了?
這是一張著名的照片,照片中一個男子在毛澤東懷中放聲大哭,毛澤東親切地撫慰他的情緒. 這個人是誰呢? 原來這個男子叫納·賽因朝克圖(原名賽春嘎),蒙古族正藍旗人. 賽因朝克圖在毛澤東懷中痛哭流涕 191 ...

蔣介石擅長搞暗殺,重慶談判時,為何嚴令特務不許對毛澤東下手?

蔣介石擅長搞暗殺,重慶談判時,為何嚴令特務不許對毛澤東下手?
抗日戰爭勝利後,飽受多年戰火的中華大地山河破碎.百廢待興,深受戰爭之苦的中國人民殷切渴望著和平. 這時候,蔣介石假意"順應民意",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參加和平談判.而這場"假 ...

郭沫若摘下手錶,給毛澤東戴上,毛澤東一戴就是三十年,這是為何

郭沫若摘下手錶,給毛澤東戴上,毛澤東一戴就是三十年,這是為何
1945年9月9日,毛澤東會見了郭沫若,這次會面稱得上是他們兩人的友誼開端.那個時候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他們之後會成為關係密切的詩友. 也是在這次會面裡,毛澤東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至今還在流傳著:&q ...

意不意外? 華為P50 Pro首測2: 網友要求再拍10組對比, 逼出它影像極限

意不意外? 華為P50 Pro首測2: 網友要求再拍10組對比, 逼出它影像極限
前幾天的<華為P50 Pro首測:5焦段9色彩18組對比,那些殺不死他的讓他更強大>反響熱烈,很多網友希望再另外多拍一些夜景.晚霞.藍天白雲.逆光焦外.高光比.暗光微距.遠距離建築等其它場 ...

蔣介石聽完毛主席的詩詞後,驚訝地問道:這真是他自己寫的?

蔣介石聽完毛主席的詩詞後,驚訝地問道:這真是他自己寫的?
1945年11月14日,一首毛主席於1936年所作的<沁園春·雪>首次在出現在大眾的視野當中,一時之間毛主席壯麗的詩才轟動了整個重慶文化界,甚至不少文人唱和"霧重慶"就 ...

二環內的北京站周邊遊玩指南

二環內的北京站周邊遊玩指南
北京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火車站,北京站始建於清朝光緒二十三年,建成於清光緒二十九年,原址位於正陽門甕城東側,舊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歷史上北京站數次易名,直到1949年,北京和平解放.9月30日,北平 ...

中國近代四大國恥,為何全都與日本有關?

中國近代四大國恥,為何全都與日本有關?
01.四大國恥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6月,英國政府以林則徐的虎門銷煙等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略中國,拉開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序幕. 1842年8月29日,中國清政府全盤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 ...

建黨百年名人名家書畫雲展覽——劉樹人

建黨百年名人名家書畫雲展覽——劉樹人
一百年風雨兼程,一百年奮鬥不息.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展示當代書畫家新時代文化精神與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以筆墨丹青謳歌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本公眾號將陸續推出"建黨百年名人名家 ...

1950年,毛主席得知曾要開除他的校長窮困潦倒,派人送去1200斤米

1950年,毛主席得知曾要開除他的校長窮困潦倒,派人送去1200斤米
1950年國慶前夕,在長沙妙高峰中學,有一個叫張乾的數學老師,正在辦公室裡備課,突然聽到敲門聲,張幹開門後,看到一位老熟人,他叫周世釗,以前也在妙高峰中學任教. 周世釗跟他的關係不一般,在妙高峰任教的 ...

被毛主席譽為“才子和作家”的李爾重,七次伴陪毛主席暢遊長江

被毛主席譽為“才子和作家”的李爾重,七次伴陪毛主席暢遊長江
文/劉天昌 王穎 李爾重作為一名兩入北大.留學東洋.著述千萬.兩次負傷.三次入獄而不改初心的中共高階幹部,從1945年在延安結識毛澤東,到1976年毛澤東去世,三十年間見過毛澤東無數次,而且深受毛澤東 ...

假如重回長征路,你能過幾關、走多遠?

假如重回長征路,你能過幾關、走多遠?
閱 讀 需 要 14 min 1934年秋,地處蘇區中心地區的江西瑞金,飛機的轟鳴聲出現得日益頻繁,鹽這樣的生活物資更加稀缺,人們愈發直觀地感受到--戰火越來越近了. 當秋風吹到五嶺,在蒼茫的暮色中, ...

建黨百年名人名家書畫雲展覽——劉俊京
一百年風雨兼程,一百年奮鬥不息. 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展示當代書畫家新時代文化精神與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以筆墨丹青謳歌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本公眾號將陸續推出"建黨百年名人名家 ...

“放羊娃”阿寶:真實身份被揭穿,“草根歌王”的神話也就破滅了

“放羊娃”阿寶:真實身份被揭穿,“草根歌王”的神話也就破滅了
央視綜藝<星光大道>作為經典的百姓舞臺,發掘了眾多家喻戶曉的民間藝人和草根歌手. 大衣哥朱之文.草帽姐徐桂花.鳳凰傳奇.玖月奇蹟.李玉剛等,眾多耳熟能詳的名字,都從<星光大道> ...

孫悅:憑《祝你平安》爆紅,情史卻荒唐離譜,如今過得怎樣了?

孫悅:憑《祝你平安》爆紅,情史卻荒唐離譜,如今過得怎樣了?
當年一首<祝你平安>讓孫悅火遍了大江南北,讓年僅二十二歲的她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歌手. 從部隊話務員到紅極一時的當紅歌手,孫悅的青蔥歲月可以說比普通人要絢麗多彩很多倍. 只是明星光環是一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