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采卷耳,不盈頃筐。
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這幾句詩歌想表達的意思大致是:綠油油的“卷耳草”,裝不滿我的小竹筐,想到我思念的人啊,哪還有心思採摘什麼草呢,乾脆把筐扔在大道上,一門心思,專心致志的思念吧。
那麼問題來了,卷耳草是什麼?其實就是今天常見的蒼耳。據說是陶弘景說的,因“傖人皆食”所以名“蒼”。所謂傖人,就是粗鄙之人,因窮困或遭遇災荒,他們會採蒼耳為食。可是那東西有毒,能吃嗎?反正我是沒聽說過有誰吃過。據李時珍稱,蒼耳可以吃,只是要經過繁瑣的處理方可食用。也可以入藥,具有祛風之效。
周天子聽了這首詩歌,心中的漣漪難以平復,鬱鬱不樂。對近臣說:“我的那些后妃們,為何沒有一個人去採卷耳草呢?”這是周天子在嫉妒了 ---民間的婦人一邊採摘卷耳草,一邊傳唱的詩歌,那裡頭分明有真心的牽掛和思念,而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的“寡人”,竟得不到這份真切的情感。那些通曉君心的臣子們急忙將這詩歌教給了后妃們,讓她們唱給周王聽。後來被收入《詩經》,被文人們推崇為歌頌后妃德行志向的作品。因為其中寄託了女子的相思情懷,故蒼耳也被稱為“常思菜”。據陸機稱,蒼耳的果實形狀如同婦人佩戴的“耳璫”(一種耳飾,可能類似於現在的耳墜吧),所以蒼耳的名字裡有一個耳字。它還有一個優雅的名字:耳璫草
---羽墨負暄·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