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663年八月,日本悍然傾全國之兵侵略百濟,大唐雖然內外交困,卻誓死不讓寸土。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鎮守劉仁軌率領3000水師,將40000日本海軍打得一潰千里,不敢再戰。
基因裡充滿了“尚武精神”的大唐軍卻不罷休,會合前來增援的7000江南水師,一路追擊,徹底打垮妄圖佔領朝鮮半島的日本海軍!
自此,日本終於認識到誰才是東亞之主,鎖國30年,並謙卑地派出遣唐使來學習大唐。
這就是一千多年前著名的“白江口戰役”,奠定了東亞地區的千年和平!
對於這段久遠的戰爭,人們不禁疑惑,以大唐之赫赫聲威,彈丸之國的日本為何敢於傾國之力來戰?難道,他們就不懼怕如日中天的盛唐?
事情要從唐高宗李治病重、武則天二次垂簾聽政說起。
01 大唐內憂外患,日本傾國來戰
公元662年,武則天垂簾聽政、主持“二徵高句麗”失敗,大唐朝堂上下一致呼籲武則天下臺。
已經懷有身孕的武則天並不服氣,竟然與大病初癒的李治爭起了權力,一帝一後分開單雙日,輪流聽政。幸好,臨產的武則天迫於身體原因,不得不退居幕後,李治這才得以再次執掌皇權。
由於二徵高句麗失敗,李治為了收拾好武則天留下的爛攤子,命令東征大軍返回,包括駐紮在百濟的唐軍。
蘇定方、薛仁貴奉命回撤,唯有鎮守百濟的政務官劉仁軌不同意。
因為,大唐為了幫助藩屬國新羅不受百濟、高句麗的侵略,好不容易才打下百濟,和新羅連成一片。如果唐軍就此全部撤走,不僅百濟會馬上覆國,新羅也會重新陷入高句麗和百濟的包圍。作為泱泱大國,大唐何曾失信於藩國?又如何對得起戰死沙場的大唐虎賁?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李治同意了劉仁軌的堅持,給他留下4000大唐虎賁,任他驅使。
此時的百濟,叛亂叢生,新王扶余豐在日本的重金協助下重建百濟國,建都周留城。原本投降唐軍的百濟大將黑齒常之等人也揭竿而起,反出大唐,投靠扶余豐。
由於唐軍大面積撤離,擁有400萬人口的百濟國掀起了“救國”浪潮,在日本的幫助下,組建了一支50000餘人的軍隊,和劉仁軌率領的4000唐軍抗衡。
臥榻之下豈容他人喘息?
劉仁軌雖然是文官,但在治理內政、收服民心方面卻駕輕就熟。
為了徹底打消扶余豐的復辟野心,劉仁軌在百濟施仁政、救災民、募府兵,很快就讓大批百濟人歸心。大勢漸成的劉仁軌趁機開始收復被叛軍佔領的失地,4000大唐兵加上募集來的府兵,竟然把5萬百濟兵打得節節敗退。
本以為大部分唐兵撤退就可以復國的扶余豐見狀急了,連忙求助遠在東瀛的日本出兵,並承諾打敗唐兵後與日本平分新羅國。
新羅國是大唐的藩屬國,在日本海對面。
日本列島常年地震,日本天皇和貴族早就垂涎朝鮮半島,這也是他們不遺餘力支援百濟的原因。為了佔領新羅,日本天智天皇毅然決定傾國之力,出兵百濟。
在準備了半年多時間後,日本終於湊齊了1000艘可以渡海的船隻、40000名久經戰陣的武士和兵將,悍然出兵。
日本是瞄準時機出兵的!
此時的大唐,內部帝后失和,為了爭奪權柄不惜自爆家醜,武則天把李治氣得舊疾復發;外部,大唐則面臨著吐蕃的強大攻勢,藩屬部落吐谷渾甚至都被吐蕃吞併了。可是,窮兵黷武數年的大唐已經沒有餘力再戰,只能捏著鼻子忍下。
眼看大唐如此“孱弱”,且百濟國內唐軍寥寥,日本天智天皇再也坐不住了,於公元663年八月中旬正式出兵。
自武則天“二徵高句麗”失敗後,蘇定方、契必何力、薛仁貴、裴行儉等名將便離開了百濟和高句麗,分往鐵勒部、安西都護府和契丹等方向鎮守大唐邊境。
在百濟境內,留守的只有五品鎮守劉仁軌、匈奴降將劉仁願和戴罪立功的王文度,名不見經傳。
此等小官小吏,自然不被日本天智天皇放在眼裡!
02 文官不惜死,投筆從戎劉仁軌
劉仁軌原是大唐朝堂的給事中,因審查宰相李義府貪賄一案,被李義府誣告,降為青州刺史。
公元660年,李治初征高句麗,李義府再次誣告劉仁軌,並請武則天吹枕頭風,殺之。
幸好,“寵妻狂魔”李治當時還算清醒,只是削去了劉仁軌的職務,並悄悄派他進入百濟,以圖“戴罪立功”。
可是,因為缺少了劉仁軌的後勤支援,大唐雖然佔領了百濟,卻後繼乏力,沒能拿下高句麗,只得悻悻而回。
公元662年,武則天垂簾聽政,打算透過“二徵高句麗”建立威信。
可惜的是,這一次東征的結局更慘,不僅沒能拿下高句麗,還激起了百濟的民憤,讓本已投降的百濟民眾紛紛倒戈。危難之際,李治授意劉仁軌出任百濟鎮守、劉仁願出任都督,在二人的通力合作下,百濟才趨於穩定,確保了南路唐軍順利撤退國內。
不過,劉仁軌卻不願離開百濟,誓要把此地打造成大唐的東境藩籬!
劉仁願,本是匈奴降將,歸唐後改名換姓,曾參加過大唐滅薛延陀、平西突厥的戰爭。這員大將有良知,對大唐忠心耿耿,但也善於審時度勢。
王文度,因為和程咬金搭班子平定西突厥時假傳聖旨,被李治免職,白身派往遼東前線效力。這也是一名知恥奮進的老將,惜乎,早已失去建功立業的渴望。
就是這樣三個幾乎被中樞邊緣化的大唐官員,組成了百濟唐軍的指揮核心!
對於百濟偽王扶余豐勾結日本的動向,劉仁軌早有察覺,並於半年前請示李治調來駐紮在青州的一部水師。
大唐的水師和宋明兩朝的水師不同,由作戰士卒和水手兩部分組成。水手只負責操船,不屬於水師的正式編制。只有那些經過嚴格水上訓練的戰卒,才能稱之為水師。
在隋朝時期,中國的造船業就很發達,到了唐朝更勝一籌。
大唐的水師船隻由不同種類組成,正面作戰的有樓船、鬥艦、走舸,潛襲的有蒙衝、遊艇,水下還有能鑿船的“水鬼”兵。
至於作戰武器,則遠近皆備。近戰武器有勾杆、弓弩,遠戰武器有絞車弩、車輪炮和投石機(拍竿)。
當這部水師抵達百濟後,便被劉仁軌調到熊津沿海一帶,日夜操練戰法。其餘6000人則編入陸戰部隊,清剿平叛。
面對日本的數萬海上大軍,劉仁願一直勸說劉仁軌撤回大唐,不要“以卵擊石”。劉仁願並非心懷二心,而是擔心跟著劉仁軌一起會被宰相李義府清算。
劉仁軌雖是一介文人,卻堅決不同意,拔劍斬斷桌角,對著劉仁願和王文度道:“劉某食大唐俸祿,為大唐效力,雖死無憾!諸公若懼,自可退去!”
話都說到這份上,劉仁願和王文度也沒辦法,只能跟著劉仁軌一條路走到“黑”。
幸運的是,就在3個月前,李義府終於被下定決心的李治下詔流放了。至此,劉仁願才開始全心全意輔佐劉仁軌,抗擊日軍!
就在大唐中樞收到劉仁軌增兵摺子的同時,日本的上千艘戰船已經橫跨大海,繞過朝鮮半島的南端,來到黃海之上。同時,百濟和日本的20000地面部隊也開始在南部陸上彙集。
垂簾聽政的武則天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增援。
唐高宗李治雖然性情軟弱,又風疾纏身,但依舊堅持同意劉仁軌所請,緊急調集江南水師孫仁師部7000餘人,前往增援。
按照大唐那些肌肉裡填滿了戰鬥基因的將領的意見,當然是希望狠狠地打一仗!
可惜,大唐的真實情況卻不允許。東征失敗,鐵勒、契丹等部落叛亂不斷,再加上吐蕃吞併吐谷渾後更加咄咄逼人......連年的窮兵黷武,讓大唐現在如同脫了力的壯漢,無力增援劉仁軌更多!
即便如此,劉仁軌依舊錶示兵力已足。
是的,縱橫東西亞的大唐虎賁,何時依仗過以多勝少?
03 三千大唐水師VS一萬日本海軍,初戰大捷
八月十七日,劉仁軌率3000大唐水師從熊津江向白江口轉移,佯攻周留城。
白江口,又稱白村江江口(今韓國錦江口),距離百濟都府周留城僅百餘里。大唐水師移軍於此,就是逼迫日本在此一戰。否則,唐軍就可直下週留城,與陸軍會合,消滅偽王扶余豐的最後勢力!
劉仁軌雖是一介文人,在此之前從未指揮過戰爭,但那個時期的大唐官員哪一個不是傳說?
在戰前,劉仁軌已掌握了日本戰船的主要引數。
這是一種低舷高腰的戰船,比大唐的樓船小了數倍,和鬥艦差不多。長約50m,寬10餘米,高5-6米,行動起來相對靈活,但卻禁不住樓船的碰撞。
大唐樓船長約120米,寬20米左右,上面有3-4層建築,頂層高度可達20米。在船頭和船尾,分別設定有絞車弩,投石機,兩側則佈設有小型弩車和車輪炮。
一旦日本戰船進入大唐樓船方圓50丈射程之內,幾乎跑不脫;即使能近身,也難以攻上高度是其4-5倍的樓船!
劉仁軌麾下有7艘戰船,10餘艘鬥艦和20餘艘蒙衝、走舸。按照已經成熟的戰法,樓船在前、鬥艦護住兩翼,蒙衝和走舸則隱藏期間,伺機出動。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八月二十七日清晨,在樓船上枕戈待旦的劉仁軌遠遠就看到南方的海面上升起點點白帆。從其戰船大小,可以判斷出是日本戰船,遂擂鼓迎戰。
七艘樓船分成三排“品字型”進發,髮鬚皆白的劉鎮守親自擂鼓迎戰,50餘艘大唐水師像一根銳利的楔子,狠狠地插進日本船群中!
首次進犯的是日本指揮樸市津,率著萬餘日寇、200多條戰船乘風破浪而來。
可是,距離唐軍水師還有幾百丈遠,樸市津便發現大唐的樓船竟然比其戰船大了數倍,而且高不可攀!
這並不能怪日本的情報做得不充分,而是他們的天皇在號召這些日本士兵侵略百濟的時候,告訴他們說“大唐孱弱,列邦可欺”。於是,使用著東漢時期造船術的日本,就興沖沖地乘著兩片帆的老古董來了。
到了戰場,樸市津才醒悟上了當,遂與左右緊急商量戰術戰法。
按照日寇最原始的戰術思想:既然你個頭大、力氣壯,我就仗著人多勢眾,車輪戰累死你!在迅速達成意見後,日軍打算分成數隊,輪流向大唐水師進攻。
樸市津選對了方向,卻錯估了對手!
當日本的前方戰船還在糾結如何分隊的時候,大唐的樓船已當先闖入船群。隨後,便是冰雹般落下的巨石、弩箭、包著牛皮的拍竿和無數浸滿油脂的火球、火箭......剛下達分隊命令的樸市田來津頓時就懵了,只是一個照面,日軍就損失了20多艘戰船,對方卻毫髮無損,這還怎麼打?
不得不承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傳承悠久!
儘管初戰失利,樸市津依舊認為是自己一方沒有完全發揮“武士道精神”,遂咬牙下令剩餘戰船分隊輪流進擊,作“飛蛾撲火”狀!
劉仁軌見日軍改變陣型,隨機應變,命水師分成左右兩隊,夾擊輪流來攻的日本戰船。
如果日寇一擁而上,劉仁軌還要考慮保留戰力應對不測;可是,面對造船術、戰術高出數百年的唐軍,愚蠢的日寇卻採用“添油”戰術,豈非是自尋死路?
就這樣,日寇一隊隊飛蛾撲火,唐軍則有條不紊,逐次擊殘、擊潰前來送死的日寇!
直至落日西斜,眼看戰船不足一半,海面上懸浮的全是己方士兵的殘骸,樸市津終於下達了撤退的命令。
早已被打怕的日寇紛紛後撤,劉仁軌亦作力竭狀,引而不追!
大唐水師與日本海軍初戰,3000VS10000,唐軍大獲全勝,僅傷亡400餘人!
而反觀日軍一方,戰船被打沉打殘100餘艘,2000多名倭寇喪生大海!
04 沒聽過“典故”的日本人
樸市津被打敗,日軍總指揮毛野卻認為是樸市津無能,並和扶余豐定於第二日再戰白江口!
因為不放心日本的戰力,扶余豐也潛出了周留城,混入日本的戰船中。
毛野雖然當著眾將指責樸市津無能,但內心卻很重視白天的失利。是夜,他召集了樸市津等參加白日海戰的將領,試圖彌補尋找唐軍的漏洞。
唐軍的樓船雖然高大、攻擊力強,但體積龐大,轉身、接戰的時間長。至於鬥艦、蒙衝,雖然體積小,但轉向靈活、武器先進,恰恰是它們對日本戰船的作戰優勢最大。如果日軍能先把唐軍的鬥艦、蒙衝和走舸吸引出來,給予毀滅性打擊,則唐軍的樓船不足為懼。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能把鬥艦、蒙衝吸引出來?
樸市津提供了他的建議:先用小批次的戰船前去挑戰,吸引唐軍的鬥艦、蒙衝走出樓船的防護圈,然後再聚集大量戰船,集中優勢兵力殲滅之。
可是,唐軍樓船高、看得遠,海面上一覽無遺,日軍怎樣設陷阱而不被察覺呢?
毛野思考了半晌,決定把1000艘戰船分成兩部分,主力戰船靠近江邊隱蔽,只派少量戰船前去擼戰。一旦唐軍追來,隱藏的戰船再傾巢而出,聚而殲之。如此反覆,不信唐軍不上當!
為應付大唐樓船,樸市津又提供了一條“作死”的建議:以繩索、鐵鏈連環戰船,圍困之。
很顯然,那個時候“火燒赤壁”的典故還沒流傳到日本,否則, 樸市津就不會給出這個貌似聰明、實則愚蠢的主意了。
毛野欣然接受,認為這個主意妙!
次日晨,扶余豐又率萬餘百濟軍沿岸鼓譟、進襲,試圖擾亂劉仁軌的視線。海面上,依舊是樸市津剩餘的百餘艘戰船,分為三個梯隊輪流向大唐水師進攻。
看到日軍依舊沿襲昨日的戰法,沒有吸取教訓,劉仁軌猜測到對方極有可能藏有陰謀。
穩重起見,他一面急令岸上的劉仁願、王文度率領陸地部隊靠攏,一面集中樓船在前,緩緩向岸邊靠近,計劃依託岸邊築起防禦線,觀察日軍動向。
到了中午,岸上鼓譟的百濟兵被6000大唐軍殺得節節敗退,日本戰船的隱蔽之地即將暴露。
總指揮毛野再也忍耐不住,命所有戰船傾巢而出,圍殺大唐水師。
唐軍雖然船堅炮利,但畢竟數量太少,且日本戰船冒出來的太突然,開始就吃了大虧,損失了一艘轉向不及時的樓船!
不過,劉仁軌迅速改變戰法,集中船上的火油、火箭,向被連成一片的日本戰船射擊。
風助火勢,追擊的日本戰船紛紛中招,被燒掉十幾艘戰船。
雖然損失了上千人,毛野卻認為不算吃虧。如果用十幾艘戰船換一艘大唐的樓船,只需要百十艘,就可以打掉這些攻擊力強大的海上堡壘。到那時,唐軍的鬥艦、蒙衝再無依託,必將被圍殲!
下午,兩軍再戰!
3000大唐水師對戰40000日本海軍,劉仁軌打得很艱辛!
儘管樓船堅固無比,但架不住日本戰船太多,而且,鎖在一起的日本戰船又限制了樓船、鬥艦的衝刺,損失比較嚴重。
不過,劉仁軌在等待,等待一個讓日本人終生難忘的機會!
那就是現實版的“火燒赤壁”!但是,船上沒有那麼多火油,也沒有多餘的稻草、船隻,劉仁願已接到軍令,正在火速籌集。
05 歷史重現,火燒日本連營
戰鬥進入第三天中午,唐軍和日軍在海面上連戰三場,損失1000多水師,戰船也只剩下不足40艘。不過,日軍也不好過,戰至現在已損失上萬人,只剩下不足700艘戰船。
唐軍和日軍的交換比達到1:10,這個比例是大唐名將的作戰水平。
按照正常的標準來看,唐軍三戰三捷,日軍大虧!
不過,劉仁軌顯然志不在此!
據報,增援而來的孫仁師江南水師距此已經不遠了。幸運的話,這批生力軍有可能趕上這場海戰的尾巴;如果不幸運,他們只能趕來給劉仁軌慶功了。
此時,劉仁願已經準備好了100餘艘小船、數千斤火油、稻草和引火物,就藏在岸邊。劉仁軌決定一戰竟全功,把這數萬日寇全部埋葬在白江口。
下午,劉仁軌突然走上樓船擂鼓臺,親自擂鼓出擊。
40艘大唐戰船並排並行,巍巍如山,向日軍的船群駛去。
毛野正在苦思如何引出大唐水師,不料對方竟然孤注一擲全軍出動,大喜過望的他想也不想,立即命令剩餘的700艘戰船全面壓上!
唐軍處在上風口,其勢卻緩;而日本海軍處於下風口,卻在毛野的督促下,迅速插上!
兩軍距離還有數十丈,唐軍戰船突然一分為二,並列而行,中間閃出一個寬約百十丈的空間。然後,毛野、樸市津就好奇地看到100餘艘小船驀然出現......
漸漸地,這些小船上燃起了大火,唐軍水鬼從船上一躍而下......
漸漸地,這些燃燒的小船靠近了連成一片片的日本戰船......
毛野不知道自己是怎麼逃出戰場的,他只記得樸市津紅著眼駕著戰船衝入火海,只記得扶余豐破口大罵自己愚蠢至極,只記得他在漫天火光中被手下駕著竄過一條又一條戰船......
毛野還記得,成功逃出火海的有400多艘!
可是,當他們正在慶幸逃出生天的時候,一支更加龐大的大唐水師突然出現在了他們面前......接著,就是逃竄、一直逃竄!
直到2天后他逃回了日本,向天智天皇惶恐地描述大唐水師的可怕,天智狠狠地扇了他幾巴掌,才把毛野打醒過來。
大唐和日本在白江口一戰:
唐軍水師傷亡1000餘人,損失戰船20餘艘;地面部隊傷亡2000餘人。日本海軍傷亡2萬餘人,被俘8000餘,損失戰船700餘艘,百濟的2萬地面部隊損失殆盡!
這是一場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勝利,是獨屬於大唐戍邊官員“人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勝利,也是引導日本脫離矇昧時代的勝利。
劉仁軌的“火燒連營”,讓日本人徹底醒悟:大唐無論是智慧、科技還是體量,都可以把它摁在地上隨意摩擦。要想不被摩擦,就要向大唐學習。
自此,日本遣唐使絡繹不絕往來東瀛與長安。
後記
白江口一戰,日本海軍被大唐水師打敗,餘波未平。
日本天智天皇日夜惶恐不安,命人在海邊連續築造3道巨塹,以防大唐水師尾隨而來滅國。可是, 等了一年,也沒等來一艘大唐戰船。
大唐皇帝李治聽聞劉仁軌勝利的訊息,豁然病癒,皇后武則天被迫取消“垂簾聽政”。
劉仁軌因此一戰而被列入大唐名將之列,被李治調離百濟,升任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專司防禦吐蕃!2年後,劉仁軌升任大司憲,監察百官。
百濟偽王扶余豐在此戰後不知所蹤,其子出城投降,百濟自此納入大唐版圖。至於百濟大將黑齒常之,則再次投降大唐,輔佐劉仁軌抗擊吐蕃,戰功赫赫,成長為大唐名將。
在“白江口戰役”之前,日本只向大唐派出4次使者,其目的多為打探大唐對新羅和百濟的態度。自此次大敗後,日本鎖國閉關30年,唯恐再次得罪大唐!
直到公元701年,撫平了戰敗餘傷的日本開始大幅增加遣唐使的頻次,幾乎年年派遣大量使者來學習大唐的文化、醫藥、軍事等方面的先進知識,乖乖地做了千年的“好學生”。
因此,在此後的1000多年裡,日本歷代主政者須臾不敢忘記東亞之主的強大,始終拒絕挑戰這個一支偏師就打敗其傾國之兵的泱泱大國!
這一明智之舉,不僅為東亞地區帶來了千年的和平,也因禍得福,保下了幾千年的民族血脈。如果當時的日本沒有吸取教訓,繼續挑戰下去,只怕早已如百濟、高句麗一樣,被歷史湮滅了。
由此可見,“和平”並不是無緣無故得來的,而是某些人被打痛、打怕後理智的選擇。
連載【武則天大帝】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