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對粿,有著超乎尋常的喜愛。無論酬神祭祖,還是婚喪嫁娶,或者在街頭小店裡,無處不見粿的身影。
不同的場合下,粿品會呈現不同的“姿態”,比如這種綠色的樸籽粿,常在清明時節蒸制,是老一輩古城人最難忘的家鄉滋味。
樸籽粿與潮州人那段下南洋的歷史有關。明清時期,隨著人口的增加,耕地不足,迫於生計,潮州人把目光投向了大海。
他們帶上一籠母親蒸的樸籽粿,坐著紅頭船,越過大海溝,漂洋過海到異國他鄉謀求生存。
勇闖大海
1863年,年僅13歲的潮州少年鄭智勇,跟著族中長輩,坐著紅頭船,到了泰國。
13歲的少年,什麼都沒有,只能從出賣力氣開始做起,憑藉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過人的膽識,他逐漸贏得大家的信任。
後來在同鄉的幫助下,加入了泰國華人商會,做起了木材、米行、印刷等生意,經過幾十年的打拼,最終成為泰國著名的華僑領袖。
那時,西方商船壟斷了東南亞的遠洋運輸業。為了打破壟斷 ,鄭智勇在泰國創辦了一家華人輪船公司。
不過只是辦公司還不夠,打響名聲才能讓華人在海洋上佔有一席之地,為此,他接下了一單極其危險的遠洋航行。
當時一位客戶想要緊急運送一批貨物北上,但那時正值太平洋上風暴頻發的季節,若此時出海,隨時會有船毀人亡的危險,因而沒有一家外國公司敢在這時接單。
但鄭智勇覺得,這是一次證明中國人實力與膽量的機會。於是,他帶著幾十名勇士,開啟了那段九死一生的航程。
不出所料,經過大海溝時,他們的貨船遭遇風暴襲擊,幸虧得到其他船隻的救援,才倖免於難。
儘管如此,鄭智勇的遠洋船隊依舊按時到達目的地,中國人創辦的輪船公司從此贏得了世界的讚譽。
打通新匯路
在外打拼的潮州人最牽掛的就是家鄉的親人,積累下一定財富後,他們便會委託回國的親友或者民間機構捎帶銀信。
銀信就是僑批,是一種把家書和匯款合二為一的憑證。那時候,留守家鄉的潮州人,全指著這一封封僑批過生活。
然而,寄送僑批的匯路,卻被一場戰爭打斷了。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東南亞各國相繼淪陷,不久後,中國沿海一萬八千多公里長的海岸線被日軍封鎖,幾百萬潮州人賴以生存的郵路,被迫中斷。
更要命的是,當時潮州又遭了旱災,莊稼顆粒無收,古城一時陷入困境。
那時候,在越南經營僑批業務的陳植芳,見到家鄉百姓生活沒有著落,心急如焚,便決心開闢出一條新的匯路。
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陳植芳走遍了雲南、廣西和廣東的邊境口岸,結果都無法實現通匯。
怎麼辦?家鄉的人民還在生命線上掙扎,不能就這樣放棄。最後,他跑到廣西東興,試探著匯了兩筆款。
終於,這一次有了回應,陳植芳收到了家鄉的回批。自此,一條為海外僑胞輸送僑批的秘密通道,“東興匯路”,終於被他開通了。
這條匯路,從廣西東興出發,進入廣東,到揭陽,再到潮州、汕頭、梅州,甚至遠到福建,全長1500多公里。
當年,每月至少有一千萬越南幣的外匯由此路匯進潮州,留守家鄉的僑眷由此解決了生計問題。不僅如此,當時東南亞地區支援中國抗日物資,也可以透過這條匯路秘密地運進潮州。
拳拳赤子心,殷殷桑梓情。跨越山海的僑批,飽含了遊子對家鄉親人的牽掛,輸送僑批的匯路,寄託了家庭的希望以及遊子對故土的深情。
守住大家共同的記憶
伴著潮聲長大的古城人,有著不斷探索未知的勇氣,而在外闖蕩得越久,對家和故土的眷戀之情愈甚。
廖奕銘的祖上也是下南洋的潮州商人,他年少時,也曾像先輩一樣,離開家鄉,外出闖蕩。
2009年,在外工作了近十年的廖奕銘回到了家鄉潮州。當他發現曾經居住的祖屋已經破敗不堪時,心中酸澀不已。
捨不得這座承載了童年回憶老宅就這樣凋零,他決定把祖屋重新翻修,改造成具有潮州特色的民宿。
在恢復老宅原有風貌的基礎上,他把潮州久負盛名的木雕、嵌瓷等工藝融入其中,這樣既可以保住老宅,又可以讓更多的人瞭解潮州文化。
因著這座被修復的老宅,近半個世紀沒回來的海外廖氏親屬,第一次回到家鄉潮州,回到了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有人在外拼搏,就要有人在家裡守灶,守住祖宗留下來的東西,守住大家共同的記憶,這在廖奕銘心中是最有意義的事情。
歷史上一代代下南洋的潮州商人,白手起家,在異鄉打拼出一番天地。如今,更多的海外遊子,選擇回到家鄉創業發展。這座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濱海古城,在時代的浪潮中,不斷前行……
今晚22:00,鎖定CCTV4,繼續走進廣東潮州。
第七季
播出內容:《潮州——潮起潮落處 風物冠天南》(下)
播出時間:2021年8月22日(週日)22:00
播出頻道:CCTV-4 中文國際頻道
編輯 | 王琳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