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印詞《人月圓·飲酒》,侯軍撰並書
田耘為侯悅斯繪製詩意畫《唐多令》
田耘為侯悅斯繪製詩意畫《題山野放懷圖》
田耘為侯悅斯繪製詩意畫《詠落梅》
侯軍一家
侯軍題木梳拓片
高卓之為李瑾所拓魚紋漢磚配畫《饞貓圖》
高文先生題李瑾所拓《軺車神樹圖》
一個名為“詩藝盈門”的展覽,以一家三人的三個主題展集納而成,以中華傳統文化為核心,在全國巡展了17場,科學家徐揚生院士形象地將這種現象比喻為一個“笛卡爾座標系”;人民日報海外版原總編輯丁振海認為這家人做到了人的最高願景“詩意的棲居”;中國書畫家協會主席王煒稱之為“中國人當代文化修養的一種典範”。
寫一手飄逸俊朗的行楷,詩歌、散文、報告文學、文藝評論樣樣拿得起,男主人侯軍曾經是資深報人;女主人李瑾財務出身,痴迷民間藝術;女兒侯悅斯從集郵起始,逐漸走進詩詞和戲曲。他們是千千萬萬愛好藝術的中國家庭中的一員,他們憑著熱愛和堅持,用藝術點亮了每一個平凡的日子,讓傳統藝術之花常開不敗,侯軍本人說,因為對傳統文化有敬畏心,不敢懈怠,展覽不過是多年來全家努力吸納求知的一份答卷。
這是一個“好看”的中國故事。
全家一心 從“收藏”窯洞開始
侯軍家有個特殊的“藏品”。幾年前,李瑾去了一趟延安“萬花村”,親身體驗了一天農家生活,回到深圳就和全家提出了一個“偉大構想”:要在家裡造一個“陝北窯洞”,要求非常具體:造個土炕,要有木頭窗欞與陝北鄉村傢俱,還要有夠水準的陝北布貼畫和民間泥老虎石獅子以及各色陳設……正好家裡在裝修,夫妻倆找設計師畫了“土炕”的圖紙,安排裝修隊施工;精選出女兒的剪紙,作為“窯洞”木窗的樣子,門跑到中山三鄉的古舊傢俱市場去尋覓刻工,三番五次不厭其煩,終於選中一家浙江東陽的木作坊,度身定製了七對木窗,不光用來裝飾“窯洞”,連書房和起居室也都沾光實現了“剪紙化”。此外就是尋找合適的北方傢俱,於是,刷紅漆的大櫃、鑲著花的躺櫃、四面雕花的床頭櫃、舊木翻新的椅子陸續被搬進家。牆上,陝西民藝展上收來的鳳翔泥塑彩繪大虎臉掛在“窯洞”正中,從好友那裡淘換來的陝北農民布貼畫掛在對面,從秦嶺鑑馥園揹回來的石獅子擺在躺櫃上,還有女主人淘來的山西農家的“拴娃石”、北方婦女用來壓鞋底子的壓鞋磚、走西口的老鄉獨酌溫酒用的小鐵爐子……一個像模像樣的“陝北窯洞”就這麼誕生在深圳了。
誰家出門旅遊不會買些當地風物或文創紀念品,這家人卻直接“收藏”了一個窯洞,而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親近,才剛開了個頭。
全家起初喜歡參觀各種展覽,從書法繪畫到民俗文物,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侯軍說,不光增長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全家人的共同興趣,對藝術之美產生了共通的親近感,這樣後來做什麼都是全家一條心。看多了開始手癢,不約而同地,各自發揮所長,開始了創作。
自己動手 記錄日常生活之美
中國傳統講求天人合一,藝術之美因萬物皆備於我而擁有最為至高的境界。古人畫山水、花鳥,吟詩作對,都是從日常的、素樸的生活中發現美,因為這種美而感到歡樂。侯軍這一家子,便是從現代的日常生活中,找到了美與智慧。侯軍自小喜歡書畫,平日會與女兒“賽詩”,受身邊文友的影響,又開始收藏印章。創意,就是從他手邊越來越多的閒章開始。
2012年春節,侯軍又和往年一樣給親友準備新年賀卡。他挑了現有的六個閒章印文,作成了一首小詩:“我見青山多嫵媚,津門長客胡不歸?煙雲供養松巢客,不看人面免低眉。”抄錄了詩句,蓋好印章,一個漂亮的印屏成了一張獨一無二的賀年卡。印章是別人的,抒發的卻是侯軍彼時彼刻的心情,所有收到這個特製賀卡的親朋都非常喜歡,侯軍的老友作家馮驥才也打去電話要求“加印”一份收藏。
創作了家裡最大體量“藏品”的李瑾,退休後培養了新的愛好:拓。腦洞很大的女主人不受物件的束縛,幾乎到了見物就拓的地步。除了家中原有的藏品,以往收藏的磚瓦木器,日常所用的勺子、梳子、茶托、茶罐、餅乾盒到煲湯用的海馬,刻著花紋的凳子腿兒,乃至剛出生的外孫女的小腳丫,所謂不登大雅之堂的日常器物,都被心靈手巧的女主人“拓”成了藝術品。
朋友圈傳播 獨樂樂到眾樂樂
依託自家的收藏資源,從事自己喜愛的文學藝術創作,充分發掘和利用藏品的潛在價值,開始只是侯軍一家子自娛自樂的嘗試,但隨著侯軍個人公眾號“寄荃堂”的傳播,全國各地藝術圈的朋友坐不住了。先有深圳篆刻家陳浩為侯軍的創新起了“藏印詩”的名號,李賀忠、羅雲、車帝麟等篆刻行家源源不斷地寄去了印褪和印章,一些書畫家則被女兒侯悅斯別有機心的詩詞、李瑾充滿煙火氣的拓件打動。
山東畫家田耘和南京書法家朱德玲都是侯軍的好友,兩位因侯軍的第一個展覽“集印為詩”在天津相識了。藝術家相聚免不了談文論藝,還互贈了作品集。茶桌閒聊之際,兩人不約而同地提及侯悅斯的詩詞很有畫意,適合入畫,一個藝術創意,一個“詩意丹青·詩文書畫跨界融合展”的雛形,就這樣誕生了。
中國文士素有“以文會友”的優秀傳統,諸如誕生了《蘭亭集序》的雅集文化是中國文化藝術史上文脈綿延的獨特景觀。古人“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的雅集到了今天,透過網際網路平臺,消除了時空的阻礙,唯獨需要注入的,是悠悠古心。李瑾的拓件吸引了前後近百位書畫家以及專家學者參與題和配畫,從“朋友圈”雅集落地成了一個“我拓我家”的展覽,觀賞者讚歎於創作者的文心慧智之外,更被濃濃的生活氣息感染,感受到了其可複製可延展。
我拓我家 家是文化傳播核心
“我拓我家”展受到了廣泛關注,有六幅作品入選慶祝聯合國成立70週年《東方視角·世界華人藝術大展》,在聯合國總部大廈“精彩亮相”。而在創作者簡介一欄,做了一輩子會計的李瑾填上了“歷任女兒、母親、妻子,現任姥姥”。這樣一個來自於家庭的“非專業展覽”走過了全國17個大大小小的城市,收穫了無數會心的讚許和感動。透過這個展覽,人們看到了一個家庭是怎樣生活、學習和創造快樂的;看到一個家庭和他們的朋友是如何交往的;看到了這樣以家庭為單位的公共文化活動,對社會的引導意義。
因為受到父母的影響,侯悅斯對傳統文化從喜歡到鑽研,留學回國後,如願成了中國美術學院的教師。中國人講究師承關係,而同樣重要的,還有家庭的傳承:祖傳父、父傳子、子傳孫,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家庭是長河中的主流,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路徑。“都說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城市的靈魂,我認為,也應是家庭的靈魂,同時也應該是我們每個人的靈魂。”丁振海說。
在展覽第17站的現場,拓件《小腳丫》的原型來了。小主人是第三代,在她出生還沒滿月時,正逢姥姥的首次展覽即將在深圳舉行,姥姥就拓了一張《小腳丫》的拓片作為紀念,“小腳丫”的父親在從北京趕到深圳的飛機上就寫了一首詩,姥爺就把這首詩抄在拓片上,這張“媽媽生,姥姥拓,爸爸詩,姥爺書”展品誕生了,這件作品是對《詩藝盈門》的生動詮釋,轉眼原裝的“小腳丫”已經六歲多了,她是未來的希望!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