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甘肅廣電-絲路明珠網
中國共產黨波瀾壯闊的百年曆程,中國從一窮二白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從積貧積弱到富強民主,從民生凋敝到全面小康,從封閉落後到站在世界舞臺中央......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一切的向前,都不該忘記為什麼而出發。甘肅,中國工農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徵勝利的結束地,是中國西部最早紅色革命政權的誕生地,也是紅軍西路軍悲愴歷史的見證地,無數革命先輩曾在甘肅這片土地上浴血奮戰,在隴原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紅色印記”。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從今天開始,《今日聚焦》欄目推出系列節目“紅色印記”,找尋英雄足跡,緬懷火紅歲月,感悟初心使命。
汭水河畔,寶盒子山下,靜靜地躺著一座英雄之墓。它的主人,是紅25軍政委吳煥先。80多年來,吳煥先的墓前從不冷清。
1935年8月21日,涇川縣秋風瑟瑟,陰雨綿綿。平日裡深不過膝的汭河,連遭幾天的降雨,河水暴漲,水流湍急。最早進入甘肅的紅25軍先頭部隊正在政委吳煥先的帶領下強渡汭河。
風聲、雨聲、槍聲,頓時響徹山谷,還沒撤離的25軍部隊隨即與敵軍展開激戰,王母宮山陷入一片硝煙火海之中。
在紅軍前後夾擊的有力打擊下,敵人頓時混亂,紛紛潰散,最終被驅趕到山溝之中,敵軍1000餘人連同敵團長馬開基被全部殲滅。不幸的是,年僅28歲的政委吳煥先在激戰中被流彈擊中,壯烈犧牲,成為了長征路上在甘肅犧牲的最高級別紅軍將領之一。
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勝利會師。隨後國民黨調集大量兵力向會寧撲來,在兩軍的6次大戰中,最慘烈的一仗是大墩梁阻擊戰。
1936年10月23日,和敵人周旋了兩天兩夜的紅5軍,從華家嶺退到了大墩樑上。
從空中鳥瞰,沒有樹林遮擋的光禿禿的大墩梁立即陷入到一片硝煙土霧中。不幸的是,幾枚炸彈打中了紅5軍指揮部,副軍長羅南輝被炸彈擊中,壯烈犧牲,年僅28歲。
被毛澤東稱為“鐵流後衛”的紅5軍,此戰的目的就是拖住敵人,掩護紅軍主力西渡黃河。整整兩天兩夜的血戰,就在這片山坡上,紅五軍用887名壯士和副軍長羅南輝犧牲的沉重代價,勝利地完成了阻擊敵人的任務,掩護了主力部隊安全轉移,為紅軍西渡黃河,北進陝北贏得了時間。
綿延上千公里的河西走廊裡,湮沒著80多年來紅軍史上最為悲壯的一段歷史。
1936年10月,會師後的21800多名紅軍將士組成西路軍,挺進河西。古浪,河西走廊東大門,自古就是軍事要地,也是西北軍閥馬步芳設防的重中之重。
曾經戰鬥過的古浪縣城西南兩座山上,綠蔭蓊鬱,鮮花鋪地。雖然80多年過去了,但當年戰鬥的痕跡仍依稀可見。這處圓形土墩,就是當年駐守西山的紅軍加強團的指揮部。
1936年11月16日佛曉,戰鬥打響。防守在三面高山上的紅軍依託有利地形和防禦工事,硬是一次次打退了數倍於自身兵力的馬家軍的數次進攻。然而,居高臨下的戰略控制、遍佈山坡的戰壕工事和堅固的土碉堡,在遇上敵人的飛機大炮,依然顯得那麼的單薄無助。
在飛機大炮的猛轟下,西南兩座山上的紅軍據點失守,山上的指戰員全部壯烈犧牲!與此同時,駐守在古浪城內的軍部和機關幹部岌岌可危!
時任紅九軍司令部作戰科參謀的李新國這樣回憶:“出擊部隊奮不顧身,英勇殺敵,終被敵人切斷歸路,出擊的大部分人員沒能回來……”
紅九軍直屬特務連司號員張安泰回憶:“許多人都戰死在敵人的大刀下,古浪城裡血流成河,屍橫遍野,慘不忍睹……”
紅九軍,這支紅軍長征中保留戰鬥實力最強的部隊,這支在鄂豫皖根據地戰功赫赫的鐵軍,在古浪,年僅22歲的紅九軍參謀長陳伯稚連同2400多位紅軍將士壯烈犧牲!
祁連依舊,殘陽如血!
高臺縣烈士陵園,紅5軍2000多將士安息的地方。
1937年1月12日,國民黨軍馬步芳集結主要兵力兩萬多人,向被西路軍前鋒部隊紅5軍佔據的高臺城發動攻擊。當時高臺城的東西碉堡是兩個制高點,敵人的主要火力則對向這裡。
高臺城的東關碉堡周圍是百姓集中居住的地方,窮兇極惡的敵人縱火點燃民房。最終,在一片熊熊烈火中,東關碉堡失守。
經過9天8夜的血戰,1月20日,高臺城破,長征路上的“鐵流後衛”紅5軍2000多壯士血灑高臺!其中,身經百戰的“常勝將軍”紅5軍軍長董振堂,政委楊克明壯烈犧牲!隨後,敵人找到董振堂和楊克明等人的遺體,割下頭顱,高懸於城門示眾。
為了中華民族共同的信念,一位位紅軍將領、上萬紅軍戰士,在甘肅——這個紅軍長征勝利的地方隕落。他們把自己的青春和鮮血灑在了隴原大地,甚至大多數英雄都沒有留下個名字。80多年過去了,一座座高高聳立的紅軍烈士紀念碑無聲地記錄了那血雨腥風的一場場戰鬥,雖然很多人的名字沒有被銘刻上去,但來這裡祭奠和緬懷的人們知道,這些青春的生命為了什麼永遠長眠在這裡。
一腔熱血須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為了民族的解放,為了新中國的成立,他們堅定理想信仰,懷揣革命火種,從苦難中一步步走來,用一腔滾燙的熱血和生命之軀,在隴原大地,播下了一粒粒希望的革命種子,鑄就了一座座血染的不朽豐碑。
來源:甘肅廣電總檯·電視新聞中心
編輯:楊 丹
責編:許玲芳
主編:李亞軍
本文來自【甘肅廣電-絲路明珠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