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初,經過數個月的籌備,李世民留房玄齡守長安,蕭瑀鎮洛陽,太子李治於定州負責後勤,兵分兩路親征高句麗。
這一年,李世民47歲。十幾年的養尊處優,雖然可以撫平一個男人的八塊腹肌,但滅不掉曾經“天策上將”的一顆雄心。
跟李世民一起去的,是63歲的阿史那思摩,61歲的尉遲敬德,60歲的張士貴,52歲的李勣,還有長孫無忌、張亮這些,全都是從隋末亂世中走過來的“老炮兒”。
誰又能想到,這群“老炮兒”還能在高句麗戰場打出“三萬力破十五萬,俘敵三萬六千八”的耀眼戰績。
唐軍“吉祥物”,要啃硬骨頭
東征高句麗,李世民並沒有像年輕的時候那麼浪,大多是老老實實呆在後方看戲看風景,等李勣他們攻下城池之後,他才姍姍來遲。
跟他一起打醬油的,還有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其實是很無辜的,早就在家養老,只因跟李世民提了一嘴“你是皇帝你別去”,就被李世民強行拉了出來。那感覺,就像現在強行拉人去逛街一樣。
唐軍極為彪悍,連戰皆捷。李道宗在遼東城下以4000人擊潰高句麗4萬人,斬首千餘。契苾何力在攻打白巖城的時候,腰子被捅了一槊,仍然率著800精騎破了高句麗萬餘援軍,並追出數十里,斬首千餘。
眼看手下都這麼猛,李世民有些無所事事,看到將士們在城下修築工事,他就出來跟著騎馬搬磚,妥妥的“吉祥物”一隻。
到了攻打安市城的時候,這“吉祥物”實在坐不住了,因為他終於等到了硬骨頭,高延壽15萬援軍從烏骨城而來,即將抵達安市城。
而唐軍兩路大軍尚未匯合,之前每克一城又都要分兵駐守,此時李世民手上的可用之兵僅3萬餘。
在戰前研討會上,大舅哥長孫無忌識趣地說道:“你沒到20歲就出來打天下,在座的有誰比你猛的?你說怎麼打,我們就怎麼打。”
由當年的“天策上將”親自操刀,這場兵力懸殊的大戰又該怎麼謀劃?
誘敵深入,前後合圍,以上擊下
安市城未克,如果再讓高延壽的15萬大軍進城堅守,唐軍或許只能退兵,萬難再想攻到烏骨城。因此,李世民決定主動逼戰,先將這15萬大軍給吃掉。
李世民登上山頂一番觀察,已有破敵之策。按他的計劃,決戰之時由李勣率15000人正面迎敵,由長孫無忌率萬餘精騎繞山包抄,自己則帶著4000精兵伏于山上。
在高延壽15萬大軍到達安市城40裡處時,李世民令阿史那社爾率1000騎兵前去挑釁,一觸即退。高延壽大怒,緊追30餘里,到安市城東8裡處山腳紮營,咬到李世民下的鉤。
高延壽其實也是不得不打,進城堅守雖可保安市城無虞,但如此龐大的軍隊這麼耗下去,糧草跟不上。況且5倍於敵的兵力如果不敢打,將會影響士氣,唐軍這可是打到家裡面了,怎能眼睜睜看著?
不數日,在看到李勣的15000人之後,高延壽的大軍動了。甫一交鋒,登時震山鼓響,山後、山上兩處伏兵盡出,高延壽的大軍登時三面受敵。
15萬人陣腳不穩,兵敗如山倒,在唐軍的猛攻下,被斬2萬餘。高延壽大軍前後衝突,並不能完全跑脫,倉皇之下只能往另一邊的山上撤退。
如此正合李世民心意,反將高延壽的敗軍圍困于山上,斷其歸路。高延壽斷糧,走投無路之下只能率領殘部36800餘人請降。
此一役,唐軍大獲全勝。李世民下令將其中3300名靺鞨士兵全部坑殺,只因其反覆無常。剩下的3萬餘人,則全部放了回去。
駐蹕山大戰,是李世民在戰場上的最後高光,儘管已當了快20年的皇帝,當年的“天策上將”鋒芒依在。
對於其他的“老炮兒”來說,這也是他們很多人最後的高光時刻。阿史那思摩於2年後病逝,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等許多人此後亦沒有再臨疆場。
當然,江山代有才人出。大戰之時,李世民遠遠看到山下一員白袍小將勇武過人,於戰陣中如入無人之境,事後問起才知小將名叫薛仁貴,李世民封其為遊擊將軍。
親征未竟全功,太宗不算失敗
在駐蹕山大戰前夕,李道宗曾提出讓他親率5000精騎深入奇襲高句麗老巢,但被眾人否決掉了。
所謂“奇兵”,其實也是險計。皇帝御駕親征,又遇到3萬對15萬的懸殊局面,眾將誰敢同意李道宗分兵?若是當年,秦王還沒那麼值錢,死就死了,可如今不一樣了,還是得怎麼穩怎麼打。
駐蹕山大戰,發生在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六月末,在之後的兩個月,唐軍數次強攻安市城皆不能克。
凜冬將至,草枯水凍,糧草物資的補給成本大幅增加,李世民權衡之下,決定班師回朝,畢竟遼東的冬天那可不是開玩笑的。
在離開的時候,李世民贈予安市城城主百匹縑布,意思是說“你小子守得真是不錯”,安市城城主登城拜辭,意思大概也是說“你老小子可別再來了”。
親征高句麗,李世民攻下數城,將3500多名酋長與7萬餘人口遷入大唐境內,奪得牛、馬等牲口10萬餘頭,共計斬敵4萬餘。唐軍戰死將士2000餘人,但戰馬的損失極為嚴重,陣亡的、凍死的,去了十之七八。
之後數年,高句麗陷入饑荒,李世民又派人不斷騷擾,不讓他們好好耕作,高句麗的國勢由此走向下坡路。
沒能達成既定戰略目標,雖不能說大勝而歸,但這戰果也著實不小。
如果說這是李世民的一次失敗,那他就失敗在沒能“一戰功成”。但瑕不掩瑜,以“3萬大破15萬,斬2萬餘俘3萬餘”這樣的戰績作為封刀之作,配得上曾經的“天策上將”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