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雲南日報
水是麗江古城的靈魂,著名作家阿來所寫的《一滴水經過麗江》入選人教版語文教材。阿來準確把握麗江核心,以一滴水的形象,縱貫古今麗江,看遍麗江山水,品味麗江風情,讓人忍不住跟隨一滴水的腳步遍覽麗江之美。
從大研古城尋水源溯流而上,人間仙境似的園林,就在不遠處。泉水從象山腳下的古樹下湧出,匯成一汪潭水,晶瑩清澈。水底游魚穿梭在水草間,玉龍雪山倒映在水潭中,潭畔花草樹木繁茂,樓臺亭閣點綴其間,這些景觀組成了麗江的經典風光明信片。
黑龍潭水從鎖翠橋躍下稱為玉泉河,玉河分水,成就高原姑蘇。元二十二年(1285年),阿良阿胡繼任麗江宣撫司職,將麗江宣撫司治所從長江第一灣石鼓遷移到麗江壩子大研地,並開挖東西兩河分流玉河水,整個大研地以東、中、西三條河劃分,將城池分成四大塊。如果將西河劃分為一級支流,到了府邸分水,就是二級支流,到了“刮當閣”分水,就是三級支流,再分水,那就是四級支流,河水不斷的分流,形成了水網密佈的狀況。
當地納西族、外來做生意居住下來的商戶,不斷沿著水渠起房蓋屋,整個城市規劃按照“以水網溝通為城建藍圖,以水系佈局為紅線”,一級、二級水系兩邊為主街道,三級、四級等水系為小巷民居。水隨渠走,路隨渠修,曲徑通幽,不求平直;房依路建,隨形就勢,層迭起伏,錯落有致,疏密有間,不拘一格。最終形成了“家家門前流活水,戶戶垂柳拂屋簷,粉團紅花引蝶來,雪山倒影映渠面”的神奇高原水城風貌。再加上與四季奔騰不息的玉河,白雪皚皚的玉龍雪山融為一體,描繪出一幅“雪山、古道、小橋流水、納西人家”的恬靜居住環境和情調。人在街上走,常與流水相伴;人在睡夢中,靜聽水聲清韻。
上千年來,納西族東巴文化記錄了先民生產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其中包括了納西族先民在千年的遊牧、採集、狩獵和農耕生產活動中,對水的認識、瞭解和運用的全過程,由不認識水進而恐懼水,到逐漸認識水進而崇拜水,最後發展到愛水親水近水護水。這同當地大力提倡的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生態文明建設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可持續發展思想一脈相承,凸顯了納西族先民超前的智慧。
在長期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納西族創造了許多令人稱道的水利專案,至今仍然在造福大家,如遍佈古城的“三眼井”。所謂“三眼井”,即建井時順溪流方向,自上而下按不同用途將井水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第一潭為泉水的源頭,清冽潔淨,為飲用之水;第二潭為洗菜、洗涮炊具之用;第三潭專為漂洗衣服之用。最後,水由第三潭排入排水溝中,用來作為農田灌溉用水。三潭相串,各司其職,既保證了飲用衛生,又節約了水資源。古城中比較著名的“三眼井”有六口,分別是光碧巷“三眼井”、白馬龍潭“三眼井”、密士巷的溢璨泉、文明巷的甘澤泉、七一街的石榴井和上八河井。為了延續麗江納西先民護水、用水的民俗,在麗江古城管理局的倡導下,古城四方街仍舊保留用河水“洗街”的傳統,充分體現了納西民族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傳統生態觀念。
麗江以山水見長,玉龍雪山、黑龍潭、老君山、金沙江,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上天給予麗江特別的恩賜,造就了麗江眾多的高品質景觀資源,也讓這裡孕育了豐富的生物物種資源,成為生物多樣性的富集地。據統計,麗江地區記錄有種子植物7954種,中國特有種子植物受威脅等級物種共116種,分佈有83科324屬2026種野生花卉和觀賞植物,用材樹種200餘種、藥用植物2000餘種、飼用植物400餘種,以及大量的油料植物、香料植物、野生蔬菜等。此外,麗江市共記錄獸類112種,鳥類446種,魚類70餘種。一直以來,麗江市高度重視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成立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委員會,不斷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體制機制,編制實施了《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3-2030年)麗江市實施方案》,以及重要生態功能區保護、建立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林業、水土保持等專項保護規劃。
本文來自【雲南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