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週年,在緬懷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致力振興中華的光輝業績時,孫中山寫於1919年的著作《建國方略》因其前瞻試驗性,在百年回望中尤為耀眼。
紅船編輯部瞭解到,《建國方略》是孫中山在與北洋政府鬥爭過程中,著手撰寫的著作。從1917年至1919年,孫中山耗時三年時間,在書中制定了國家建設的宏偉藍圖。而其中許多當時看來如天方夜譚般的建設構想,百年後的今天,多變為現實並有了超越。
孫中山規劃的中國鐵路圖(區域性)
一個基本吻合國情的建設藍圖
“(孫中山)帶了一幅約6英尺見方的龐大地圖,把它攤在地板上……他不因地圖上的種種阻隔而氣餒,只是握著畫筆,在地圖上儘可能地用鐵路線填滿各個省區和屬地……他竟然天真地認為,畫了這些線路,國際資本家就會提供足夠的資本,在5至10年內把這項如此浩大的工程全部建成!!”澳大利亞記者瑞納對孫中山宏偉計劃的態度,和當時其他西方政治家與新聞記者一樣,在他們眼中孫中山是位誇誇其談的空想家。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所著的三本書——《孫文學說》《實業計劃》《民權初步》的合稱。其中,1917年完稿的《民權初步》事關“社會建設”,1918年底完稿的《孫文學說》事關國民“心理建設”,1919年2月完稿的《實業計劃》則是一份全面快速進行經濟建設的宏偉綱領,為中華民族復興提出了發展中國經濟的遠景規劃。
其中,用力最甚、遠識如炬者為《實業計劃》。這部十餘萬字的宏篇,最初用英文寫成,定名為《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旨在提供解決國際戰爭、商業戰爭、階級戰爭這三大問題的方法,並提出了發展中國實業的途徑、原則和建築北方大港、東方大港、南方大港、五大鐵路系統等六大計劃,共33個部分組成。
英文版《實業計劃》
在這個龐大的總體構思中,發展交通和通訊是孫中山關注的重點,他甚至具體提出修建青藏鐵路、川藏鐵路以及三峽大壩等當前中國已經建成或準備興建的世紀工程。關於發展經濟和實業的所有制問題,主張實行個人經營與國家經營並行不悖、相輔相成的混合經濟體制。
1919年3月始,孫中山的堅定支持者喬治·布朗士·雷,也即李亞,將其以《前任中華民國總統撰:中國的國際發展,幫助戰後工業再調整所設計的計劃》為題,連載在自己主編的《遠東時報》上。這份美國在華主要報刊是一份關於遠東金融、實業問題的月刊,深受美國政府及金融界重視。《實業計劃》發表後,美國公使保羅·芮恩施頗為注意,將全文剪下來寄給美國國務院。
1920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最先出版該書英文版,1921年10月上海民智書局出版了由朱執信、廖仲愷等譯的中文版,定名《實業計劃》,後編為《建國方略》之二(物質建設)。
《建國方略》
相關專家認為,雖然孫中山的實業計劃存在“許多忽略工程技術、資金條件的空想,但從中國自然和經濟地理上來說,已是一個基本吻合國情的建設藍圖,態度是科學的。”為了說明水利交通的重要,孫中山親自繪製了一幅上海至吳淞的水陸交通地圖。
孫中山在《實業計劃》的序言中也說,“此書為實業計劃之大方針,為國家經濟之大政策而已。至其實之細密計劃,必當再經一度專門名家之調查,科學實驗之審定,可從事。”他主張計劃的落實需要經過專業人士的調研,不能囿於自己的權威而盲目執行。
《建國方略》的核心是《實業計劃》,而《實業計劃》的核心是發展鐵路、港口、鋼鐵、水泥、機器製造等重工業;新中國成立後,也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國防高科技,透過前30年艱苦奮鬥,使新中國初步具備了較強的工業基礎。
不謀而合的中國發展之路
在《建國方略》裡孫中山為中國未來的工業發展設想了一個包羅永珍的宏偉大綱:以五大鐵路系統把中國的沿海、內地和邊疆連線起來;修建遍佈全國的公路網;開鑿、整修全國的水道和運河,大力發展內河交通和水力、電力事業;在中國北部、中部及南部沿海各修建一個“如紐約港”那樣的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從這些港口出發的鐵路將遠抵西藏、新疆、蒙古和滿洲。發展新的鋼鐵冶煉、礦業與企業,在中北部造林以及移民於東三省,屯墾新疆與西藏。
“國家之貧富,可以鐵道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樂,可以鐵道之遠近計之。”於是,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未來建成16萬公里鐵路和160萬公里公路的建設計劃,其中包括擴建西北、高原鐵路等。
《實業計劃》第四計劃中專用一章節構想“高原鐵路系統”,提出將鐵路分別從蘭州和成都修到拉薩。1955年,青藏鐵路建設被提上新中國的議程,三年後開工建設,1984年通車至青海格爾木;1999年,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戰略後,2001年青藏鐵路第二階段動工,2006年7月1日修到拉薩的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2006年7月1日,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以逆流而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實業計劃》中提出了最早的“三峽建壩”理想,這也是中國人首次提出三峽水力開發的設想。2006年5月20日,隨著最後一方混凝土的澆築完畢,截斷巫山雲雨的三峽大壩全線建成。
《建國方略》提出以北方、東方和南方三個世界級大港為中心,將中國沿海地區劃分為三個經濟發達區域,同時開發,協調發展。在渤海灣、杭州灣/上海、廣州三個地方建設華北、華東、華南三個港口,覆蓋環渤海、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
百年後的今天,孫中山所設想的三個區域已經形成了三個龐大的港口群。“世界十大最繁忙的港口”中,中國佔了七個。其中世界排名第一的上海港,年吞吐量7.17億噸。
上海洋山深水港
他還提出建設“製造機器發光工場”,來為大城市供電;“設立製造電話器具工場”,讓城鄉居民家家有電話;“設立電工場、煤氣工場、蒸汽工場”為城市供暖,因為中國的鄉村每年耗費十分之一的人工去採柴,而城市居民要花去生活費的十分之二買柴。他建議在農村以煤炭代替木草,城市用煤氣或電力。
建議在浦東開發房地產:“創造市宅中心於浦東,又沿新開河左岸建一新黃埔灘,以增加其由此計劃圈入上海之新地之價值。”
同時,實業計劃也涉及住房等民生問題,規劃“每年建屋一百萬間”,“為人民預備廉價居室”。
如今,除了回望與孫中山所勾畫的宏偉藍圖不謀而合的中國發展之路,在新的百年征程上,中國一定還會創造出更多孫中山未曾設想過的奇蹟。
(資料來源:央廣網、新華網、《瞭望》、《三聯生活週刊》、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中國經濟週刊、中華工商時報、國際線上等)
編輯:王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