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濤(1630一1724)清初四僧之一。法名原濟,一作元濟、道濟。本姓朱,名若極。字石濤,又號苦瓜和尚、大滌子、清湘陳人等,漢族,廣西全州人,晚年定居揚州。明靖江王之後,出家為僧。半世雲遊,飽覽名山大川,是以所畫山水,筆法恣肆,離奇蒼古而又能細秀妥帖,為清初山水畫大家,畫花卉也別有生趣。著有《畫語錄》。
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陶淵明詩意圖冊》共12開,紙本,設色,每開縱27釐米,橫21.3釐米。現藏故宮博物院。由於這本圖冊沒有年款,但從繪畫風格及創作思想上推測,這部作品應該是石濤中晚年北上南歸後所作。在這幅圖冊的創作上,石濤選材於陶淵明的詩歌,將其中最為經典並耳熟能詳的詩句,以形象化的表現方式用水墨記錄了下來。在欣賞這幅圖冊時,既能直觀的欣賞石濤作品中的田園風景,又能體會陶淵明詩歌中的藝術意蘊,同時還能領略石濤與陶淵明之間跨越千年的藝術對話,在觀看石濤繪畫作品的同時體會陶淵明創作中的詩情畫意。
悠然見南山。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在《陶淵明詩意圖》中,石濤分別以《飲酒》(5首)、《歸田園居》(2首)以及《和郭主簿》、《責子》、《乞食》、《擬古》中的詩句為主題作圖。
其中《飲酒》篇中選取了其五“悠然見南山”,其八“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其九“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其十三“一士長獨醉,一夫終年醒。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其二十“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歸田園居》選取了其一“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其三“帶月荷鋤歸”。《和郭主簿》選取其一“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責子》選取“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乞食》“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擬古》選取其五“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帶月荷鋤歸。
在《陶淵明詩意圖》的創作上,石濤和他以往常用的取景構圖的方式表現石壁險峰以及奇巒怪石等自然景觀的創作方法有所不同。在畫冊中充滿了田園趣味,構圖多為叢林、茅舍、小山、孤松、岸柳、平溪、水村人家等。在筆觸上多用色、墨積染的方法來表現河流及遠山,用細膩的筆觸勾畫人物、柳枝、蘆草,用粗野的筆觸勾勒山石、樹木,剛柔並用,在細微處勾皴點染,用筆慎密嚴謹、定無虛下並且敢於突破前人常用的用色技法,諸如用赭色代皴擦山石,用石綠作點染等。這些看似平常的繪畫技巧,經過石濤的妙筆呈現出一組恬淡、悠然、寧靜的田園風格水墨畫作品,也即“國畫田園風”並具有雅淡與清逸的繪畫特點。
遙遙望白雲,懷古一何深。
平生不止酒,止酒情無喜。
在歷代以陶淵明詩句為主要表現物件的繪畫作品中,石濤的《陶淵明詩意圖》最能體現陶詩中的“隱逸”與“自娛”的思想。而在石濤的繪畫作品中,這兩種思想是相輔相成的,正如袁行霈先生形容的“雖然筆墨粗率, 但是妙趣橫生”。究其原因在於畫面能夠記錄的內容有限只能表現詩歌中最主要的內容。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以《陶淵明詩意圖》中“雖有五男兒, 總不好紙筆”這一幅為例,儘管作品以講陶淵明與孩子們的天倫之樂為主題,但在畫面中人物所佔的比例卻很小,人物的面部表情及其他細節通通被隱去,只留下人體的輪廓線條以及概括性的衣物線條。而與之相對應的是圍繞在人周圍的山石、樹木等自然景物被刻畫的細節生動,在畫面中所佔比例很大。石濤以這樣的繪畫語言來表述詩句所要表現的內容,應用整體“粗率”的表現手法烘托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氛圍,體現歸隱之後的陶淵明生活中的情趣。
東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問子為誰歟,田父有好懷。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來源:嘉利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