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寶劍,曾經是青銅時代的偉大象徵。據《管子》記載,當年在一座名為葛盧之山的山峰上,發現了最古老的銅礦,蚩尤用它煉成了刀劍和鎧甲,用來跟黃帝的軍隊作戰,而這就是中國寶劍的起源。
另一本《十洲記》卻堅持認為,最古老的寶劍不是本土出品,而是來自西方世界。當年周穆王征伐西戎,迫使對方求和,而求和的結果,是交出了自己的鎮國之寶“昆吾割玉刀”。據說這就是最早的寶劍。《列子·湯問》形容它長約一尺,由精銅鍛造而成,劍刃為紅色,削玉猶如切泥,無比鋒利。
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為劍的物理特性下定義。也就是說,從一開始,鋒利就成了劍的基本評判標準。在切割、穿刺和砍殺方面,青銅劍超越了以往所有的石質兵器。
但這個神秘的“昆吾”,據說並不屬於“西域”,而是一座越國銅礦的所在地。當年,越王勾踐下令工匠採集銅石,聘請鑄劍大師歐冶子,打造了純鈞、湛盧、魚腸等五把寶劍,開工的時候,雷神和雨神前來助陣,蛟龍捧著爐子,天帝負責送炭,連東皇太一都下凡來參觀鍛造現場,可以說是盛況空前。越王劍從此名震天下。
據《吳越春秋》記載,以寶劍為核心的冷兵器軍備競賽,已經到了狂熱的程度,隨著戰爭規模的日益擴大,各國諸侯都堅信,誰擁有寶劍,誰就擁有整個世界,於是以爭奪寶劍為目標的戰爭,也變得頻繁起來。寶劍既是戰爭的工具,也是戰爭的目的。這種兩重性,重新塑造了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地理。
歐冶子,這位傳說之中在鑄劍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所鑄的寶劍也流傳千古,世所罕見!
湛盧,磐郢,魚腸三大名劍,本為越王所有,它們都出自歐冶子之手,後來越王將其送給了吳王。傳說這三把寶劍以湛盧劍居首,鋒利無比,削鐵如泥,吸收天地日月之精華,象徵王者之氣,得之可以一統天下。
楚王本就好大喜功,一次偶然之機得到這傳說之中的帝王之劍,卻並沒有如傳說之中的那樣一統天下,反而落得個國破家亡的悲慘下場,被後人恥笑,可見,治理國家光憑藉一把劍是不可能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想必大家都有所耳聞了,這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兵法家孫武的軍事思想。當時吳王志向遠大,想要稱霸中原,但是有強大的楚國從中作梗,要想逐鹿中原,必須打敗楚國。
但是楚國雖然強大,卻也懂得團結,它和唐國,蔡國兩個小國家結成聯盟,共同捍衛自己的利益。並且在吳國的周邊,還有越國虎視眈眈,想要伺機圖謀中原。
所以吳國雖然是強國,也不可能同時出兵對付多個國家,這樣吳王的霸業不知何時才可以付諸實踐。而兵法家孫武的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時候就可以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上兵伐謀,這是孫武思想中戰勝別國的上上之策,這在吳楚之間的交鋒中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的計謀也從此展開。
湖北省江陵縣望山1號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
一天早上,楚王從夢中醒來,發現自己的佩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把寶劍。楚王把玩良久,發現這把寶劍比自己見過的任何一把都要好很多,楚王不明就裡,自己的宮殿守衛森嚴,這把寶劍從何而來?在朝堂之上,他將這件事對大臣訴說,只見一位大臣觀看良久,認定這把寶劍好像傳說中的“湛盧劍”。
恰好在這個時候,楚國來了一位鑄劍大師,人們都稱他為風胡大師。這位風胡大師有如神人,他看過的寶劍,都能準確地說出來歷,楚王聽說之後也頗為震驚,就將風胡大師請到自己的宮殿,鑑別自己得到的這把寶劍。
風胡大師看到寶劍,頓時露出吃驚的表情,原來這把劍名叫“湛盧”,與“磐郢”,“魚腸”一起號稱吳國的三大名劍,並且湛盧獨居首位。磐郢,魚腸已經失蹤,而天下只有湛盧獨尊了,得之可得天下!這把劍應該是感應到了帝王之氣,所以脫離了吳王,選擇了楚王。
楚王相信了風胡大師的言語,從此心高氣傲,輕視吳國,對自己的盟國唐、蔡兩國也不加重視,最後唐、蔡兩國投入到了吳國的懷抱。
這樣雙方的實力此消彼長,吳國大舉進攻楚國,將楚國打得一敗塗地,楚王也在侍衛的護送之下逃離了楚國,落得個國破家亡的悲慘下場。
其實這一切都是孫武為了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向楚王實施的離間計策,楚王被湛盧劍的光芒遮蔽了雙眼,導致最終的慘敗,被後人恥笑,引人深思。
然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卻讓寶劍神話再度遭受了一次重創。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武藝高強的俠客,居然因為劍身太短而沒有刺中秦王,反過來說,秦王卻因為劍身太長而拔不出來,失去了在第一時間擊退刺客的良機,要不是手下人提醒他把劍推到後背,從左肩的方位拔出來,他一定會成為荊軻的劍下之鬼。
在這場關於寶劍的軍備競賽中,長劍和短劍的缺陷,都已經徹底暴露。這個事件促使嬴政重新反思寶劍的價值。最後他決定冷落這種偉大的兵器,轉而借鑑斯基泰人和波斯人的戰術,把弓弩跟長兵器如戈、矛、戟的組合,當作戰術的核心。秦人還設計出標準化的箭鏃,大幅度提升了這傳統兵器的作戰效能。秦國計程車兵就這樣在自己射出羽箭的後面飛奔,用長矛、盾牌和盔甲,征服了東亞的廣闊土地。
弓箭和矛槍的發達,削弱了寶劍的尊嚴。它作為首席兵器的地位開始下降,到了漢代,它甚至退化成權力等級的識別符號。
一本叫做《賈子》的書宣稱,從前戴冠和佩劍的年齡,都有嚴格的限定,天子為二十歲,諸侯三十歲,大夫則必須在四十歲;普通老百姓無事不得帶劍,而奴隸則絕對禁止佩劍。
到了中古時代,寶劍進一步離開戰爭旋渦,被緊握在美女的手裡,成為歌舞伎的道具。盛唐年間,出了一位大舞蹈家叫公孫大娘,以跳《劍器》舞而著稱,在保留凌厲的殺氣的同時,也展示了女性身姿的婉轉柔美。性格矜持的詩人杜甫在觀看了她的女弟子表演之後,不禁神魂顛倒,忍不住寫下一堆詩句來加以讚美。這首詩,成了劍學向美學轉化的歷史標記。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年代,冷兵器競賽早就已經結束。劍的材質,從金屬變成了木頭,又從木頭變成了塑膠,跟摺扇、腰鼓和紅綢子一起,成為廣場大媽跳集體舞的道具,佔領了街道、綠地和社群的舞臺。就在這種“清明上河圖”式的景象裡,寶劍和劍學都已經死亡,逐漸退出人類的視野,成了模糊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