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有“士農工商”四個階級,“士”指的是做官的,在社會上地位最高,“商“”指的是商人,在社會上地位最低。原因正如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所說:“商人重利輕別離”,商人重視利益而輕視情誼,再加上古代又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思維觀念,所以在古代只知道賺錢的商人是最被看不起的。
不過如今看來這是非常可笑和落後的觀念,其實在古代就有人為商人謀不平,早在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裡專門開設了《史記·貨殖列傳》,為商人立傳著說,司馬遷此舉跟他的經歷有關。司馬遷因為“李陵案”被打入大牢以後,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執行死刑,被砍頭;第二種是接受宮刑,留下性命;第三種是捐獻50萬錢,花錢贖罪。司馬遷正是因為拿不出50萬錢,所以接受了宮刑,由此司馬遷領悟到,如果我有錢不就可以免去宮刑了嗎?所以說合理合法的多掙錢沒有什麼不好。
但是持司馬遷這種“超前思想”的人在古代少之又少,社會上仍然非常不認可商人。可是我們說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社會的認可,所以很多經商成功的商人,為了提高社會地位,得到社會承認,不僅要追求利,還要追求名與權,於是他們打破安穩,冒著風險,走上了棄商從政的道路。
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說孔子的弟子子貢、武則天的父親,後來投資了唐高祖李淵太原起義的武士彠(yuē)、紅頂商人胡雪巖等等。
而這其中最成功的例子當屬呂不韋,他做商人時做到了富可敵國,從政後在秦莊襄王時期做了三年丞相,在秦王嬴政時期做了九年丞相,權傾朝野,名噪一時。
但是正所謂反者道之動,已經位極人臣,權力達到個人巔峰的呂不韋,在收到了秦王嬴政一封短短30個字的信後,喝下毒酒,飲鴆自殺。
那麼嬴政在信裡寫了什麼,讓呂不韋讀後選擇自殺?嬴政真的想殺呂不韋嗎?
我們想想看,如果呂不韋安心做一個商人,可以過上衣食無憂、波瀾不驚的人生。但是他選擇從政,才有了後來的大起大落,併為此喪命。想到自己的選擇,呂不韋會為此後悔嗎?呂不韋的故事又能夠說明什麼?給當代人哪些啟示?
下面我們就一起走近這位棄商從政的代表人物呂不韋。
對於呂不韋而言,可以說他是用他的商業天賦,用他的商業頭腦來玩政治的,“奇貨可居”這個成語,就是他的發明。
那麼,誰是呂不韋眼中的奇貨?秦國的落魄公子異人。
異人是秦昭襄王的孫子、安國君的兒子,實際上安國君有20多個兒子,異人的排行大致在中間左右,而且他是庶出,生母也不招安國君喜愛,因此當秦國跟趙國打完仗,和談的時候,需要派人到趙國做人質,就選中了這個可憐兮兮的、沒人待見的異人。
異人來到趙國以後,遇到了呂不韋,呂不韋獨具慧眼,認為異人是個潛力股,想投資他、包裝他。
於是呂不韋回到家問父親:“種田能有多少利潤?”
父親回答:“十倍。”
呂不韋又問:“珠寶生意呢?”
父親回答:“百倍。”
呂不韋再問:“扶植一個國王呢?”
父親說:“利益無法估算。”
如此鉅額的利潤,當然值得幹一票。
我們說異人是安國君的兒子,當時安國君已經被立為了太子,並且把他最喜愛的妃子立為正夫人,也就是華陽夫人。
華陽夫人是安國君最寵愛的人,但是她沒有給安國君生下兒子,那麼等於安國君就沒有嫡長子。
但是安國君還有很多其他的妃子,她們給安國君生了20多個兒子,也就是說,在沒有嫡長子的情況下,安國君的任何一個兒子,包括在趙國做人質的異人在內,都有可能立為太子。
而能夠左右安國君立儲的,是他的枕邊人,他最寵愛的華陽夫人。
呂不韋看中的正是這一點,在他的運作下,既然華陽夫人最受寵愛,沒有兒子,而異人是沒有靠山,那就讓異人做她的兒子吧,為了討華陽夫人喜歡,呂不韋還特意讓異人穿著楚國的服飾,也就是華陽的故鄉楚國的服飾去見她,華陽非常感動地說:“兒啊,你以後就叫楚吧!”
所以異人此後就改名為子楚了。
然後在華陽夫人的勸說下,成功讓安國君立子楚作為太子。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國君繼位,也就是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短暫地執政一年(也有說三天的)便去世了,他的兒子子楚順利接班,也就是秦莊襄王。
又過了三年,秦莊襄王也去世了,繼位的是他與王后趙姬生的兒子。
趙姬本來是呂不韋的小妾,被當時還在趙國做人質的異人,也就是後來的子楚看中要去做了妃子,後來異人做了秦王,趙姬成為王后。異人與趙姬生的兒子,就是後來統一六國、建立了大一統國家的嬴政。
嬴政繼位時剛13歲,秦國大權落到呂不韋手裡。
當時的呂不韋既是秦國的丞相,又被秦王嬴政稱為“仲父”,呂不韋權傾朝野,名噪一時。
他還效仿戰國四公子的做法,養了3000名門客,讓這些人為他編寫了一部《呂氏春秋》。
據說《呂氏春秋》完成後,呂不韋把書稿掛在咸陽城的城門上,說只要有人能改動書裡的一個字,就賞他一千金。
為中國文化貢獻了一部《呂氏春秋》,以及“奇貨可居”和“一字千金”兩個成語的呂不韋,又是秦國的丞相,在名與權上,此時達到了他的人生巔峰。
但正所謂物極必反,反者道之動,很快呂不韋又從風光無限迅速墜入萬丈深淵。
公元前253年,呂不韋在自己的食邑河南洛陽,接到秦王嬴政的一封短短30個字的信後,便選擇飲鴆自殺,鴆就是毒酒。這位以經商起家,以政治投機為手段,輔佐了秦國兩代國君,走上丞相之位的呂不韋,為什麼要自殺?
導致呂不韋自殺的導火索,是嫪(lào)毐(aǐ)之亂。
嫪毐是誰?
我們說呂不韋有一個小妾趙姬,被呂不韋轉手送給了異人。後來異人做了秦王,也就是秦莊襄王,趙姬做了王后,也就是莊襄王后。
秦莊襄王做了三年皇帝就去世了,13歲的兒子嬴政繼位,而此時也只有30多歲的趙姬成了孤家寡人一個,做上了太后。
我們說趙姬本來就是呂不韋的小妾,耐不住寂寞的趙姬與呂不韋舊情復燃,呂不韋經常出入於太后的寢宮。時間一長,呂不韋感覺這樣子不行,一個是太后,一個是丞相,傳出去影響不好,特別是如果讓嬴政知道了,那自己以後還有活路嗎?呂不韋就想撂挑子不幹了,但是又不能惹怒太后,呂不韋就經過全國選拔,選出了一個身體強壯的男子,把他送給太后,自己也能從中跳出來了。
被呂不韋選中,送到太后趙姬身邊的這個人就是嫪毐。
如果呂不韋知道嫪毐以後都做了什麼事,他一定會後悔自己的這個決定。
首先,嫪毐非常受太后趙姬喜愛,他與太后私通,生下兩個兒子。《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太后和嫪毐有個約定,假如秦王死了,由嫪毐和趙姬生的兒子來繼承王位。
其次,在太后的支援下,嫪毐專擅朝政,為非作歹,他甚至學著呂不韋養起了門客,呂不韋養了3000門客,他跟著學,也養了1000多門客,總之是野心越來越大。
秦始皇九年的四月,嬴政滿22歲,要在雍地(今陝西鳳翔)祈年宮舉行加冠禮。
按照秦國法律規定,秦國國君滿22歲,到祈年宮舉行加冠禮,佩戴長劍以後,就可以執政了,他可以從太后手裡把權力收回來。
這時候,那邊嫪毐知道秦王嬴政一旦接管權力,他是第一個要被除掉的人,所以嫪毐就鋌而走險,借用、盜用太后趙姬和秦王的命令,調動軍隊發動叛亂。
嫪毐發動叛亂,嬴政就迅速調兵,雙方在咸陽城裡頭打了一仗,死了幾百人,最後鎮壓了叛亂,嫪毐被活捉了。
嫪毐被活捉後一審訊,嫪毐很快就全都招供了,還牽連出來一個人,就是呂不韋。
畢竟嫪毐是呂不韋到處找,找來獻給太后的,嫪毐進宮,正是呂不韋運作的結果。
於是在秦王嬴政十年,嬴政免去呂不韋相國職位,讓呂不韋回到河南洛陽食邑。呂不韋就是河南人,在河南經商起家的,嬴政打發他回河南洛陽了。
按說呂不韋回到洛陽了,嫪毐的案子也算結案了,這不就完事了嗎,呂不韋為什麼會自殺呢?
讓我們接著往下看,嫪毐的案子結束以後,據史書記載,呂不韋被罷免丞相職位,回到洛陽去了。
呂不韋回到洛陽以後,六國的使者絡繹不絕地來到呂不韋的食邑,請文信侯呂不韋出山,不要隱居此地,畢竟男兒不展平生志,空負天生八尺軀嘛,紛紛請他到六國去做官。
“歲餘,諸侯賓客使者,相望於道,請文信侯”《史記·呂不韋列傳》
其實這件事在當時是個很普遍的現象,秦國的丞相卸任之後,經常被六國聘過去做高官。所以呂不韋下臺以後,六國的使者也來請他,這是很正常的事。
但是這件事引起了一個人的擔心,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嬴政。
嬴政擔心什麼呢?在史書中記載,嬴政“恐其為變”。嬴政害怕、擔心呂不韋會暴亂。
因為呂不韋在秦國做了12年丞相,既有才能又有聲望。所以嬴政擔心,擔心他會叛亂,那麼嬴政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措辭很嚴厲。
秦王恐其為變,乃賜文信侯書曰:“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萬戶。君何親於秦?號稱仲父。其與家屬徙處蜀!”呂不韋自度稍侵,恐誅,乃飲酖而死。見《史記卷·八十五》
嬴政氣勢洶洶地說:你呂不韋有什麼樣的功勞,我們秦國封給你河南,還要把10萬人作為你的食邑;你和我們秦,有什麼樣的血緣關係,我竟然管你叫仲父。從今天開始,你和你的全家,都遷到蜀地去。
由於呂不韋在河南根基比較深,嬴政擔心他會叛亂,把他流放到偏遠陌生的蜀地去。
呂不韋看到這封信以後,飲鴆自殺。選擇喝毒酒自殺了。
可是問題是,本來呂不韋看到的是一個遷徙令,這個信不是賜死的,為什麼他竟然自殺呢?
《史記·呂不韋列傳》記載,是呂不韋心裡感到恐懼,他害怕秦王一步一步的緊逼,先免相,再遷徙,最後再賜死。與其讓你賜死我,那多沒有面子,不如我果斷選擇飲鴆自殺。
那麼呂不韋為什麼感到恐懼呢?正所謂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身正不怕影子斜,鄙人學識淺陋,粗略總結呂不韋心中的恐懼,或者說他的心虛,源自以下這幾點原因。
第一,與太后私通
雖然太后趙姬曾經是呂不韋的小妾,但是秦王嬴政繼位後,呂不韋還跑到宮裡跟太后趙姬私通一段時間,如果嬴政知道了,肯定不會饒過他。
第二,讓嫪毐進宮
呂不韋把體格健壯的男子嫪毐送進宮中,送給太后,還跟太后生了兩個孩子。
而且後來嫪毐專擅朝政,發動叛亂。
這些都是呂不韋的鍋,是他全國海選,把嫪毐選進宮中的。
第三,呂不韋權力過大
呂不韋在秦昭襄王時期,當了三年丞相,在嬴政時期,當了九年丞相,權傾朝野,權力太大。
而且他還曾經領兵打仗,多次取得戰功,幫助秦國拿下很多城池。功勞太大。
而且呂不韋手底下有3000名門客,呂不韋說這些都是為秦國選來的人才,以後要效忠秦國的,但是嬴政對這些人不放心,後來呂不韋死後,嬴政把他的3000門客或者驅逐出境,或者發配流放,沒一個有好一場,就說明嬴政把呂不韋的門客,看作是自己政治上的敵對勢力。
所以說呂不韋的所作所為,他所擁有的權勢威望,是很難讓秦王嬴政容忍的,最後難免落得一個賜死的下場。我們說呂不韋是很在乎自己的名聲的,他棄商從政,就是為了獲得好名聲,讓人編寫《呂氏春秋》,也是如此,如果最後落得一個被秦王賜死的下場,是他難以接受的,所以不如自己提前下手,飲鴆酒自殺。同時也是用此舉告訴世界,我不是一個只重視金錢、利益的商人,我也是有理想、有追求的,為了自己的名節,我甚至可以選擇自殺。
總結:如果呂不韋就做一個的商人,他可以富甲天下,那可以說他將會衣食無憂,善始善終,過上安穩舒服的日子。
可是他投資政治,那就要做好一切準備,有可能獲得夢寐以求的名聲與權力,也有可能一下跌落谷底。
所以人的一輩子就是不斷地選擇,能不能在你到達頂峰的時候,勇敢地選擇急流勇退,避開可能的危險,這也是一門學問。
呂不韋為了保住名聲,在嬴政有可能賜死他之前,選擇了自殺。
其實如果他可以,在更早一點,就放權,急流勇退,也許他就可以趨利避禍了。
我們說嬴政13歲繼位,那時候年齡太小,由呂不韋主持朝政。可是嬴政22歲舉行加冠禮後,要親自執政了,那麼在古代君權才是最大的權力,呂不韋手握那麼大的權力,已經對嬴政構成了威脅了。
如果這時候呂不韋能夠放權,解散自己的門客,解散自己的集團,甚至已經功成名就了,不如索性選擇歸隱,也許就可以趨利避禍了。
但是呂不韋終究還是不忍放棄這一步步獲得的,來之不易的權力,錯過了保命的最佳時機。
所以《菜根譚》中說:“鴻未至先援弓,兔已亡再呼矢,總非當機作用;風息時休起浪,岸到處便離船,才是了手工夫。”
意思是說大雁還沒有來就拉開了弓,兔子已經跑了再抽箭,這都是沒有把握好時機;風息的時候,大海就不要再起波浪,到了岸邊就該離開船,這樣才是有脫凡超俗的功夫。
所以我們要把握好時機,在正確的時間,作出正確的人生選擇。但是古往今來,能夠做到的人恐怕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