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在美國舊金山的簽訂,宣告聯合國正式成立。
這個二戰後由主權國家組成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以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解決國際間複雜問題,促進全人類人權建設為宗旨,首席行政長官是“聯合國秘書長”。
聯合國會員國眾多,卻只有5個常任理事國,分別是:中國、俄羅斯(1991年之前是蘇聯)、英國、法國、美國。聯合國秘書長的選舉需要5個常任理事國和10個非常任理事國進行投票,候選人得到9票以上的多數票,且5個常任理事國都沒有反對票的情況下,才能當選。因此“五常”中任何一國的投票都至關重要。
並且《聯合國憲章》還規定,聯合國秘書長的人選只能來自5個常任理事國以外的國家。
然而因為歷史原因,美蘇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對國際事務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所以在選舉聯合國秘書長這件事上,但凡這兩家有默契地把票投給某個候選人,其餘包括中國在內的3個常任理事國不會死硬到底。最多是象徵性地投兩輪“反對票”,照顧一下各自利益相關方的情緒,然後跟隨美蘇兩家的意見走個過場了事。
瓦爾德海姆:世界和平親善大使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奧地利人瓦爾德海姆成為聯合國第四任秘書長候選人。當時的情況跟10年後差不多,5大常任理事國裡,除了中國,其他國家對瓦爾德海姆都非常支援。中方的反對的理由是:前三任聯合國秘書長,有兩個來自歐洲,如果這次再選一個歐洲人,不合適。
瓦爾德海姆深知,要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必須贏得中國的支援。於是,他委託奧地利駐中國大使漢斯·塔爾貝爾格向中國政府表達自己對中國的善意,以及希望中國能夠支援他競選聯合國秘書長的願望。漢斯得體的談吐給周恩來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中方便沒有繼續投反對票,最終為瓦爾德海姆競選成功鋪平了道路。
事實證明,瓦爾德海姆不但是個重實踐輕理論的“實幹派”,更是個知恩圖報的“講究人”。
從聯合國成立之初,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一直被國民黨佔據,蔣介石逃往臺灣後,臺灣代表常駐聯合國,代表中國行使權力。瓦爾德海姆上任之初就表示:“一個僅有1600萬人口的島國政府,竟然試圖代表佔全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說話,不可思議。”在他的努力下,1971年10月25日,中國正式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揚眉吐氣。
瓦爾德海姆當選之時,聯合國已經深陷財政危機,運轉不暢,但是在他的全力斡旋下,聯合國債務危機很快得到緩解。不止如此,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以色列運動員遭謀殺,瓦爾德海姆立即針對國際恐怖活動提議採取應對措施。由此可見,瓦爾德海姆是一個想做事、能做事還能做實事的“好領導”。
1973年2月,他在訪問南亞次大陸期間,主動與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政府討論避免戰爭的方法與途徑,並視察聯合國孟加拉國救濟行動。
1974年2、3月間,他到訪蘇丹薩赫勒地區的一些國家,對於當地遭受旱災的災民們展開救助行動。
1979年,阿富汗戰爭爆發,蘇聯大兵壓境入侵阿富汗,阿富汗出現了大批難民。瓦爾德海姆希望能夠以聯合國與國際紅十字會的名字派代表前往喀布林,開展人道主義救助。在他的積極推動下,蘇聯終於同意和談,瓦爾德海姆也派出了私人代表參與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的談判。
1982年1月27日,瓦爾德海姆被授予“聯合國和平獎”。
由此可見,瓦爾德海姆在任期間對發展中國家以及中國都非常友好。可是1981年聯合國秘書長換屆選舉,對於瓦爾德海姆的連任,鄧小平竟作出指示:“一否到底!”這是怎麼回事呢?
美國:一頂到底 中國:一否到底
鄧小平被稱作“偉人”,無論是提出“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還是“一國兩制”的偉大設想,都是他博大胸懷與政治智慧的最好證明。決定對瓦爾德海姆連任聯合國秘書長一職一否到底,也是鄧小平深思熟慮後的英明決定。
首先,瓦爾德海姆在位期間雖然有功,但是他畢竟是歐洲人,屬於西方國家的代表,並不能真正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核心利益訴求。一個人的生長環境深刻地影響著他的一言一行,和每一次重大時刻的抉擇,與其指望瓦爾德海姆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更多地為中國發展貢獻力量,還不如直接從第三世界國家集團當中選拔賢良。
其次,當時的中美關係非常緊張。1981年裡根總統一上臺,就通過了《第88號共同決議案》,重提美臺關係“六項保證”。所謂“六項保證”,就是里根政府對臺灣做出的六項承諾,包括:未同意設定停止對臺銷售武器的具體日期;未同意就對臺銷售武器一事與中國大陸進行協商;不會在中國與臺灣之間斡旋協調;不會修訂“臺灣關係法”;美國繼續承認臺灣“主權”;不會強迫臺灣和大陸談判。
美國如此野蠻幹涉我國內政,擺明了支援“臺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還在聯合國秘書長人選問題上選擇妥協,那可就太“慫”了。所以鄧小平才要把美方支援的瓦爾德海姆“一否到底”,轉而支援另一位候選人薩利姆。
同時,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希望透過投反對票這種方式,喊話廣大發展中國家:在中國的努力下,聯合國秘書長不會被髮達國家壟斷。
1981年10月27日上午,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一個小會議室,聯合國秘書長提名人選第一輪投票正式開始。時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特命全權大使凌青和副代表梁於藩拿到選票後,便毫不猶豫地按照既定方案進行:贊成薩利姆的提名,反對瓦爾德海姆。
結果很快就出來了:薩利姆11票,瓦爾德海姆10票,但是兩人都有一張“紅牌”,無人勝出。聽到結果後,中方和美方代表面面相覷,心裡已經明白了八九分。
那麼薩利姆究竟做了什麼事?為什麼我國會選擇他?
薩利姆:在聯合國主席臺“瘋狂熱舞”的中國“迷弟”
薩利姆·艾哈邁德,1942年出生於坦尚尼亞。他曾做過坦尚尼亞駐中國大使,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了。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第26次會議上,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恢復在聯合國組織中合法權利的時候,一名來自坦尚尼亞的代表難掩興奮之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到主席臺上,用非洲的舞蹈表達著他內心的喜悅,似乎比在場的中國人還要興奮,這個人就是薩利姆。
薩利姆在擔任坦尚尼亞外長、總理和非洲統一組織秘書長期間,為中坦關係做出了切實的努力,他始終主張與中國加強各方面合作,同時希望中國在維護非洲和平與發展當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他認為中國的強大符合非洲國家的利益,中國的繁榮穩定更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
2019年9月1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薩利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最高榮譽勳章——“友誼勳章”。
所以說,薩利姆是絕對的“親中派”代表人物,中國沒有理由不全力支援,而美國則必定不遺餘力地打壓。
第一輪投票過後,等於瓦爾德海姆與薩利姆都沒有得到5個常任理事國的全票透過,所以投票還需要繼續下去,直到有一方勝出,或者一方棄權。
之後的三輪投票中,薩利姆的票數越來越少,而瓦爾德海姆的票數基本持平,但是中美兩國代表依然“初心不改”。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就這樣在聯合國選舉上打響了。
16輪投票不分勝負 兩大候選人先後退選
11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連續舉行了8次投票。薩利姆最多得到10票,瓦爾德海姆最多獲得11票。但是兩人依舊各自吃了一張“紅牌”,僵局還在延續,聯合國秘書長人選依然存謎。
在此後長達20多天的馬拉松投票過程中,美國方面把所有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可是中國代表團“鐵了心”一樣,任你威逼利誘,我自巋然不動,堅決把反對票投給瓦爾德海姆。
美國人這下徹底傻了眼,按照他們的經驗,中國以前也曾經跟美國對著幹,對美國支援的候選人投過幾次反對票,但都是點到為止,第3、4輪之後,中國就會改票。這次他們也以為中國就是做做樣子支援一下薩利姆,幾輪投票過後,瓦爾德海姆就會“柳暗花明”,但是事實告訴他們,這次中國是玩真的了。
經過16輪投票之後,中方堅定的立場得到了發展中國家和新聞媒體的一致好評,他們說:“中國伸張了正義,維護了發展中國家利益,是非洲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真正的朋友。”西方媒體也對中國的立場發出驚呼,他們表示中國的“驚人之舉”,開啟了一個對外政策活躍的階段。
中國和美國都打定了主意絕不妥協,但是聯合國秘書長的職位也不能空著,總要選出來一個人,必須有新的折中方案出爐。
有人提出讓瓦爾德海姆繼續任職1-3年,擇機再進行選舉;也有人說乾脆就把聯合國秘書長的5年任期一分為二,瓦爾德海姆與薩利姆一人一半;還有一種方案就是找新的候選人,前提是瓦爾德海姆和薩利姆至少一人自願退出競選。
延長任期和分享任期的方案沒有先例,也過於兒戲,很快就被否決了。於是,另覓候選人的方案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瓦爾德海姆與薩利姆明白,再耗下去也不會改變中美兩國的投票結果,所以先後宣佈退出競選。他們的退出為新的候選人出爐提供了先決條件,幾天之後,秘書長候選人如雨後春筍,有9名候選人進入了公眾視野。9名候選人清一色地來自發展中國家,他們紛紛主動與中國代表取得聯絡,希望得到中方的全力支援。
1981年12月11日,安理會舉行了針對新候選人的第17輪投票。最終,來自秘魯的德奎利亞爾以10票,且沒有來自常任理事國“反對票”的優勢勝出,成為第五任聯合國秘書長。
中國主導的這場“投票風波”,開創了一個先例,從此之後,聯合國秘書長由各大洲之間輪流出任擔任,再也不曾被歐美壟斷。聯合國這個代表公平正義的國際組織,也終於可以“名副其實”地代表全人類的共同心願了。
鄧小平:中國不稱霸 不當頭
1982年,新當選的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訪華,德奎利亞爾與鄧小平一見面就表達了自己的感謝,他幾次提到,如果不是中國的堅持,自己沒有機會當選秘書長。還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的領袖,希望中國能夠繼續為發展中國家做“榜樣”。
鄧小平立刻指出德奎利亞爾話中不妥的地方,他說:
“領袖做不得,領袖就是頭頭,頭頭管得太多。搞霸權主義的名譽很壞,當發展中國家的頭頭名譽也不好。這不是客氣話,這是一種真實的政治考慮。”
偉人所見不謀而合,歷史證明,鄧小平“不稱霸”的思想是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4月份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主旨演講中同樣強調:中國無論發展到什麼程度,永遠不稱霸、不擴張、不謀求勢力範圍。
德奎利亞爾一行人十分讚賞中國對待其他發展中國家“做實事、不稱霸”的政治立場。在他任職10年期間,聯合國與中國的合作一直非常順暢,各方面工作開展得井井有條。
而那個被中國“一否到底”的瓦爾德海姆,也沒有因此“憎恨”中國。在他當選奧地利總統後,積極發展對華關係,從未因私利忘大義,始終把兩國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2007年6月,瓦爾德海姆病逝,中國領導人發去唁電,稱他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