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老腔和長城一樣,都需要我們薪火相傳、生生不息。那麼,當世界文化遺產長城,遇上非物質文化遺產華陰老腔,會產生怎樣的碰撞?
華陰老腔第十代傳承人張喜民孫子 張猛:我叫張猛,今年26歲,從小在長城腳下長大,是華陰老腔第11代傳承人張喜民的孫子。
老腔來源於老腔皮影戲,五個演員藏在皮影后面,一人演唱眾人幫腔,每人還要演奏樂器,都有“十八般武藝”。
慢慢地,老腔表演脫離了皮影,獨立走到了臺前,慷慨激昂的老腔,越老越有感染力。
從我記事起,就常在後臺看爺爺他們表演華陰老腔皮影戲,打小爺爺就讓我學習伴奏老腔的月琴。
到了高中,同學們都唱流行歌曲,我唱老腔,同學就笑我土,為這跟人打了一架,無形中讓我有點牴觸老腔,爺爺讓我學唱老腔,我就隨意敷衍。
直到我上了大學,離家有一千多公里,一想家就想起老腔,我才發覺老腔是好東西,已經融入了我的血脈,我要重新拾起老腔,傳承老腔。我趕緊讓爺爺寄來一把月琴,擠出業餘時間,向爺爺他們學習老腔,一直堅持到現在。我覺得,老腔越唱越有味。
現在,我除了學習傳統老腔,也試著加入新詞,把它和流行音樂結合。我把華陰老腔皮影戲影片釋出到網上,得到了很多網友支援,這讓我更有信心和決心把老腔傳承下去。華陰老腔伴著長城,一唱就是2000多年,一直唱到了今天。我覺得,時代進步了,老腔也需要創新和發展,才會青春不老。我希望自己能作為傳承人,把華陰老腔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長城腳下的護鳥人
戰國魏長城的韓城段,很長一段依黃河而建,站在長城腳下,俯視黃河河灘,每到候鳥遷徙的季節,南來北往的鳥兒匯聚在長城兩邊的河灘和溼地。隨著環境治理日見成效,這裡還成了全國最大的灰鶴棲息地。有一位韓城的愛鳥人,十四年間用鏡頭記錄了鳥兒越來越多,環境越來越美的過程。
陝西韓城市愛鳥協會志願者 孫利勃:我是韓城的愛鳥人孫利勃,我在韓城拍鳥有14年了。
我最開始拍鳥,是因為2007年,我在小區裡偶然撿到了一隻幼鳥,覺得挺漂亮,就帶回家養。
一查資料,才知道它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紅隼,我在家裡養了它幾個月,它在我家房間裡學會了飛行。每天回家它就飛到我手上,可親了,就像孩子似的。
後來,我帶著紅隼到戶外,它慢慢地學會了捕食。我知道,我們分別的時候快要到了。
我下決心徹底放飛了這隻紅隼,它迴歸到了大自然的懷抱,我們也見得越來越少。於是,我專門買了相機,用鏡頭去尋找紅隼的蹤跡。
14年來,越來越多的鳥類進入了我的鏡頭,從最開始的126種到現在的189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大鴇,從我最開始發現的18只增加到了現在的135只。
我也從單純的拍鳥愛好者,變成了一個守護鳥類的志願者,我們韓城愛鳥協會先後救治了100多隻受傷的鳥。
專家根據我們拍攝的圖片進行統計,證明韓城已經成為全國最大的灰鶴棲息地。
最近,我甚至拍到了,第一次在陝西現身的珍稀物種彩䴉。
這幾年,長城腳下、黃河岸邊的韓城,天更藍,水更清,逐漸變成了鳥類的天堂。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希望有更多人成為護鳥使者,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美好。
(總檯央視記者 李晶晶 于飛 曹德琳 王小龍 餘樵 孫禕龍 楊翔凱 鄭家豪)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