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破煩、勤消拙,這是古人留下的智慧,也是我們修身養性所應恪守的法則。白居易曾經在詩中寫道:“候病須通脈,防流要塞津。救煩無若靜,補拙莫如勤。”這首詩告訴我們,要想消除煩惱,就要保持安靜;要想變得聰明,就要勤學苦練。
先說靜。《禮記·大學》有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充分彰顯了靜的魅力。有這麼一個故事:父親丟了一塊表,抱怨著四處尋找,可怎麼也找不到,自然煩悶無比;等他出去後,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父親很好奇,兒子則回答:我就安靜地坐著,聽到滴答滴答的聲音,表就找到了。事實證明,一事當前,一味抱怨無濟於事,煩躁驚慌也於事無補,唯有穩住陣腳,靜下心來、凝神細思,方能尋覓解決之道。
靜為躁君。急躁是每個人都會表現出來的一種心態和狀態,如果不加剋制,就可能做出不理智、不明智的事,甚至亂上加亂、煩上加煩。而克服急躁的辦法,只能選擇靜心靜氣。堅守內心的寧靜,保持清醒的頭腦,才能於錯亂中找到辦法,在煩惱中尋得慰藉,進而破煩而出、克躁而定。
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寫道:“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篇文章多次提到“靜”字,可見,下好靜功夫,可以助治學、可以利修養、可以克煩惱。
現實生活中,我們處在一個並不安靜的社會。特別是資訊爆炸的時代,演算法盛行的當下,很多人不停地受到一些資訊的干擾,有些所謂的專家,讓人難分真假,令人迷惑困擾。這個時候,最需要我們保持定力、心有靜氣。就比如在被手機控制,被一些自媒體、短影片打擾的時候,正是我們定力不夠、心緒不安的時候。須知,浮躁的社會,心靜者勝出。內心安靜下來,多想一些人間正道,多反思一下什麼是常識,多琢磨琢磨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多思考一下拼搏的價值和奮鬥的方向,篤定心中的夢想,就能摒棄煩惱、笑對人生、慨然前行。
一副對聯寫道: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不管是難事、煩事,還是急事、苦事,只要心不亂、有靜氣,便會克慾望、生智慧,舒胸襟、破困局。蘇軾《書舟中作字》記載,一次乘船到曲江,突遇灘險舟危,舟中士子多面無血色,唯獨他“作字不少衰”。如此沉心靜氣,“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還有什麼激流不能闖過,什麼考驗不能經受。當然,靜心靜氣也不是隨便得來的,需要我們多讀好書,多經風雨,多擔大任,嚴格自律。如此,才能探得寧靜之道,涵養一片靜氣,克服各種侵擾。
再說勤。韓愈在《進學解》中寫道:“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自古以來,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勤則不怠,勤則不廢,勤則不窮,勤則必成。否則,哪怕再聰明、再能幹,只要勤奮不夠,被“惰”字所拖累,則一生必懈,必敗無疑。
人不是天生就能創造偉業的。齊白石能成為著名畫家,在於他“不教一日閒過”,甚至給自己定下每天作畫5幅的規矩;魯迅能成為偉大作家,在於他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在了工作上。事實證明,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只要能勤善勤,“像牛一樣耕耘,像牛一樣奮發”,即可補拙、補缺、補陋,補一切先天之不足,創造令人驚歎的奇蹟和業績。
一靜天下無煩事,一勤天下無難事。擁有“靜”“勤”兩件法寶,人生自然能少煩惱、多成功。
來源:檢察日報 作者: 桑林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