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在1913年2月22日,長春宮薨逝,享年46歲。
溥儀為隆裕上諡號:“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
時任民國總統隨即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文物官員穿孝二十七日。
隆裕太后薨逝後,輿論界頗為惋惜。
駐京各國公使對隆裕太后的薨逝亦均表惋惜,除親去太和殿致祭外,於哀悼會期間,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這就讓人好奇,隆裕活著時沒人瞧得上她,為何她一死,全國都在表揚她。
隆裕,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小名喜子,承恩公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也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光緒的表姐。
光緒十四年(1888年),被慈禧太后欽點與光緒帝成婚。光緒十五年(1889年)冊封為皇后。
光緒帝只寵幸珍妃,和隆裕之間感情很不好,光緒帝和隆裕皇后也沒有生育。
慈禧太后之所以選她為光緒帝的皇后,也是希望隆裕能夠監視光緒帝的一舉一動。
在宮中也得不到慈禧太后的歡心,主要是因為:慈禧太后認為這個侄女沒出息,隆裕根本監視不了光緒。
光緒帝在南海瀛臺涵元殿駕崩,依慈禧太后遺命由宣統即位。
宣統帝尊隆裕為皇太后,被稱為“兼祧母后,”上徽號“隆裕”。
隆裕太后實行垂簾聽政,和攝政王載灃共同主掌風雨飄搖的清王朝。
隆裕不善於巴結人,因此親信不多。朝廷中的很多事情,很少直接出面干涉,都是載灃當家。
導致滿朝文武大臣也沒有把隆裕當回事,經過辛亥革命以後,隆裕的地位變得重要起來。
辛亥革命爆發以後,全國各地相繼爆發了革命,各省都在搞獨立,
載灃已經完全控制不了局勢。
載灃就把袁世凱給請進來,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的職位。
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成為即將終結的大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和終極責任人。
隆裕太后還是有名無實,當時是袁世凱當政。
後來,全國各地要求清帝遜位的呼聲越來越高,袁世凱就給了隆裕一個退位詔書,要求隆裕簽字。
在《退位詔書》中,中華民國為大清皇帝每年撥款四百萬元等等。
隆裕在這種情況下,只好無奈地簽字。即便是簽字,隆裕的內心很痛苦的,為什麼呢?
這代表她親手斷送了大清的江山,她認為自己就是大清的罪人。
心中難以釋懷,紫禁城很多文武大臣,都不把她放在眼裡。
1913年,隆裕太后的萬壽日,宗室王公大臣多半迴避,不肯入賀,殿上不過寥寥數人,撫今追昔,悲痛不已,以至一病不起。
於是到了1913年2月22日,隆裕在長春宮薨逝,享年46歲。
隆裕死後,為何全國各地要發文惦念她呢?
主要是因為,隆裕太后簽了《退位詔書》,所以就沒有發生大型的對抗戰爭。
沒有發生對抗戰爭,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就減少了很多的苦難。
隆裕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這一點很重要,因此大家都讚揚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