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遺傳方面的學者,根據國際上公認的有關姓氏頻率研究方法,研究發現在宋朝、元朝、明朝時期,王姓佔總人口比例一直位居第一,是貨真價實的第一大姓,宋朝時王姓總人口大約590萬佔比7.7%,明朝時大約620萬佔比6.7%。
如果說對古代王姓人口推算,可能還存在一些誤差的話,那麼現代人口普查就徹底揭開了真相,截至2018年底調查顯示王姓人口已達到1.015億人,為全國第一大姓,其中山東居住了王姓總人口的10.5%,為王姓第一大省。
我們都知道,在漫長的封建時代,由於皇族對宗族的分封,以及皇帝不時的賜姓,往往會讓當時的“國姓”人口數量膨脹,比如劉姓、李姓、朱姓等人口數量眾多就與漢唐明王朝有不小的關係,如今李姓人口過億是第二大姓氏,劉姓人口超過5000萬是第四大姓,朱姓人口超過1200萬是第13大姓。但歷史上王姓存在一些地方政權,卻一直沒有出現全國性的政權,為何在近千年時間內長期名列前茅,乃至位居第一?
中國姓氏文化源遠流長,主要分為兩類:其一大部分姓氏源於地名,比如姬姓源於姬水,姜姓源於姜水,齊姓源於齊地,陳、蔡、趙等都源於地名;其二一些姓氏源於官職,最廣為人知的是司馬姓,而王姓與之一樣,只不過源於“國王”這個職位。因此在百家姓中,王姓可謂是最為榮耀、最為特別,卻也是最為悲催的一個姓氏。
王字歷史悠久,目前可以追溯到商代,甲骨文中有王字,但還未用作姓氏,而是代表人間之主。甲骨文中的王字(見下圖),像倒著的斧鉞之形,而斧鉞是殺戮的兇器,因此王字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王權。但值得深思的是,這一件斧鉞是倒著的,而不是豎著,或許寓意王權不能輕易動用,一旦動用就是流血漂杵伏屍百萬。
甲骨文中的“王”,都是指帝國最高統治者,沒有其他含義,商朝帝王是“生前為王,死後稱帝”。西周到春秋中期前,唯有周天子才能合法地稱王,楚人“不服周”私自稱王不合法,沒有得到周天子與諸侯的認同。總之,在春秋中期之前“王”是一個非常尊貴的稱呼,是人間之主的代稱,非最高統治者不能用,但春秋晚期到戰國時期,中國社會進一步禮崩樂壞,諸侯紛紛開始稱王,“王”的地位開始下降,稱號開始貶值,於是歷史上第一個王姓出現了。
春秋晚期,周靈王長子叫太子晉,又被稱為“王子晉”,因為直諫而被貶為平民。不過,王子晉之子宗敬還在朝中做官,擔任司徒這一重要職務。所謂司徒,西周金文中寫作“司土”,《周禮》中解釋司土職務是“掌建邦之土地之圖與其人民之數,以佐王安擾邦國”,也就是掌管土地,人民及教化之事,因此司徒位高權重。當時,人們由於宗敬是王族後代,又位高權重,於是稱之為“王家”,後來這支族人就以王為氏。鮮為人知的是,這一支王姓族人非常厲害,秦朝名將王翦、王賁、王離都是其後代,秦末戰亂時又分別遷徙到山東琅琊、山西太原,後來形成了“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這兩支王氏族人一直活躍於漢唐時期,東晉時期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在當時政壇上影響力非常大,其中大書法家王羲之屬於琅琊王氏。
不過,關於王姓起源還有一種說法,即東周之初周平王去世後,因為太子早夭,本該由嫡長孫姬赤繼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奪取了王位,史稱周桓王,於是姬赤就亡命外逃到晉國。由於姬赤本來該是一位王者,所以外逃之後就以王為氏,唐朝王顏的《王卓神道碑》記載:“卓,河東猗氏人也,子孫因王顯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孫赤(姬赤)。”一直到唐朝,這支姬姓王氏族人一直生活在山西臨猗一帶,因此又被稱之為“臨猗王氏”。
除了這兩支王氏之外,先秦時期還有四支王氏非常出名:一是戰國魏無忌之孫魏卑子,漢初時被封於蘭陵郡,因為是王族後代,又被時人稱為“王家”,後來就以王為姓,這一支被稱之為“蘭陵王氏”;二是戰國時期周王室分裂為東周國和西周國,其中西周桓公是西周國的首任國君,秦國滅亡西周國後,他的子孫外逃,根據其王族身份而改為王姓,形成了“王城王氏”;三是商朝王族比干後代,後來以王為姓,形成了“汲郡王氏”;四是秦朝滅掉齊國後,齊王后裔田義為了躲避仇家,就改姓王氏,史稱“元城王氏(大宗)”,王莽就出自這一支。
先秦時期,王姓來源比較單一,都是標標準準的王族後代。但在漢朝之後,王姓來源相對比較複雜,不過主要還是曾經的王族或皇族後代。
王莽篡漢自立時,曾經易水河畔風蕭蕭的太子丹,他的玄孫叫姬嘉,想方設法變著花樣拍王莽馬屁,深得王莽寵信,於是就賜給他王姓,最終形成了“北京王氏”,後來由此分出薊縣王氏(小宗)等。
除了太子丹後代,還有金國完顏氏後代、宋朝趙氏後代、元代成吉思汗後代、明朝朱元璋後代、清朝愛新覺羅氏等,在國破家亡之後,或是出於“改姓自保”,或是“不忘皇族身份”等,於是其中不少人紛紛以王為姓。
還有一種就比較複雜了,古代中國邊疆土司林立,他們在各自範圍內稱王稱霸,中央朝廷實施的是羈縻政策,但朝廷並不願意“國中之國”的土司存在,於是唐宋元明清一直都有推行改土歸流,於是很多失去權力的土司就改為王姓。可以說,多數的少數民族都有王姓,分佈範圍極其廣泛,如今也很難確認其姓氏源頭。
《通志·氏族略四》記載:“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媯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虜姓之王。”因此,王姓來源極其廣泛,血緣上關係不太大,這是王姓人口眾多的一個重要基礎。但來源多不代表發展好,為何王姓人口還能在近千年時間內長期名列前茅,乃至位居第一?
首先,與其他姓氏不同,每一支王姓的始祖都來歷不凡,都有一定的見識,為後來的王姓族人奠定發展的基礎,於是在各地形成了不少龐大的王氏家族,比如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臨猗王氏、蘭陵王氏等等,依託這些王姓大家族,王姓族人才更容易開枝散葉。
其次,王姓雖然沒有建立過大一統王朝,卻建立過不少地方政權,比如王莽新朝、趙漢、齊、燕、鄭、趙、前蜀、北平、閩、蜀、安陽等政權。除此之外,歷史上王姓一共出了151位宰相,其他歷史名人數不勝數。
第三,秦漢時期王姓主要活躍在華北,發展十分迅猛,但在五胡亂華後,王姓開始向全國其他省份蔓延。比如五代十國時期,河南固始人王審知南遷福建,建立閩國,成為五代十國之一,是福建王姓的總開山祖,史稱開閩王氏,明朝時期這支王姓進入臺灣地區,遂改稱“閩臺王氏”。
總而言之,百家姓中的王姓,可以說是最特殊、最榮耀的一個姓氏,但也是最悲催的一個姓氏,既可以說是無冕之王,也代表著國破家亡的無奈。如今,西方不少人得意於他們的貴族血統,前些年還有一些愛新覺羅氏自詡是貴族後代,但他們的歷史在王姓面前卻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