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富春 王豪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向隴中黃土高原豐饒的原野,30歲的孟小鵬總會準時登上開往山區村小的校車,等待他的是大山深處幾十個渴望知識的孩子。
孟小鵬是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隴城學區的一名英語教師。隴城鎮是秦安縣最偏遠的鄉鎮,離縣城有70多公里,蜿蜒的山路上,坐車要1個多小時。孟小鵬任教的許墩小學又是最遠的完小,離鎮子有10多里地遠。
2011年考入甘肅農業大學,學農學專業的他對英語情有獨鍾,輔修了英語專業,拿到了第二學位。在許墩小學,孟小鵬是唯一一位科班出身的英語老師。 而在3年前,孟小鵬還在省城蘭州,作為一名教育培訓機構的老師,在火熱的英語培訓班上揮灑汗水。
2015年大學畢業後,孟小鵬喜歡站在講臺上的感覺,毅然選擇了教育行業。“一道複雜的問題,在師生共同探討下,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得到化解。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享受。”
於是,經過一番考察,孟小鵬入職了蘭州一家教育培訓機構,正式走上講臺,講授中小學英語課程。面對參加培訓的學生和家長期許的目光,孟小鵬幹勁滿滿。剛開始,每次備課,他都要查閱很多資料,對講授的知識進行拓展和延伸,想方設法讓學困生“吃得飽”、優等生“吃得好”。
孟小鵬的用心工作,得到了學生、家長和機構的一致認可,這令他十分欣喜。可他也發現,校方給他分配的學生越來越多,工作也越來越忙。“最忙的時候,要從早上8點一直站到晚上9點,給五六個班級近百名孩子上課,只有吃飯的片刻才能稍微喘口氣”。
埋頭工作的同時,孟小鵬也在不斷思考。隨著學生越來越多,他的收入在增加,與此同時,工作量也越來越大。“更重要的是,老師的收入和學生的成績相掛鉤,學生成績提高快,工資也會漲起來”。
“老師要想各種辦法,讓學生的成績在短時間內提高。”在教培機構工作一段時間後,孟小鵬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在他看來,這是機構對老師的“終極要求”,也是家長和學生最看重的。
“家長送孩子來輔導機構的原因很簡單,就是花錢換成績。”孟小鵬至今還清楚地記得,班上曾有一名孩子,參加兩個多月補習後,英語成績有所提高,家長覺得已經達到預期,便退掉了課程,讓孩子去補其他課。而在他看來,孩子還沒完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英語學習的能力也還沒充分激發出來。
孟小鵬進一步發現,學生成績與教師業績掛鉤,課堂教學不知不覺“變了味”:“要在兩節輔導課上,追上學校一週的進度;要針對考點進行專項訓練,做大量練習,以消除薄弱點……”輔導班的快節奏,讓興趣匯入、聽說練習、文化拓展等課堂環節只能一再壓縮。
“整個人像是困在了一座‘圍城’裡,不知道為什麼來到了這裡。”在教培機構工作期間,孟小鵬的學生在增加,收入在增長,可他心裡越來越沒有底。
“這是我熱愛的教育嗎?”繁重的工作之餘,他會不時地警醒自己。“這就是一場交易,看似短期達成了效果,其實湮滅了孩子的無限可能。”而每當這時,他的內心都會激烈碰撞,甚至產生一種莫名的“負罪感”。
在教培機構工作近3年後,孟小鵬下定決心要離開。
“我要慢下來,找到適合孩子成長的節奏。”在孟小鵬的心裡,教書育人是個系統工程,對於中小學生而言,知識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要培育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這才是真正的教育”。
恰逢家鄉秦安縣招考特崗教師,孟小鵬第一時間報名參加。2018年9月,他以全縣英語專業第一名的成績透過考試,選擇了離縣城最偏遠的隴城學區,入職山區完小許墩小學。
雖然位置偏遠,但隴城學區實行“走教”。早上由園區安排車輛將老師送往任教學校,晚上再接回園區,食宿、教研活動都統一安排。對於這位科班出身的英語老師,許墩小學校長趙玉鵬充滿期待。2018年秋季剛一入學,就給他安排了5年級的英語課。
沒有生活上的後顧之憂,孟小鵬將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上。“一個班8名學生,只有1名學生考試能及格。”面對山區孩子基礎薄弱的現實,他並不氣餒,在仔細分析原因後,開始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計劃。
為了消除學生對英語的畏難情緒,他下載了一些英語動畫,抽時間給孩子們播放,讓他們在遊戲和娛樂中感知英語;一個簡陋的英語角也在學校誕生,孩子們逐漸學會了用“hi”“hello”互相打招呼。
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他還會細化每一堂課的教學安排。比如,在看英語動畫時,他會連著放三遍:第一遍有字幕;第二遍矇住字幕,讓學生猜測對話的含義;第三遍則讓學生自己演繹。 “孩子們在輕鬆愉悅的氣氛中學習,循序漸進掌握知識並能在生活中運用,很有獲得感。”孟小鵬的心血沒有白費,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孩子們愛學英語了,讀課文、課堂交流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由於學校教師數量不足,孟小鵬同時擔任了語文、科學等科目的教學工作。但無論是哪個課堂,他都會強調,要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手掌觸控,用心感悟……他記得,在學習《少年中國說》這篇課文時,特意帶孩子們一起看了日出,大家對文中“紅日初升,其道大光”8個大字,有了深切的體會。
除了課堂教學,孟小鵬還帶領孩子們參與班級管理、開展文體活動。他讓孩子們自己推選班委,師生一起制定班規,做班級文化展示牆。下課後,又像大哥哥一樣,陪著孩子們打羽毛球、打籃球、丟沙包。一段時間後,他發現,孩子們臉上有了笑容,見到老師也會主動打招呼,校園裡充滿了歡樂。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可能,做老師的就是要發現這個可能,並不斷地呵護培養。”在大山深處的許墩小學,孟小鵬一呆就是3年,期間,他教過的學生有的英語成績有明顯提升,有的對語文很感興趣,也有的愛好體育,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感興趣的一面,這令他十分高興。
學生們各個都在變化,孟小鵬也收穫著職業的成長。他已連續3年獲評鎮上的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寫的教案、上的公開課也頻頻獲獎。最令他暖心的,是學生們的一些小舉動。
“有一次,我連續上課,嗓子啞了,孩子們就給我帶來自家種的桃子。”孟小鵬說,那個桃子很甜,甜到了心裡。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